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我參照一些老師的教學建議,把課文最後一節中吳王連聲誇獎少年的那句“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作為引子,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太有道理”的是哪句話。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很快找到了少年的那句話:“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找到以後,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理解這句話是怎麼來的,第一,這句話是在吳王下了死命令以後;第二,與 “螳螂捕蟬”那件“挺有意思的事”有關。
 
  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之後,我還適當延伸:“你覺得少年的話有道理嗎?能聯絡你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嗎?”學生例舉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看見地上放著一個錢包,你偷偷地撿了,沒有想到卻中了騙子的計。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後的禍患。”“我不會做的題目就去看同學的,到考試時就抓瞎了。抄作業是眼前利益,考試成績差,就是禍患。”“釣魚時,魚兒只顧吃魚餌,卻沒想到中間有個鉤子。”
 
  範文二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就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我主要抓住了這樣幾個環節:以聽寫詞語匯入學習,然後根據詞語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基本把握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在一起探討“少年為什麼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和“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這兩個關鍵的問題,雖然我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我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能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在教學時,雖然細節把握得還不夠到位,但總的學習目標還是達到了。學生對“螳螂捕蟬”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對少年的智勸、巧勸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當然,設計總是完美的,但在操作過程中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理解文章第一小節時,雖然我也知道應該讓學生讀透文章,在讀中體悟吳王的固執、在讀中瞭解“不堪設想”的後果,可在學生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時,我總忍不住急著去告訴他答案;當學生的答案與我的預設有偏差時,我就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學生引導到我的思路上來,這也許是因為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吧。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學生藉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能不斷地前進。
 
  範文三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度如何?最後怎麼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裡,通過對比,讓學生髮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並啟發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後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複述故事,表現其“妙”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複述表現“感受”。我在作業部分就佈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複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以內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新課標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語文恐龍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新課標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課文預習教案
螳螂捕蟬的意思是什麼
捕蛇者說教學反思範文
捕蛇者說教學反思範文
關於學生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反思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