高中政治公開課感想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公開課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一種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開的課程講授形式活動。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課堂提問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它運用於整個教學活動中,是聯絡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能啟迪學生靈動的思維和智慧,能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獲得知識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提升道德情感。但在現實教學中依然存在諸如目標不明、層次不清、邏輯不順、無視學情、無思維含量的徒勞提問。下面結合觀摩2013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評比活動12節課的感受談談對課堂有效提問的幾點認識。

  一、提問應服從教學目標

  課堂提問不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互動和氣氛的活躍,而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確立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強調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觀察、想象、質疑和交流等豐富的認識過程來獲得知識,使結論與過程有機融合,知識和能力和諧發展,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防止出現目標虛化的現象。

  如杭州張老師在“國家財政”教學中請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回答財政的作用並結合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理解,突出了本框的教學重點。衢州楊老師在“價值與價值觀”教學中請學生結合教材97-98頁的內容談談造成翁明衝姐弟的幸運和小悅悅悲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既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點“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又注重情感渲染,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和合作探討,體驗知識的自主構建。

  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是有效課堂提問的重要前提,研讀教材則是準確定位目標的關鍵。沒有對教材文字的深刻理解,就難以設計出有價值、有實效的課堂提問。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本次省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因執教者未能充分領悟教材並準確定位目標也出現了一些無效甚至負效的提問。

  如在“價值和價值觀”教學中,一位老師創設了班級學生去敬老院獻愛心的情境並設計了“你想讓哪些同學去敬老院獻愛心”的課堂提問,隱含著獻愛心也要“論資格、視實力”的潛臺詞,既無助於解決本課的知識和能力目標,也與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相去甚遠。更多的老師在教學“價值與價值觀”時, 把焦點放在“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設計了關於“扶不扶老人過馬路”、叢飛等獻愛心人物的“人生有沒有價值”之類的提問,忽視了教材中關於義利觀、生死觀、幸福觀、家庭觀和戀愛觀的導向作用等更貼合學生生活的文字,片面理解了“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提問應遵循思維規律

  遵循規律是教育教學的常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講求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遵循思維規律,啟智導思。當學生的注意力疲勞、思維困頓的時候,課堂提問應能如一劑強心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用學生的靈動思維,使課堂保持一定的活躍度和節奏感。

  根據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認知規律,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儘量創設鮮活、真實的情境,營造出促進學生主動求知的情感氛圍和提供可予以分析的資訊元素,從而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如溫州鄭老師在“價值與價值觀”教學中創設了7.23動車事件後“溫情與救援”的情境,溫馨、真實的畫面輔之以動人的音樂,讓學生心有所動,“在這支救援大軍中,哪些身影讓你印象深刻”的課堂提問自然能得到良好的迴應,“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的知識也易於生成。而一位老師在“國家財政”教學中未設定任何情境,直接請學生思考並回答“國家財政支出的用途有哪些”、“你有沒有感受到財政支出帶來的好處”,使缺乏一定生活體驗又無法從課堂上獲取資訊的學生無話可說,導致課堂提問失去意義。

  高中階段是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迅速發展的時期,教師應儘量設計發展學生辯證思考、比較分析、概括綜合等能力的課堂提問,即通常所說的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只有在思考並回答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真正得到發展,教學才不只是滿足當下應試需求,而是著眼於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事業。本次省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很多老師都認識到這一點並努力實踐。如在“價值和價值觀”教學中,湖州唐老師以明星企業家李某在創業過程中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同時企業排汙破壞當地環境的情境為背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評價李某的個人價值,在觀點衝突中綜合分析,使知識構建、能力發展、正確價值觀確立渾然一體;台州徐老師以寧波象山旦門島綜合開發的情境為背景,設計了“如果你參加此次決策會,你會如何規劃旦門島的開發”的問題,引導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現實問題予以論證和探究,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提問應關注課堂生成

  課堂提問由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目標、思維規律預設,但問題的答案卻需要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成。預設和生成是有效課堂提問的兩翼,缺一不可。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因此使課堂充滿著動態因素。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以生成為導向,關注提問的針對性、開放性和可變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預設提問時應有針對性,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方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前面提到的叢飛、嚴意娜等人的人生崇高有價值,但“你願意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你會選擇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等擇友觀、擇業觀的話題更能讓學生感覺親切。“國家不斷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財政支出與當前房地產市場狀況有何聯絡”有可供探究的空間,但超出了學生的經驗和能力,只能讓課堂陷入沉悶和尷尬。

  課堂生成因其無法預約、充滿著即興的智慧而更加可貴而美麗。關注生成的課堂提問應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和隨機性。如“如何用財政把寧波打造成文化名城”、“如何規劃旦門島的開發”、“談談你心中最有價值的人”、“讀了周趙潔的日誌,你對生命是否有了新的認識”等課堂提問看似粗線條卻體現著開放、多元和靈活,為新知火花的迸發創造了條件。相反,一位老師在展示兩位網友觀點後提問“你贊同哪位網友的觀點,請闡明理由”則因其封閉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在防止“節外生枝”的同時,也失去了“節外生姿”的可能。

  課堂提問在課前預設,但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機械刻板地執行,而應該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做出適時、適度的調整和變更。觀察、傾聽、對話是瞭解學生學習狀態的重要手段。當問題丟擲,學生卻報之以疑惑的眼神時,教師可將自主思考的形式調整為合作交流,以降低問題的難度,同時在學生討論時及時提示指導。當學生的回答存在表述不當、理解模糊的時候,教師可適當地追問,也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質疑和答疑來解決問題。當同一個提問請到第三位學生回答,其答案仍超出教師的預想時,應將原有提問予以層次分解或轉換角度以適應學生。如“國家不斷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財政支出與當前房地產市場狀況有何聯絡”的問題丟擲後,學生們大都望著課件發愣,課堂上一片沉寂,此時,教師可將此問題分解為“①你瞭解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動態嗎?②你知道我國政府在解決居民住房問題上的財政措施嗎?③這兩者之間有何聯絡?”以便於學生思考並回答。

  篇二

  優質課比賽終於在2013年12月29日落下帷幕,一個過程的結束代表著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每一個用心參與的比賽都會給你帶來太多太多的體會,值得我們認真去感受、去反思。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是大懶人一個,很害怕這次比賽結束之後一點痕跡也不留下,還好學校有這樣一個硬性要求,逼著我必須得寫些什麼,感謝紀校的提議啊!

  入職以來第一次參加比賽,自我感覺一般,沒有特別出彩,也沒什麼大的差錯,小差錯還是有的。比如最後一個環節:討論如何避免稅收流失,並沒有讓學生自由放開去討論發言,而是控制在自認為能收的住的節點上;在教師總結方面也比較粗糙,因為學生給我開了個玩笑,並沒有按我的設計去實施,應變能力不夠,達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怕放開了收不住是因為深知自己的知識面太窄,hold不住學生的言論。作為一名政治老師,我對於時事、對於新聞的敏感度、興趣竟然那麼低,確實不應該。但有時發現深入追究一件社會事件會讓我的好奇感不斷加強,可惜我總是將自己困於社會新聞之外,被其他一些無聊的事情佔據了我的時間、思維,慣性的忽略了新聞這一塊。其實新聞只是冰山一角,需要我平時加以注意的、學習的東西有太多太多了,在學生上課的過程中,我已經強烈感覺到自己能夠給學生的東西是那麼的少,那麼的少……

  在準備這堂優質課的過程中,體會更多的不是準備這堂課碰到的思維、想法碰撞等實質上的煩惱,更多的是“優質課”這任務壓的重量,是“我是去打醬油的”藉口帶給我的負罪感,跟其他精心準備這堂課的參賽同事相比,我這是在為自己的懶惰、不自信找藉口。如果在上優質課之前,真的能在其他班練一遍也許對課堂的掌控會更好,如果在上課前一天晚上去看看學生練的狀況如何,也不至於學生一犯再犯的錯誤還會出現,如果提前練一下齊讀也不至於課堂最後由我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來完成這個情感昇華的環節……請“精心”吧!請“盡力”吧!請“自信”吧!

  上完之後向陳老師、揭老師請教,兩位都提到了同一個問題:整堂課下來比較悶,沒有使學生的情緒達到一個積極參與的狀態,跟學生的關係比較遠,沒有把評委調動起來,引起評委的共鳴,總而言之,這堂課作為一堂優質課缺乏感染力。這個問題跟我自身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是比較沉悶,跟學生的距離感也比較大。但我覺得如果我真的進入了作為老師的角色狀態,做到了愛心與責任心的統一,那這樣的問題還是可以避免的。現在才發現原來這幾個月來我都只是出於教師角色的邊緣,從未真正進入過,我本身的性格問題已經壓過了老師的責任感、使命感、愛心。責任、使命——我還需修煉,當然,除了這些內在的因素會使得我與學生關係更加親近以外,日常生活行為中的交流方式也很重要,所以試著去改變自己的交流方式吧,親切、自然、積極、豐富、幽默!

  陳老師說我在學生回答問題後,總結的不是很到位,點撥的不是很好。我想這個總結、點撥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吧:知識概述性的、引導性的、情感性的。我的弱點應該是在引導和情感方面。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後老師應該幹些什麼呢?這我一直沒有深入思考過,只知道應該說些鼓勵性的、表揚性的話,可我的表揚的話好像說的有點太空太虛了,聽起來比較彆扭。這方面還得繼續研究研究。

  優質課就得有亮點,雖然有時候並不認同別人的做法,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做到自己想要的那種自然、水到渠成、不參半點假的狀態!繼續修煉吧!

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知識
粵教版七年級下冊政治期中試卷
相關知識
高中政治公開課感想
初中政治公開課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公民政治生活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複習課反思
高中籃球公開課教案
高中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
高中英語公開課教學反思
高中英語公開課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必修課本易錯點總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