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教案是七年級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而設計的教學方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點

  ①複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三、課前準備

  投影儀。

  第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2、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3、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著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4、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5、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6、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教學設計

  1、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2、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3、佈置作業

  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4、資訊反饋:

  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重視積累知識

  1.基礎知識方面:重視字音、字形、詞語含義、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的積累。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第一單元中魯迅的《風箏》一文時,教師不妨採取多種方式方法,蒐集整理資料以便更充分地瞭解作家以及作品相關內容,對資料進行整合梳理,讓學生記錄在課堂筆記上,印在腦子裡,今後再學習有關魯迅的文章時,只要再進行簡單的回憶複習瀏覽就可以了。

  2.文體知識方面: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應該有最基本的單元意識和整體框架意識。比如,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體裁分別是什麼?學習本單元應該重點學習的又是什麼內容。如果學習的是說明文單元,教師就應該讓學生清晰地瞭解說明文的分類標準,說明物件如何尋找,說明內容具體是什麼?該如何準確查詢?說明的順序一般有哪些?常見的說明文的結構具體又有哪些?一般的說明方法包含有哪些?各自又有什麼作用?說明文在語言上往往有什麼樣的特點?等等。因此,我的建議是先滲透知識點,再結合文字進行具體清晰地講解。因為,這些文體方面的知識學生是應該掌握的。

  二、加強能力培養

  1.誦讀古文及現代文能力。古往今來的許許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學家,無不受益於誦讀。但是教師經常把課本規定的要熟讀背誦的篇目段落作為課外作業輕描淡寫地加以處理。這種做法常常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把誦讀不自覺地看成一種負擔,不到臨考不背書,實際上等於放任自流,疏於管理,養成了惰性。因此,誦讀成績往往很不理想,而且也不利於學生誦讀能力的養成。語文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還有什麼比在讀中思,讀中悟更好的方法技巧呢?

  2.自學古文及現代文能力。現在使用的語文教材一般都是新編的初中語文教材,新教材體現出來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也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想合理利用好新教材,教師必須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萬萬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認為,學生自學古文及現代文能力的培養是實現初中語文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培養學生自學文章能力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以學生自身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語文教師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課文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自學課文能力是一個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所以,語文教師要在實質上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尤其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中學生對新內容常常會有一種期待心理,與其讓語文教師滔滔不絕地滿堂灌,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主動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獲取新知識的學習目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學生對新知識會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厚。

  3.思辨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質疑,使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有所收穫,才能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將來走上了社會,才能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也能成為一個有用的棟樑之才。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重點還是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做縱深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自己獨立思考並自主創造的一個過程,這正是還學生以“權利”的過程。

  4.表達自我能力。在課堂上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提問點名字站起來的學生,他們常常無法用語言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如何說,或者說得讓很模糊。結果是教師代替他把意思表達出來。這樣的學生又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還有就是,大多數學生一見寫作文就頭痛,總覺得無話可說,即使勉強完成了,也是乾巴巴的,味同嚼蠟,平淡無味。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充當“導演”,為學生鋪設舞臺,佈置各種各樣的情境,努力創設出一個讓學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使他們的思維在其間自由徜徉,縱橫千里,盡情發揮想象。這樣,學生不但會敢說,而且也會愛說,從而達到想說和會說的最佳效果。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舉辦一些辯論賽、故事會、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來鍛鍊學生的說話表達能力。如此一來,這樣的學生將來走上社會,不僅能說會道,而且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不至於因為不會說話而搞不好人際關係。

  5.書寫表達能力。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種交際工具的功能可粗略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聲的交際功能,如當面的交談、會議上作報告和打電話等口語交際;二是有形的交際功能,如書信、考試以及著書立說等文字的交際。在現代社會,隨著各種各樣媒體的增加,口才顯得越來越重要,文字書寫的功能雖說有所降低,但寫作這種能力完全有必要加以強調。在考試以筆試為主的情況下,對學生來說,書寫能力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學生整體得分上的高低、考試的成敗,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前途,因此,切不可等閒視之。閱讀答題雖沒有規矩,但在語言的完整、流暢上很有講究的。再有就是學生的書寫,在書寫的過程中往往很隨意,寫錯了來回塗抹弄得卷面很不整潔。語文教師應該從開始就嚴格要求,讓學生形成答題時的書寫能力,做到規整、乾淨整潔,強化印象分。

  三、小結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全方位入手培養學生,千萬不能機械地教書,否則只會讓學生停留在淺層的識記層面。要雙管齊下,讓學生即掌握了知識,又具備了學習的素質。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走向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及早成才的康莊大道。

  作者:袁子明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海陽鎮中學

  

七年級上語文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案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導學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導學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導學案各單元測試題
鄂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導學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七年級上冊美術教學案例分析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