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的境界閱讀練習及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人格修養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培養自己的善良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養的境界》閱讀材料

  養的境界

  力行

  人格修養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作為“人之所以能成為人”、人達到至善境界的重要途徑。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觀點。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種善行完全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為人心所固有的,他還把這種天賦叫作“良知”“良能”。孟子把人不待學習便能做到的叫作“良能”,把不待思考便會知道的叫作“良知”。這種“良能”“良知”推廣到社會就形成了“仁義”“仁政”等倫理規範和政治原則。他認為,充分擴張善良的本心,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培養自己的善良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他說,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養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關於自我人格修養,孟子主要是提倡盡心、知性、知天的自我修養的方法。孟子認為,盡心、知性、知天,就是擴充存養的過程。盡心即存心,保持心的完善無缺。孟子說:“在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那種嬰兒的天真純樸之心。盡心即保持這種赤子之心而不失掉,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克服不正當的慾念。孟子認為,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物質慾望更好的了。如果一個人的物質慾望不多,即使善性有所喪失,也不會多;如果他的物質慾望多,即使善性有所儲存,也不會多。因此,減少物質慾望,掃除私心雜念,就是修養心性的最好方法。

  為了加強擴充存養,孟子還提出了“浩然之氣”。他在《公孫丑》上篇中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就是用正義去培養的一種最偉大最剛強的精神性氣質。這種浩然之氣,又必須與義和道配合,是由正義的經常積累所產生的。這種氣又稱“平旦之氣”或“夜氣”。孟子認為那些喪失善心的人,黑夜還會滋生善性,特別是在天剛亮的時候會有善的氣質產生,這時候他內心的好惡與一般人相近的還有一點點,可是一到第二天白天,他的所作所為又把它們消減了。如果夜間萌發的善氣不足以儲存,那麼他就離禽獸不遠了。孟子要求人們要時時刻刻地儲存和培養這種夜間產生的純真、清明之氣。

  孟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有“知恥”之心。他在《盡心》上篇中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認為,人不可以不知羞恥,有羞恥心的人才有好的道德,才不會去做壞事。如果沒有羞恥之心,那就什麼壞事和醜事都能做得出來。不知羞恥的人無可救藥;懂得羞恥的人,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趕上和超過別人。

  ***節選自2015年2月9日《學習時報》***

  《養的境界》閱讀題題目

  6.下列對孟子“浩然之氣”的有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浩然之氣是孟子為了加強人們的自我人格修養而提出來的,它指的是一種最偉大最剛強的精神性氣質。

  B.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它是在正義經常積累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必須要與義和道互相配合。

  C.浩然之氣又稱“平旦之氣”或“夜氣”, 到了白天善性則會自然消減。

  D.浩然之氣是人們必備的一種道德修養,一個人如果缺乏這種純真、清明之氣,那麼他就離禽獸不遠了。

  7.下列說法,不符合孟子觀點的一項是

  A.仁、義、禮、智四種善行是天賦的,人要保持並培養自己的善良本性,做到安身立命。

  B.盡心、知性、知天是加強自我修養的唯一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心的完善無缺。

  C.赤子之心就是指那種嬰兒的天真純樸之心,克服不正當的慾念是保有此心的前提條件。

  D.一個人如果想要有好的道德,不做壞事,並且趕上和超過別人,就必須具有羞恥之心。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關於人格修養的論述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一個人達到至善境界的必經之途。

  B.人們不管壽命長短,都要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也就是“仁義”“仁政”,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安身立命。

  C.一個人如果有過多的物質慾望,就會喪失善良的本心,因此,修養心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減少物質慾望。

  D.不管是“赤子之心”還是“浩然之氣”,孟子都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即儒家所說的“獨善其身”。

  《養的境界》閱讀題答案

  6.C 解析:“人在夜裡特別是天剛亮時會滋生善性,到了白天善性則會自然消減”與原文不符。

  7.B 解析:B項,“唯一方法”不當,屬於無中生有;另外,“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善心不會喪失”這一條件關係也不成立,因為“盡心”指的就是保持心的完善無缺。

  8.C 解析:A項,原文第一句說的是“人格修養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孟子關於人格修養的論述;另外,“必經之途”說法於文無據。B項,善良的本性並不是“仁義”“仁政”。D項,“獨善其身”屬於無中生有。


  

重建奇蹟彰顯中國奮進的力量閱讀答案
議論文閱讀強化練習題附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
養的境界閱讀練習及答案
著述出書的最高境界閱讀練習及答案
中國藝術追求的靜寒境界閱讀練習及答案
讀書為了遇見更好的世界閱讀練習及答案
詩和畫的分界閱讀練習及答案
和諧是一種境界閱讀練習及答案
動物的視界閱讀練習及答案
畢淑敏教養的證據閱讀練習及答案
畢淑敏教養的證據閱讀練習及答案
教養指數和文明的疾病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