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育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老師在平常的教育中,應該會總結一些心得和經驗,那他們都寫了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守望

  常常有一些孩子喜歡追隨在老師的身後,問長問短,這些大多是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他們樂於交往,也善於交往,也願意主動與人接近。當然,也有那麼一些孩子,總是喜歡在遠處張望,這些大都是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語、羞於與人親近的孩子。

  其實,通過每天出去活動時的排隊就可以看出來。因為,每天下去晨間鍛鍊或者是中午出去散步時,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排好隊再下去,而且這時候的排隊是沒有隊形要求的,小朋友們可以任意排到隊伍當中去。那些熱情的、大膽的孩子常常很快的跑到老師的身後或者爭著來拉住老師的手,也經常會出現幾個孩子為排在第一個而爭吵的情況。而那些不善於表達、內向的孩子即使她也想和老師在一起,她也不敢這麼做,她們只會遠遠的,默默地看著其他小朋友爭相跑到老師身後。尤其是像王瑩這樣新來的、內向沉默的小朋友,每次排隊她都看著多多、伊伊這樣的小朋友為誰排在第一個而爭吵,她就默默地排到隊伍的中間,沉默不語地看著其他小朋友和老師。我想,她應該能注意到,我每次睜大眼睛看著他,每天早上主動熱情地與她打招呼,可她現在除了能默默地和我說再見意外,沒有感受到她對其他人的大膽交往。

  有一天下樓去遊戲的時候,和往常一樣,多多、茜蕾、伊伊這些小朋友又很快地跑到我的面前,"老師,我是排第一個的。"多多著急的說。"老師,我想排在你後面。"伊伊也大聲地說。"今天,我請王瑩排到老師後面,好不好。多多,你到中間當隊長,伊伊,你去隊伍最後當隊長,幫老師看著前面的小朋友吧!"王瑩很快地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面,我主動拉著她的手出發了。

  到了樓下操場上,我們要做切西瓜的遊戲。又到了拉成圓圈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了,許多小朋友又開始擠在老師身邊,多多第一個及在我身邊,王瑩每次都不是擠在我的身邊,而是在距離我幾個小朋友的位置,我笑著看看她,她也默默地看著我。可是擠在老師身邊的話可以拉著老師的手做遊戲,許多小朋友都是很願意這樣做的。在這次戶外遊戲中,王瑩就這麼一直默默地看著我,我每次也都是對她笑一笑,這時候,她也出現了一點害羞。

  第二天早上下樓去晨間鍛鍊,我有主動把王瑩叫到了我面前,依然排在第一個的位置。到了場地上,我先帶領孩子們繞操場小跑了兩圈,小朋友們就一個個自己鍛鍊去了。中午吃完飯,看著時間還早,我準備帶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散個步。又到下樓排隊的時候了,孩子們又開始從各個方向往老師這邊走了,忽然,我看到了穿著紅色衣服的王瑩,她這次居然主動站到老師面前來了,我分明看到她嘴角有一絲笑容,依然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心中陡然有些興奮,我的努力終於看到了一線成功。

  現在我也會經常有意無意地在小朋友們面前間接地或直接的表揚她,就一直這麼耐心地等待著她的主動。

  也許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突破,通過支援以恆的努力,我相信以後她會慢慢走進老師,再慢慢走近小朋友中間去。

  學會耐心、細心地守望,時間會悄然給予我們最甜美的微笑。

  篇2:在理解中學習論語

  《論語》教學已接近尾聲,慚愧的是由於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於這個新課程我並沒有採用很新的教法,主要採用的還是教師串講的古文傳統教法,所以關於《論語》的文化內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評析為主,卻沒有把文言文教學的新課程理念吃透。反思過去,如下幾方面需要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改進。

  文言文教學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太少。總覺得文言是歷史,是過去,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不“一字字的講,一句句地串譯”學生很難明白。所以面面俱到,學生不停地作筆記,生怕漏掉一個詞語的意思。再串講了文章字、詞、句的意思後,就是讓學生背誦原文。結果我發現:學生的背誦特費勁,一聽就知是死背,完全不理解譯文。在檢查背誦第十課第一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時,因為大多數學生不理解文章意思,內容又長,總是背不下來。我班閆俁萌卻背得特別熟,他背完了還對大家說:“知道你們為什麼背不下來嗎?因為你們根本不知道文章是什麼意思,我來給你們講講吧。”然後他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講完了,他又說:“你們在試著背背。”其他同學在他的帶動下,又都背了起來。這次效果特別好。學生之所以背不下來,就是因為譯文的意思都不知道。學生不去理解譯文,其實就是因為教師的一味串講,越俎代庖,學生完全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主動學習的時間,對於譯文的瞭解,完全是我硬塞進去的,怎麼可能理解背誦原文?今後應摒棄串講做法,將課堂還給學生。對於作品、作者的背景需由教師先講解清楚,讓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己解讀文字。這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種學習能力。其次,學生質疑,教師釋疑,並補充個別字詞的意思,然後由學生串講,教師點撥重難點。這其中有關文言的語法知識,需要教師梳理、學生積累。

  總之,感知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是文言文教學主要目的。

  篇3:幼兒老師隨筆

  幼兒教育界非常盛行這樣一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且實踐證明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因此,我們第二幼兒園太陽班就進行了"如何培養大班幼兒的良好習慣"的課題研究。經過研究和實踐教育,我們認為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優良的品德,家長的參與必不可少。那麼,家園如何實施同步化教育才能促進孩子形成好習慣呢?

  一、家長要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和影響孩子。如,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長自己在孩子面前飲食不要挑精揀肥;這樣,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定是受益匪淺。

  二、父母要轉變觀念。《指南》中建議:"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坑定,不因做不好活做得慢而包辦代替。"所以,父母從小要培養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對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堅持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獨立行走、獨立進餐、獨立就寢等。有時家長不要表現得太能幹,有句老話說得好"懶惰母親,勤快兒",家長要有意識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

  三、培養要堅持不懈。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反覆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一貫性主要表現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比如規定孩子起床、進餐、遊戲、學習、看電視、睡覺的時間,開始孩子可能不習慣,有時遇上好看的動畫片非要看下去,父母應堅持要求,不能退讓,有的孩子因此會哭鬧,家長可以不予理睬,進行冷處理,孩子感到哭也沒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實。所以,只有堅持要求,才能幫助孩子形成習慣,朝令夕改就難以如意。

  四、父母教育孩子要講究一致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一致,特別是現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輩之間對孩子要求的一致。如果家庭成員對孩子所提的要求不一致,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好,還可能會使孩子養成不同的人面前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的壞習慣。如吃晚飯了媽媽要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保護孫子,說孩子小整理起來費勁,就包辦代替,自己收拾掉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又怎麼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習慣培養的課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是形成幼兒良好習慣的老師,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在父母為孩子餵奶、把尿、哄睡覺時,都有意無意地培養著習慣。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家長應該多與幼兒園聯絡,在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與做法上要與幼兒園保持一致,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是獨生子女,而過分地遷就孩子,寵愛孩子,或者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再嚴格要求也不遲。格林教授在《決定孩子命運的十二個好習慣》中提到:"形成一個好習慣要21天,而養成一個壞習慣只需要3天的時間,而且,壞習慣一旦養成,改造起來遠遠要比塑造難。"因此,家庭應該與幼兒園實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習慣。


大班禮儀教育隨筆
中職英語教師教學反思隨筆_英語教師教學反思隨筆
相關知識
幼兒老師教育隨筆
大班保育老師教育隨筆
保育老師教育隨筆
老師教育隨筆
幼兒園大班老師教育隨筆
大班下學期老師教育隨筆
大班下半期老師教育隨筆
大班下半期老師教育隨筆
大班老師教育隨筆範文
大班老師教育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