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3日

  一切優秀現代詩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無”二字加以解說。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材料

  《貞一齋詩說》概括詩歌技巧時說:“詩求文理能通者,為初學言之也;詩貴修飾能工者,為未成家言之也。其實詩到高妙處,何止於通?到神化處,何嘗求工?”清人的這個觀點還是有科學性的,新詩的情況其實也相去不遠。縱向來看,《貞一齋詩說》說的三種情形,其實也是不少詩人走過的藝術之路的三個階段:用散文方式寫詩——注意表現技巧。從這個視角,一切優秀現代詩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無”二字加以解說。

  一是有詩意,無語言。詩美體驗的產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詩人在外在世界裡不經意地積累著感情儲備和形象儲備。長期積累使詩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別敏銳的詩美觸角。一個偶然的契機,詩人就“感物而動”,詩人的主觀心靈與客觀世界邂逅了,靈感爆發。於是詩人“有”了心上的詩。要表現這個“有”,詩人又面臨困窘。詩美的本質就是沉默,所謂“口閉則詩在,口開則詩亡”。至言無言。詩美一經點破,就會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達無限的言外之意。詩的無言的特性帶給詩人無限的難題和無限的機會。以言表現無言,詩人只能從“有”到“無”。莊子說:“大辯不言。”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劉禹錫說:“情到深處,每說不出。”白居易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從獲得詩美體驗的“有”到傳達詩美體驗的“無”,是詩歌創作的一般過程。“無”才是真“有”——詩篇之未言,恰是詩人之慾言。有如禪家所說:“有是無有,無有是有”。“書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的精髓是將讀者引向詩的世界,從言外、意外、筆外、象外去尋找那無言的詩美。

  從“有”到“無”,詩人的智慧是以“不說出”代替“說不出”,以象盡意。從“有”到“無”,詩人總是避開體驗的名稱。直接說出體驗的名稱,正是詩人在藝術表現上的無能。詩人注重“隱”。《文心雕龍》寫道:“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從“有”到“無”,詩人注重“中聲所止”。這樣,詩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無痕跡。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美體驗是“忘言”的。既然是詩人,就得從“忘言”走向“尋言”。而“尋言”由於詩沒有現成的藝術媒介變得十分艱難。從這個角度,可以說,詩人就是飽受語言折磨的人。從古至今,沒有一位真正的詩人不慨嘆“尋言”之苦:“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歸”;“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現代詩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們對詩總是反覆推敲,非搞得形銷骨立而後已。臧克家的《難民》中“黃昏還沒有溶盡歸鴉的翅膀”中的“溶盡”一詞就是苦苦錘鍊出來的“唯一的詞”。詩人的這番苦功夫,卻又以隱形化為上。皎然說:“至苦而無跡。”詩人“至苦”,詩篇裡卻“無跡”,這才是優秀的詩篇。詩人難寫,讀者易讀。讀者的“易”並不是詩人的“淺”,而是詩人技巧能力的顯示。《老子》說:“大巧若拙。”詩雖有用巧而見工者,但總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謂“拙”,是巧後之拙。花開草長,鳥語蟲聲,雲因行而生變,水因動而生紋,言近旨遠,言淺意深,詞平意寄,詞微意顯,這種“拙”實在不是隨意“玩”得出來的。

  成熟詩人的作品,都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這裡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險後之平,濃後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處神化處的詩,運用的是從“有”到“無”的技巧。對詩來說,最高的技巧是無語言、無痕跡的無技巧。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章內容的一項是*** ******3分***

  A.《貞一齋詩說》認為寫詩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飾能工者,這個觀點還是有科學性的。

  B.詩美的本質就是沉默,所謂“口閉則詩在,口開則詩亡”。 詩人要能從“有”到“無”,這給詩人帶來無限的難題和無限的機會。

  C.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對詩美體驗的精闢概述。

  D.所謂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這裡的“平淡”其實是一種極高的技巧和天然境界。

  小題2:下列關於“有詩意,無語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至言無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達無限的言外之意。

  B.從獲得詩美體驗的“有”到傳達詩美體驗的“無”,是詩歌創作的一般過程。

  C.“無”才是真“有”——詩篇之未言,恰是詩人之慾言,“此時無聲勝有聲

  D.從“有”到“無”,詩人的智慧是以“說不出”的意來代替“不說出”的象,以意盡象。

  小題3:結合全文,說說怎樣才能寫出“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詩作?***3分***

  答: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答案

  小題1:A

  小題2:D

  小題3:***3分***首先是詩人的主觀心靈與客觀世界邂逅靈感爆發, “有”了心上的詩。其次,詩人要從“忘言”走向“尋言”,要對詩反覆推敲、苦苦錘鍊,使作品達到無語言、無痕跡的天然境界。***其他答案也可***


  

春生詩詞閱讀原文及答案
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現代詩的有與無閱讀答案
新詩的變與常閱讀答案
古代蒙學教材的因與革閱讀答案
古代蒙學教材的因與革閱讀答案
氣溫變化的利與弊閱讀答案
一碗麵的悲與喜閱讀答案
城市中的禮與樂閱讀答案
北京四合院的形與神閱讀答案
絲綢之路的起與止閱讀答案
中國文學史的本與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