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泥塑學徒作品欣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6日

  泥塑藝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泥塑一直伴隨著生活不斷傳承,以泥土為原料,從陶器皿、陶佛像,到兒童的玩具,從沒有間斷過。下面是帶來的及2016泥塑學徒相關的學習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2016泥塑學徒作品1


2016泥塑學徒作品2

  2016泥塑學徒要學習的泥塑的相關知識:

  泥塑藝術在我國的大概分佈: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自張明山先生首創,流傳至今已有180年曆史。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取捨得當;用色敷彩,典雅秀麗。泥人張彩塑適於室內陳設,一般尺寸不大,約40釐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淨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覆砸揉而成的“熟泥”。經藝術家手工捏製成型,自然風乾,再施以彩繪。無錫彩塑相傳已有400年的歷史。

  經藝人世代藝術實踐,創造出享譽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類豐富,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採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其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塑造藝術形象。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現時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從腳捏起,從下到上,由裡到外,分段組合,一氣呵成。在彩繪上則以細膩的筆觸,從頭到腳,從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襉作精緻的描繪。手捏戲文再現了戲劇演出的典型場景,突出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造型生動,色彩豔麗悅目,裝飾精美,歷久不衰。是人們家居的裝飾品和送禮的佳品。

  敦煌莫高窟的泥塑,因均施彩繪,故稱彩塑。也可包括榆林窟、東西千佛洞的彩塑。莫高窟儲存著自北涼飛北魏飛西魏飛北周、隋、唐、五代飛宋、西夏至元等10個朝代的彩塑***包括影塑***3000餘身。莫高窟所在的沙山屬玉門系礫岩,不能雕刻,故造像均用泥塑。除幾尊巨像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以木頭扎草作骨架,外表再用泥塑,幹後敷彩施色。也有用手捏、模壓、刀刻等方法制成的。塑像題材主要是佛、菩薩飛弟子、天王、力士等。

  泥塑藝術的歷史: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為7千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製的藝術品。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

  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後,毅然焚燬筆硯,奮發專攻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讚:“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日前後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陝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

家裝裝修工藝知識***2***
2016鳳翔泥塑知識和作品
相關知識
2016泥塑學徒作品欣賞
小學二年級科幻繪畫作品欣賞
小學生低碳環保繪畫作品欣賞
小學三年級英語手抄報作品欣賞
愛情文學作品欣賞
小學生一年級安全書法作品欣賞
大學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四年級學生繪畫圖片作品欣賞
環境保護小學生繪畫作品欣賞
小學生油畫棒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