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預習導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老師,那麼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魯迅先生又是怎樣塑造他的人物形象的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同學說雪,激趣引讀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簡介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喜遊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後隱居山中著書,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讀一讀:

  ⑴ 教師範讀小品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教師指導:首先要讀得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是節奏合理;

  其次要讀得流暢,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⑵ 學生多種形式朗讀,體會文章樸實的語言。

  ⑶ 學生根據自己情況即時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疏通文意,試譯小品文。

  擁毳衣:擁,圍裹。毳衣,細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還 大

  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3、說一說:

  ⑴ 作者為什麼“獨”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⑵ 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樣的雪景?

  ①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②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你覺得作者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什麼作用呢?

  交代這些都是為了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嗎?在寫景上,作者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裡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既然是寫景,作者為什麼又用近一半筆墨寫人,最後還用舟子的話作結,說到了“痴”,這樣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

  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說明了張岱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這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四、賞析拓展,互動釋疑

  1、賞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試將與本文作比較,兩者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有何異同?

  描寫手法 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賞,淡淡愁緒

  《江雪》 烘托 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儲存,課外延伸

  1、總結儲存: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課外延伸:

  ⑴ 背誦默寫課文。

  ⑵ 課外蒐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作品,並相互交流。

  藤野先生預習資料

  本文是一篇回憶散文,記敘了作者從東京到仙台學醫的幾個生活片斷,其中有東京“清國留學生”的生活情況,有東京到仙台的旅途回憶,有在仙台的食住情況,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狹隘民族觀念的學生的排斥,還有一次看電影受到的刺激,而重點卻是記敘藤野先生的可貴品質。

  這些看來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斷,卻都是有機地統一在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中。如文章開頭第一句就寫“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這是緊接《朝華夕拾》中的前篇《瑣記》的。在《瑣記》中,作者寫到在南京求學時一片“烏煙瘴氣”,什麼也學不到,“所餘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

  本篇由東京寫起,覺得“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接著以諷刺的筆觸描寫了 “清國留學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襯出作者尋求革命真理的熱切心情;描寫作者回憶起“日暮裡”和“水戶”這兩個地名,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描寫藤野先生的可貴品質,同時交織著對自己的責備和對老師感激心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為祖國而刻苦學習的精神;描寫看電影受到刺激,決定“棄醫從文”,目的就是為尋找救國的道路。

  總之,魯迅與藤野先生相見、相處、相別的過程,也正是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不斷髮展的過程。他隻身到仙台學醫是出於愛國主義激情,後來也正是由於作者懷著熾烈的愛國主義,才與藤野先生結成深厚的友誼,最後也正是由於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他毅然離開了藤野先生。本文內容豐實,筆意縱橫,形散神凝,錯落有致,一條鮮明的愛國主義思想線索貫串了全文,使每個看來似乎是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斷閃耀著奪目的光華,從而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預習教案
藤野先生預習練習題
相關知識
藤野先生預習導讀
藤野先生預習練習題
藤野先生預習教案
藤野先生預習題
藤野先生預習題
初中課文藤野先生預習學案
初中課文藤野先生預習學案
藤野先生預習測試題
藤野先生預習測試題
藤野先生預習背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