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國的評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英國是世界的發達國家之一。那麼我們對他的評價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篇一

  英國重視教育,在英國不僅雲集了世界上最著名、最古老的學校、學院以及大學,而且不乏有全新式以及最富創新性的院校。教育是人們討論的永久性話題…教育不僅是一個令教師反覆思索的問題,而且也令家長以及學生們倍加關注。英國是一個有悠久教育傳統的國家。它的教育體系經過幾百年的沿革,相當的完善和複雜,且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總體來說分為三個階段:義務教育,延續教育和高等教育。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英國中小學校裡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裡,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中國大學講師比較敬業,總是抓緊課堂90分鐘不斷地灌輸新知識,作為中國學生也比較辛苦,每天都要消化大量的資訊。從中國高等學府深造出來的學生往往都有深厚紮實的理論基礎,因為在中國學的多考的也多,最終成績也通常是由期末考試決定的。而在英國,每門課程開課前,講師都會說明掌握這門課所需花費的時間,一般每門課100小時,其中有70小時都是留給學生看書自學的。

  通常在課堂上,老師會發自己列印的資料,但是資料覆蓋的知識面比較少,所以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會推薦學生去買或者去借閱一些相關的圖書,而且外國學生從小教育就是基於學以致用,動手能力也很強。

  有留學生家長這麼說:“在英國高中,老師會把每個學生都當作最優秀的學生,堅持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留學生則說:“在英國高中,體育是主課,數學是輔修課。”其實,歸根到底就是,國內教育還是主要以應試為主,考試第一;在英國則不然,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才是更重要的。

  英國早上9點開課,每節50分鐘,下午4點以後就是學生的自由時間。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很多人誤以為英國學生的學習很輕鬆,其

  實不然,英國的每門課程成績都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報告或論文佔一部分,期末考試佔另一部分,兩項中的任何一項完成得不好都會影響單科最終結果。在國外,寫論文非常講究,引用別人的觀點必須標上出處和作者,否則就認定作弊,作弊在國外有可能是要上法庭的,非常嚴重。

  國外很重視團隊合作,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在團隊情況下完成的,尤其是英國的企業。他們很喜歡一個小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觀念想法,所以接觸過更多的文化無疑在英國會很受歡迎,當然團隊合作的前提是語言不受阻礙,英語得相當出色。團隊合作裡面,你就會發現國外學生的說寫能力是很強的,這是中國學生完全比不上的地方,個人認為也許中國學生在考試成績上佔有優勢,但是能力方面還是比不過英國學生,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差距,外國教育培養的是能力。

  我們不能批判性地說是中國的教育好還是英國的教育好,或許在某些方面中國的教育沒有英國的那麼具有針對性,但是在一些方面中國教育還是很值得我們信賴的。面對英國教育我們該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的借鑑是可取的,例如“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這個觀點很值得我們思考,而在能力培養方面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及對於學生的肯定方面,對於國內“採取以學習考試成績作為評定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這個做法則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接受的,相信大部分同學還是會比較喜歡國外的評判標準的,顯得不那麼絕對性。

  篇二

  中國普遍有一種傳統心理,覺得有房才有家。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窩,哪怕再小也能感覺踏實,彷彿也有了一份歸屬感和家的感覺。正因為這樣,近年來中國的房產市場才會如此火爆,買房成為很多人的一生奮鬥的目標。但其實在國外,大多數人可能終生都沒有自己的房子,而是會選擇租房。如果他們在一個地方呆久了膩了,可以隨時退掉租來的房子,搬到另一個地方,非常灑脫。下邊就是一位英國留學生講述的關於英國人對房子的觀念及看法。

  我在英國的租住的第一個地方,房東是我們公司市場部的一個品牌經理,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單身女人。

  她的房子是一套聯排別墅,兩層。門前只有一個很小的花園,因為她沒有時間打理;後面是個小院子,用於晾晒衣服。一樓是會客廳,起居室和廚房。二樓有四間房,最大一間她自己住,然後兩間臥室分別租給我和一個大學生,還有一間書房,比較小,緊挨著她的房間。入住當天,她說除了她和另一個租客的房間,其他房間我隨便進入和使用,只要保持整潔就好了。水電費都全包在房租裡了。我當天就發現,每個睡房都沒有門栓,我們都只能虛掩房門而睡,這個包括房東自己的房間。很顯然,她買這個房子本是自住,可能也沒想過要去為陌生的租客們改裝一下門鎖吧。

  每逢週末,她就去曼切斯特探望男朋友,而大學生就總是出去開派對,很晚才回來。我從小到大就沒一個人睡過一房,在學校是宿舍,在家是爸媽房間裡的小閣樓,這一下一個人守著大房子,怕得要命。我常常拼命看錄影帶,為了等大學生回來!終於有一天,等到快兩點了,他也沒有回,我困得不行就去睡了,樓梯和走廊的燈都特意沒有關掉。第二天一大早,有人敲我虛掩的房門,我爬起來睡眼惺忪地跑到房門前,顯然大學生在外面玩了個通宵剛回來。他一本正經頗為嚴肅地對我說,“你昨晚為什麼不關燈-”我沒好意思說怕黑,只好說忘了,他說,“我們英國是個島,資源很貧乏的,你以後不要浪費啊!”我聽得一愣一愣的,這關個燈都上升到能源層面了-我虛心地點頭答應。一個星期後的週末,他出門前,竟然專門提醒我別忘了關燈!

  漸漸大房子住習慣了,也不怕黑了。正當我幻想著***地在大房子裡住滿一年時,房東告訴我她把房子賣了,工作也辭了,要去曼城結婚了。

  我原來覺得,工作和房子都是天大的事。換成中國人,這樣的夫妻怎麼都得兩地分居一段時間再從長計議,但這對於她來說竟然是在一個求婚後的週末就決定了。這房子說賣就賣,看來誰也沒想過和房子過上一輩子呢。

  關於房子的事,後來終於聽到了真正英國人的版本。朋友帶我去看望她住在名城York***約克***郊外的一套cottage***農家小別墅***的父母。農家小院只有一層,客廳加三個臥室,房子前後都是很大的花園草地,除了老兩口的房間外,另外兩個房間都收拾成客房,等成年子女或客人來的時候可以過夜。我去做客的時候,問老人家,你們一定在城裡還有房子吧?老人打開了話匣子:“這個房子是退休後才買的,房貸是三十年。這是我們第四套房子了,不過我們從來就沒擁有過房子。剛結婚,我們買了一套兩房的,生了一個孩子後就換成三房,再生一個又換成四房。現在他們都離開家了,我們也退休了,就換成郊外的三房,聖誕節都回來也是夠住哦。每次的房貸都是三十年,就這麼一直換著,供著,卻從來沒有擁有過。現在我們估計到死也不會擁有一套房子啦!”老人家說著說著,爽朗地大笑起來。

  擁有快樂的家庭生活,原來和“擁有”一套房子並無多大關係。英國人對房子的灑脫,是來自於島國文化的開放性和遷移性,還是成熟資本主義社會的金融養老保障體制呢?

  大家後,應該都會有所感嘆吧!咱們年輕的一代,不妨也向他們學習學習,不要被房子、車子壓得喘不過氣!

  篇三

  My opinion on the monarch in England

  It’s known to us all, that there are still kings or queens in England, different from many other countries. 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So, let’s figure out the reasons for that.

  Reason 1. By searching in Baidu, I know that the king or queen of the Great Britain is also the leader of Canada, Australia and so on to some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y are in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They need a common leader who has a respectable identity to region and show their continuity in politics.

  Reason 2. Once given a chance to England , I would not miss to see the soldiers beside the palace. So do many people. It’s exactly the charm of royalty. I wonder what a big loss the tourism of England will suffer once there were no longer king or queen.

  Reason 3. the monarch also has it cultural meaning. We know there are many special parades in England which has some thing to do with monarch. And they need a person to be regarded as their god or goddess for solidarity.

  All in all, monarch do benefit the England in politics, economic, and culture. That’s exactly why the monarch exists in the great Britain .
 

對英國的評價英文版
對一本書的評價英文翻譯
相關知識
對英國的評價英文版
對英國的評價
蘭德公司對中國的評價
蘭德公司對中國的評價
對科比的評價英文版
對某人的評價英文表達
對科比的評價的英文翻譯
對老師的評價英文版
對簡愛的評價的英文翻譯
對簡愛的評價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