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_幼兒園教學案例及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5日

  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意在讓教師更好地去關注孩子,為孩子解決問題。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篇一

  [案例實錄]

  星期二上午,站在鋼琴臺前看我班小朋友的摺紙的情況,無意間發現我班美美小朋友的摺紙折的很特別,一張大大的摺紙被撕成了“四張小正方形”做成了四份一樣的作品,而且摺好的作品比人家的小。於是我把這一發現悄悄地告訴了班裡的張老師。我們兩個商量,暫且不聲張,看下午美美上完摺紙課怎麼說,***為了調動幼兒學摺紙的積極性,從這一學期開始,我們開設了“紙娃娃大擂臺”,規定每折10個摺紙作品可換一面小紅旗,5面小紅旗換一個獎品,美美加上“一撕為四的作品”摺紙數正好是10張***。果不出我們所料,美美一下課,就拿著剛摺好的四份作品,非常興奮得說:“老師,我的摺紙作品已經10個了,該換小紅旗了。”這時張老師走過來說:“好,我來看看。”還沒等張老師說完,站在我跟前的佳怡小朋友大聲喊:“老師,美美把一張摺紙撕成了四張,她做成了四份一樣的作品。”佳怡的話立刻引來了一些圍觀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老師,再看美美“哇”的一聲哭了,大家開始議論紛紛:

  佳怡:“老師,美美這樣做不算數。”

  靜怡:“是呀,她這樣是騙人的。”

  思宜:“老師,應該把美美的摺紙扔了。”

  萌月:“對,老師怎麼辦?”

  於是,孩子們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美美不知所措的樣子,再看看這邊孩子們期待的目光,我順勢把問題拋向了孩子們,說:“美美這件事該怎麼處理?如果你們願意討論的話,咱們可以來討論討論。”隨即我們組成了一個臨時“討論小組”,開始討論:

  師:“美美為什麼要把紙一分為四折?”

  旭峰:“她想得小紅旗。”

  思傑:“她想得獎品。”

  師:“她這樣想對不對啊?你們有沒有這樣想啊?”

  心茹:“我也想得獎品。”

  冬琴:“我也想得獎品,可是能這樣嗎?”

  東宇:“不能。這是騙人,騙人是不對的!”

  靜怡:“她把摺紙撕成了四張,這是在耍小聰明”

  師:“那你們覺得現在要怎麼辦呢?”

  冬琴:“張老師,不能發給她作品。”

  旭峰:“對,美美說謊騙人,老師該把她的小紅旗收回來。”

  思傑:“把這個大象扔掉。這次的不算。”

  冬琴:“我們應該幫幫她,可以給她一次機會。”

  師:“冬琴說要幫幫她,給她一次機會,你們覺得呢?”

  小朋友有的點點頭,有的想了想,慢慢的也點頭了。

  師:“那要怎麼幫呢?”

  佳怡:“美美,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耍小聰明。”

  萌月:“上摺紙課要表現好點,才能得到更多的作品。”

  湉兮:“美美,你以後不能這樣了。“

  晉豪:“美美,你能改掉這個毛病嗎?”

  美美輕輕地點了點頭,小聲說:“能。”

  師:“美美,聽了小朋友的討論,說說你的想法好嗎?”

  美美:“老師我錯了,以後我要好好表現,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多得作品。”

  師:“對了,要這樣做才會是教師和小朋友都喜歡的小夥伴。那今天的摺紙作品就不算了,你們說這樣行嗎?”

  小朋友聽了都點點頭。

  教師小結:美美想得到很多作品,很積極上進,這種想法很好,她也很聰明,但她把一張大摺紙一分為四,當四紙來用,這種獲得很多作品的做法是不對的。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作品,才算真本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只要能夠知錯就改,就是最棒的。

  [案例反思]

  在解決事情的全過程中,我發現了問題,但沒有直接介入,而是把問題留給了孩子,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教師關注的是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意在引導幼兒掌握合適的獲得途徑、解決問題的方式,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重視幼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通過討論,幼兒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對的,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而且,有些結論來自幼兒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兒集體的智慧,所以對幼兒更有說服力,認識也更深刻。

  [案例分析]

  換個角度看,其實,幼兒爭強好勝不一定全是壞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幼兒只知道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對其個性發展都是不利的。爭強好勝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競爭者和被競爭者調節自己的行為,獲得有益的經驗。不擇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師的批評,認識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時,就會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教師在調解過程中注意教給幼兒運用正確的方式來獲得成功,引導幼兒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讓大家信服與支援。

  經過討論,孩子們對於摺紙小***的是非對錯已經認識的很清楚,使幼兒分辨好與不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而且我相信他們,也知道了以後遇到類似事情該怎樣思考,怎樣處理。

  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篇二

  案例背景

  A是班級裡的小男孩,來幼兒園一年都不到,長得很帥氣,有時儼然一個大男孩,人也很聰明,但話不多,還有讓老師苦惱的是:他很多時候比較懶,睡前不願意自己脫褲子,醒了更多的時候等老師、阿姨幫他穿褲子、鞋子,如果不是很餓他連喂自己吃飯都懶得動手,做操時只要老師不扶著他做,他也懶得動手動腳,活動時,只要是需要動手稍微有點麻煩的事情,他寧願坐在一旁看看,彷彿他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什麼激情。

  案例描述:

  境一:

  “老師好!”門口A進來。“你好!今天真棒,來得早起來了。”老師一邊摸著A的頭,一邊對他說,“想玩哪個區角,自己選一個進去玩吧。”他選了娃娃家,在裡面玩得很開心,又是燒菜,又是做飯,還躺在靠墊上蹭來蹭去很是舒服。到了做操的時間,老師鈴鼓響起,“請小朋友們把你們的玩具整理好,有小便的小朋友去小便,然後來搭火車,我們要準備下樓做操了。”可他還在玩,老師叫他:“A整理好玩具,穿鞋子出來了,我們要準備下樓了。”可他還在繼續玩,老師走過去,對著他說,他這才放下手中的玩具,但是沒有整理的意思,來到自己的鞋子旁邊坐著,但是就是沒有動手穿,然後看看老師。老師知道他的意思,但是老師說:“你先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然後自己穿上鞋子,A很棒的,自己會穿的哦?”他沒反應,然後老師又說:“A再不整理,等下我們就都下樓了,就不等你了。”他見老師這麼說就象徵性的拿了幾個玩具放好,這時一位小女孩進去幫他整理,他就馬上退出了,他坐在鞋旁沒有穿“我不會!”A說。“不會我可以教,但是我教完了你要自己穿。”老師說。A點點頭,老師一步步告訴他,他今天穿的鞋子應該怎麼穿,並一步步幫他穿上一隻,另一隻讓他自己動手,他很快久穿好了。

  情境二:

  操場上,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和著音樂做早操,雖然有些孩子的動作也不是特別標準,但是一個個都是一副認真的樣子。這時,看到站在圈子上的A又在那裡一動不動,老師開車開到他的面前:“A小司機當好了嗎?”說著老師扶著他的手開著,他就像一個提線木偶,沒有任何感覺的讓老師扶著他開,開了一小會,老師放開了他,繼續開到其他孩子的面前,然後他又是呆呆的站著懶得動手了。老師叫他:“A,小手舉起來了,變成小豬了嗎?”老師扶著他的手誇張的做起來,他就跟著老師的手動起來了,但是當老師離開後,他又停了,對此老師顯得有些無奈。

  情境三:

  餐前老師講了嘟嘟熊的故事給孩子們聽,故事講完後,老師問孩子們:“老奶奶為什麼喜歡嘟嘟熊?還誇獎他。”有孩子很快的說:“因為他會把自己的吃出的垃圾都帶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愛勞動。”“對呀!所以老奶奶喜歡他,還誇獎他。那我們也要學嘟嘟熊,以後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偷懶,要不然沒有人會喜歡你的。”“A是嗎?”旁邊的一位孩子馬上說:“恩,是的。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A也點點頭。

  情境四:

  有天起床,所有的孩子都已經穿好鞋子了,只有A還坐在他的鞋子旁邊等阿姨出來幫他穿。一會,阿姨出來,老師對阿姨說:“阿姨,不要幫他,他會習慣的。”然後,阿姨沒有幫他,他繼續坐著,老師走過去,“我們今天來給你得小腳丫找家好嗎!”老師把自己的鞋子脫去,“這個是它得家嗎?”“不是!”“那它得家在什麼地方?”“這裡!”“那趕緊讓它進家門吧?”“好!”

  案例分析:

  1、形成不良習慣的原因

  A的不良習慣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通過家訪我們瞭解到,從小A一家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兩位老人對於小孫子是寵愛有加,每天吃飯都是由外婆喂,外公外婆的另一個任務就是清理A每次玩好的場地,他從來都不習慣自己整理玩具。就這樣,什麼都由大人包辦代替,使他失去很多自己動手的機會,並逐漸養成了嬌生慣養的性格,而且外公外婆對於他的每個眼神總能很快的心領神會,並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難怪A經常說自己不會但也懶得問。

  2、教育效果經常不明顯的原因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們也會運用故事、榜樣激勵、說理、看圖等策略,但是這些對他來說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的說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認識和經驗。教師對於孩子的教育有時還是會受到傳統教育的思想束縛,有時也會只注重教育的結果而非過程。比如有時教師為了讓孩子儘快的完成任務,僅僅只是用了語言的提示讓A把自己的玩過的玩具自己整理好,卻沒有交給他應該如何整理,這對於其他的孩子來說也許並非難事,但是對於一個在家一直有人幫他做事的A來說也許是有難度的,可能根本沒有人告訴過他應該要怎麼拿怎麼放,放哪裡。而有時教師也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上述的教育對於A來說也許只是對於一些基本道理的表明的接受,而並非從內心有所觸動,因而也達不到明顯的教育效果。

  案例反思:

  1、做好家園共育工作,統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長輩們對於獨生子女得溺愛讓他們失去了很多動手的機會,正是這樣才讓A變得如此的依賴他人。要是他發生根本性得改變必定需要一個很長得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更多家長得配合,教室要及時得指導家長的工作,要讓家園真正能達到很好得共育,而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要讓5+2=7而不是小於7,為孩子創造良好得家庭環境和表現自我的機會。

  2、淡化說教,創設更加生動活潑的實踐情景去教育孩子,運用好遊戲得方式

  在我們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得眼光或語氣去教育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不要總習慣於把現成得東西告訴孩子,要倡導以人為本,更多得運用遊戲為孩子創設有趣得情景讓他們親身體驗。

  3、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幼兒園綱要指出:“教室應為幼兒學習生活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室要觀察幼兒、瞭解孩子、同時鼓勵孩子去發現自己的世界。而教室僅僅作為他們參加獲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4、找到孩子得興趣點加以引導

  都說興趣是最好得老師。綱要也指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得事情、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得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提高孩子對於參與活動得興趣。

  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篇三

  我們班有一個叫明明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明明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個“坐不住的孩子”,有時他會“騷擾”周圍的小朋友而打斷教師正在進行的活動;對於教師佈置的任務,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參與同伴的活動,卻因為不適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絕。周圍的小朋友實在驅逐不了他的情況下還會去告狀。教師對於這個經常惹麻煩的孩子也傷腦筋,經常當眾批評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這種教育方法的效果並不好,時間一長,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個調皮、只知道惹老師生氣的壞孩子。

  場景一:

  馬上就要進行集體教學活動了,孩子們陸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師開始講述今天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沒在仔細聽,他正用手撩旁邊可兒的小辮子。可兒皺了皺眉,將自己的小椅子往旁邊挪了挪,明明想將可兒的椅子向自己這邊拉近一點,於是兩個孩子開始拉拉扯扯起來,發出了一些聲音。老師向他們這邊瞟了幾眼,有點不高興但沒有說什麼,這時可兒突然叫了起來:“老師,你看明明。”老師終於大聲地對明明說道:“明明,你給我坐好,再不聽話,就讓你出去!”本來和可兒僵持著的明明被老師的呵斥鎮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體,瞪大眼睛看著老師,臉上流露出內疚的表情。可兒接著又說道:“他剛才使勁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許說了,你們以後聽好了,從今天開始誰都不許惹明明,誰去惹他我就找誰,聽見沒有?”老師厲聲說完這些話後嚴肅地看著全班的孩子。對於老師的命令,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聽到了。”明明使勁地絞著自己的手指,有些難過的樣子,但隨著老師話題的轉移,他又恢復了原貌,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東張西望,不知道在想什麼。

  分析:

  一、教師教育方式產生的消極後果

  首先,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添新的問題。教師想通過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歸正”,不再違反紀律,但是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非但沒有解決原有的問題,反而對明明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為受到同伴的誤解並遭到拒絕之後產生了破壞性的行為

  其次,教師在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後,想立即改變這種孤立教育方式帶來的不良後果,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於:

  其一,年齡越小的孩子向師性越強,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大班孩子的道德認知還處於他律階段,教師作為孩子眼中的權威,她的話尤其是命令性的語言對孩子的話就是判斷事物的標準。教師經常當眾批評明明,甚至動員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並堅決地執行。

  其二,明明給同伴的壞印象部分是由於他自己調皮經常受批評造成的,教師孤立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動機和行為也會被其他孩子誤解並拒絕,面對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顯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情況下,他採取了消極的行為方式予以反擊。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一種惡性迴圈,即明明的負面行為反應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個搗亂的壞孩子,也會越加排斥他,同時強化他們從教師那裡獲得的對明明的消極態度。

  最後,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與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場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師沒有利用集體力量中積極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讓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僅不幫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師的這種做法無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而學前期幼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認知、交往技能、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明明始終被同伴這樣孤立,將會失去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對明明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際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調節器,會讓人心情舒暢地從事各種活動,明明與同伴這種敵對的狀態不改變的話也會干擾他正常的探索活動,降低他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心。

  二、解決方式

  1.教師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點

  從明明的日常表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調皮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比較強,自控能力比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卻不知道該怎麼樣被同伴接納。從明明園外背景來看,他是從其他幼兒園轉過來的,並且據筆者的瞭解,明明的父母為孩子轉園的目的是覺得他原先的幼兒園教育環境不太好,孩子過於自由散漫,學到的東西也比較少,現在明明所在幼兒園裡受到的約束比以前要多也要嚴格;另一方面,明明轉園之後很快升入大班,由於大班與小學的緊密銜接,教師會在平時的要求中考慮到孩子對小學環境的適應問題,為孩子順利地入小學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集體教學的時間加長,會提出一些與小學教學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這些對明明來說,都要去適應。

  2.幫助明明建立與新環境相適宜的秩序感

  ***1***教師一方面要多關注明明的舉動,同時對於明明不正確的行為要及時制止,並明確地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教師此時不適合說一些反話或是隱語,因為年幼的孩子有時並不清楚教師話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對孩子要說大白話,尤其是對明明來說,他對新環境的熟悉程度還不夠,對新班級一些具體要求還沒有清楚的意識,並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級環境,現在班級的要求要嚴,這樣對他來說適應就更需要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在同伴中給明明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鼓勵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學習,實際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體化。

  ***2***對於明明時常因為好奇心而違反了紀律.一方面不妨告訴他,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應明明,等老師上完課之後,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須要認真聽講。在這裡筆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給孩子玩的,只是作為純粹的裝飾品就失去它對兒童的意義了。

  ***3***教師要有耐心,明明的特點使得他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對明明違規要不厭其煩,反覆提醒,不能因為急躁而時常出言不慎。

  ***4***對於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經產生的消極後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師要有勇氣尋找合適的機會,當著全班孩子的面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向孩子解釋是自己太生氣才會這麼說,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們不應該不理睬明明,應該想辦法幫助他才對。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減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同時,讓孩子學會去關心別人。

  ***5***教師要善於將集體力量用到積極的方面,可以鼓勵孩子們幫助明明取得進步,讓大家一起監督明明,在明明取得進步時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錯誤時指出錯誤之處,並幫助他改正。讓明明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同伴的友愛,逐漸被新集體所同化。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一般方法
初中體育教育案例
相關知識
幼兒園教學案例分析_幼兒園教學案例及反思
小班自主遊戲案例分析_幼兒園自主性遊戲案例
小班自主遊戲案例分析_幼兒園自主性遊戲案例
銷售心理學成功案例分析_銷售心理學的經典成功案例
關於成功的溝通案例分析_管理溝通的案例分析
成功的營銷策劃案例分析_營銷策劃方案案例
危機公關案例分析_2017危機公關案例
車險理賠案例分析_2017車險理賠案例
危機公關案例分析_2017危機公關案例***2***
危機公關案例分析_2017危機公關案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