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成的經濟學原因分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4日

  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係為研究物件。小編在此整理了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介紹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伴隨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其實農耕時代,城市就出現了,但作用是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並不具有生產功能,只是個消費中心。那時城市的規模很小,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餘糧不多。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程序大大加快了,由於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與法國等西方國家,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裡。這不僅是富足的標誌,而且是文明的象徵。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最早的“城市”***實際應為我們現在“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將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則正是一種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佈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地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

  隨著通訊和交通的發展,城市聯絡越來越不受制於距離的約束,而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去尋找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城市開展合作,這個城市可能與自己相距半個地球。早期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漢薩同盟這樣的城市聯盟,在海盜協防、促進貿易上,這些城市展開了密切的合作,但是隨著時間漢薩同盟逐漸衰落。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國家的力量在許多領域顯得無能為力,這就需要國家裡面的公司、城市等自己開展對外的聯絡,城市作為一種共同體,也有著與其他城市合作的動力。

  比如全球著名的氣候城市聯盟,由全球40個大都市組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在國內,各地的城市協調會也類似於這樣的形態,城市之間不一定地域相連,但是卻有著共同的目標,會促使城市之間進行合作,在醫療、旅遊等方面進行一體化的嘗試。比如中四角的四個省會: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就開展了醫保互認、旅遊互通等一體化的嘗試,而這四個城市地域上並不相連,而且分屬不同的省份,但是差不多的地位和合作的需求使得他們走在了一起。城市聯盟算是一種特殊的城市形態,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但是一樣具有城市所擁有的共同體和流動性的特徵,甚至城市群也是城市聯盟的一種。如何協調城市聯盟,如何設計相應的協調措施和制定政策,城市聯盟如何合理分工與合作目前還都是空白。未來需要重視對這一點的認識。

  知識拓展:中國城市發展史

  起源和初期發展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人類發源地之一。距今7000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出現了相當進步的農業經濟。隨著農業的出現,永久性的村落也開始出現。新石器時代,距今8300-4800年的天水 大地灣遺址,遺址總面積為110萬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 灰坑357個, 墓葬79座,窯38座, 灶臺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 蚌、 陶器、 裝飾器和生活器物共計8034件,2006年發掘工作的最新發掘研究成果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萬年。仰韶文化時代, 聚落的規模已相當可觀。 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面積近30萬平方米,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 臨潼姜寨遺址,面積為5.5萬平方米。這些村落都已有一定規模,特別是後兩個遺址,在居住區外發現了起防禦作用的壕溝。距今4000至5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生產力有進一步的發展, 氏族社會走向解體,部落之間的戰爭也日趨激烈,這時出現了城市的萌芽—— 城堡。

  封建社會前期的發展

  自春秋開始,中國 奴隸制社會逐漸走向解體,至 戰國時代後期, 封建制度最後得以確立。這一時期是社會的大動盪、大分化時期,也是經濟和城市的發展最為活躍的時期。

  封建社會中期的發展

  西漢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城市的分佈也以北方為主。 東漢末期,北方 軍閥混戰,黃淮流域遭到極大破壞。其後雖有魏晉時的短暫統一,但不久北方地區接連受到邊遠地區遊牧部落的侵佔,經濟又遭到極大破壞。與此相反,江南地區自 孫吳以後,經濟逐漸發展,至唐後期成為中國新的經濟重心。

  封建社會後期的發展

  從元開始,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就再也未分裂過。 元、 明、 清三代的統一局勢,造就了中國 城市發展史上最為雄偉、輝煌的 都城——北京。但是,從總體看,隨著封建社會開始 走下坡路,元、明、清時期城市的發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礎上取得全面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如明清時的海禁政策,就阻礙了 港口城市的發展。又如,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南宋都城 臨安市中心的商業非常繁榮,已形成 中心商業區。然而, 元大都乃至 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卻將 皇宮置於全城的中心,並按《 考工記·匠人》所述的“ 左祖右社”的思想佈置了天壇和 地壇,這種“皇權至上”的佈局充分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利用城市規劃來維護其最後的統治。

  近現代時期

  1840年爆發的 鴉片戰爭,外國資本大舉入侵,“不僅對中國封建經濟的基礎起了解體作用,同時又給中國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 毛澤東選集》,第589頁***。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工業革命的興起,工業新技術和大 機器生產的浪潮也波及中國,使中國城市的發展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但是,由於我國處於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下,城市化程序與 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又是十分緩慢的。

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
城市形成的區位條件
相關知識
城市形成的經濟學原因分析
城市形成的經濟學原因
外匯市場上的經濟學原理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分析
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
城市形成的區位條件
城市熱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黃褐斑是怎麼形成的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