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複習重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做好重點知識的複習,會讓你的成績更上一層樓。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知識以供大家學習。
 

  ***一***

  土壤鹽漬化分佈

  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

  中國也是鹽漬土分佈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佈圖時粗略計算,其中現代鹽漬土約佔37%,殘積鹽漬土約佔45%.潛在鹽漬土約佔18%.中國鹽漬土分佈於遼、吉、黑、冀、魯、豫、晉、新、陝、甘、寧、青、蘇、浙、皖、閩、粵、內蒙古及西藏等19個省區。按自然地理條件及土壤形成過程,劃分為濱海溼潤—半溼潤海浸鹽漬區、東[2]北半溼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區、黃淮海半溼潤—半乾旱旱作草甸鹽漬區、甘新漠境鹽漬區、青海極漠境鹽漬區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等8個分割槽,用於指導生產實踐。

  中國在建國初期對鹽漬土的水鹽運動規律認識不足,在開發大型灌區、發展灌溉、擴大灌溉面積中,也曾使大面積土壤出現過嚴重的次生鹽質化,造成了不良後果。例如1956年一1961年間,在華北平原[1]大搞引黃灌溉便是一例。冀、魯、豫三省平原有老鹽鹼地3200萬畝,佔總耕地面積l0%左右***濱海區除外***。解放後,不少老鹽鹼地經過排水沖洗,挖溝種稻,引洪放淤,結合適當的農業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黃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黃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視了排水,曾導致平原北部大面積土壤鹽漬化,使鹽漬土面積由2800萬畝增加到4800萬畝,經過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復。

  黃淮海平原總面積35萬k㎡,有耕地2.7億畝,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當時引黃灌溉面積曾一度達到2.3億畝,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來的2~4m減少到1~2m,土壤次生鹽強化迅速擴充套件。據調查當時幾處大型引黃灌區,次生鹽漬化面積競達實際灌溉面積的1/3.有些地區在開灌後一、二年,鹽鹼化即會露頭,或在區域性地區發展。三、四年後即有大片次生鹽鹼地出現,造成次生鹽[2]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黃灌溉打亂和截斷了排水系統,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滲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華北平原具春早秋澇、澇後又早,早澇交錯的自然特點,地勢低平,又多河問封閉窪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礦化度大***一敘2~10g/l***,土壤屬壤土或粘質砂壤土,具有易鹽漬化的條件。

  總結:土壤鹽漬化[1]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區。由於漫灌和只灌不排,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當土壤含鹽量太高時,形成的鹽鹼災害。
 

  ***二***

  生態旅遊簡介

  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干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遊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遊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充實,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的狀況,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迴歸大自然旅遊”和“綠色旅遊”;針對現在旅遊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遊業從生態旅遊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遊定義為“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首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生態旅遊物件從人文景觀和城市風光轉為謝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較為原始的大自然,這些自然景物在其國內定位為自然生態系統優良的國家公園,在國外定位為以原始森林為主的優良生態系統,這就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成為生態旅遊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野生動物園成為生態旅遊熱點區域。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估計,198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入為550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在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幾乎半數以上是去欣賞熱帶雨林的生態旅遊者。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4年去非洲的國際旅遊者為1857.73萬人次,其中生態旅遊者佔相當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週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

  在生態旅遊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腳印,帶走的只有照片”等保護環境的響亮口號,並在生態旅遊目的地設定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祕和保護與人類攸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體系及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讓遊客在愉怡中增強環境意識,使生態旅遊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過去,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閒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汙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三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的旅遊熱點從“三S”轉“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algia***”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總結: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活動中極為重視保護旅遊物件。在生態旅遊開發中,避免大興土木等有損自然景觀的做法,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旅遊接待設施小巧,掩影在樹叢中,住宿多為帳蓬露營,盡一切可能將旅遊對旅遊物件的影響降至最低。
 

  ***三***

  綠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質上,以小尺度範圍,但具有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為基礎,構成能夠相對穩定維持的、具有明顯小氣候效應的異質生態景觀。

  綠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土壤肥沃、灌溉條件便利,往往是乾旱地區農牧業發達的地方。它多呈帶狀分佈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帶。

  沙漠中的沃土,出現於終年淡水源不斷之處。綠洲大小不一,從小泉水周圍1公頃***2.5畝***左右到大面積有天然水或灌溉的土地。綠洲的水源大多來自地下;泉和井***有些是自流井***由砂岩含水層補給,其受水區可能遠在800多公里***500多哩***以外,例如利比亞荒漠的哈爾加***al-Kharijah***綠洲和達赫拉***al-Dakhilah***綠洲。撒哈拉2/3的人口在綠洲定居並依賴其灌溉,這些地區有適於植物迅速生長的溫度。在撒哈拉所有的綠洲,棗椰樹是主要的樹木和食物的來源,在其蔭影下生長著檸檬果、無花果、桃、杏、蔬菜和小麥、大麥、粟等穀物。

  沙漠地區天然降水少,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但這些綠洲地區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充足,只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等農作物都能生長良好。我國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邊緣的高山山麓地帶、甘肅的河西走廊、寧夏平原與內蒙古河套平原都有不少綠洲分佈。

  綠洲是浩瀚沙漠中的片片沃土,它就像是沙漠瀚海上美麗的珍珠,鑲嵌在沙漠裡,閃爍著神奇的色彩。

  總結: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證綠洲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穩定性以及結構上的系統性;其小氣候效應則保證了綠洲能夠具有人類和其它生物種群活動的適宜氣候環境,有利於形成景觀生態健康成長的生物鏈結構。

初中地理面試說課稿
初一地理日本知識點
相關知識
初一地理複習重點
初一語文複習重點知識點整理
初一地理複習總結
八年級地理複習重點
高一物理複習重點考點
高考地理複習重點面面觀
初一地理複習計劃範文
高中地理複習重點
高三地理複習重點
高考地理複習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