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堂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2日

  中學語文處在提高階段,那麼課堂隨筆該如何寫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根據工作安排,今天到中學聽課。共聽了三節語文課,第一節是七年級的《社戲》,第二節是八年級的《馬說》,第三節是九年級的複習課《記敘文閱讀》。

  教七年級的付老師上的是第一課時,課堂主要由聽課文朗讀錄音、檢查課前預習情況、瞭解文章結構三部分構成。教學設計比較簡單。但在這一節課中,我也獲得了很多資訊:付老師是一位基本素質較好的語文老師,且不說板書的漂亮,普通話的標準,語言的正確簡潔,從教學中還能看出付老師思維的條理性,紮實的教學風格等。但是課堂也存在問題,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瞭解不充分。首先是對學生的學習習慣中的問題估計不足。老師原以為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字詞的學習、文章的結構都把握得較好,事實證實學生並沒有這樣好的課外預習習慣,課堂上花費了較多的時間來完成這些本該在預習時完成的任務,影響了其他教學任務的完成。假如對此有充分估計,那麼課的前段近二十分鐘的聽朗讀錄音完全可以用來讓學生預習,聽朗讀錄音可以有選擇地聽一部分。其次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估計不足。老師原以為,課文的結構簡單明瞭,理清文章線索是很輕易的事,沒想到學生並不覺得輕易,老師在課堂上花了不少功夫進行指導。這當然也影響了後面的教學。

  教八年級的葉老師上的是一篇古文《馬說》。從聽課中和課後交流,能感受到葉老師是一位愛思考、肯動腦筋的老師,是一位在認真鑽研教學方法、愛研究教學的好教師。葉老師的課堂,有明晰的結構,有出色的問題,有全面細緻的引導,而且,特殊注重聯絡學生的已有知識,聯絡學生的生活。如聯絡以前學過的課文《愛蓮說》《捕蛇者說》,來理解“馬說”中的“說”;聯絡學生學習的歷史知識,來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絡歷史上其他詩人的遭遇,來體會封建社會文人的懷才不遇;聯絡古代關於“懷才不遇”的詩句,促進理解本篇課文的主旨;聯絡生活談現在的人才觀,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促使學生關注生活……

  然這節課也讓我有另外兩方面的感受。一是老師們有新的理念好的願望但落實起來力不從心。課堂上老師確實想體現學生的主體,讓學生主動,但學生卻不為所動,不想表達,或者表達起來辭不達意。老師不得不自己講。致使課堂上老師的聲音佔著絕對的主導,而少有學生的聲音。這類問題的出現,與學生平時的積累有關,與老師平時的練習有關,也與老師本堂課的激發引導有關。第二點是老師們有好的教學設計但缺乏一種巨集觀的把握。如某個問題的設計確實好,但卻不能把握這個問題與整個教學的聯絡,不能充分發揮這一好的設計的作用。在本課教學中,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們認為,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問題提出來,學生說“先有千里馬”,老師馬上暗示:“有贊同先有伯樂的嗎?”然後按部就班進入到教材中。這個問題的出現,似乎只是走完了它的一個程式,作用非常有限。怎麼好好發揮這一問題的作用?可以這樣考慮:一是通過這個問題,激發學生對作者的論點的愛好。一般都會認為先有馬的存在,再有發現馬的人,為什麼作者韓愈認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呢?二是通過這個問題,促進學生關注作者的論證過程。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後,他是怎麼來證實自己的觀點的?作者的論證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關注論證,自然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同時也學到作者的論證方法。這樣,通過一個問題,就解決了課文學習中的內容層面,還有部分寫作方法,“牽一髮而動全身”。

  第三節課是胡老師上的。複習課的課堂資訊量大,梳理了有關記敘文閱讀的方法,包括記敘文的文體常識,歸納中心、劃分結構、理解詞句的方法等。但我覺得這樣的課倒相對來說更輕易上些。

  篇二

  某縣教研室舉行中學優質課評選活動,我有幸參與了語文學科的聽評課工作。

  課題是蘇教版高一必修三《老王》另見於人教版八年級必修、鄂教版九年級必修一文的文字研習。參評教師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展示出豐富的教學經驗、新穎的教學手段和良好的基本素質。自然的教態、生動的語言、個性的設計,把我一次次帶回當年瑰麗的中學殿堂,久違的課堂親切感油然而生。

  激動、亢奮後是冷靜的理性思考。我發現,除了視覺聽覺上獲取的極大滿足外,留在腦海中真正實用的東西卻很寥寥。這些參評教師都一如我當年的老師,機械地地搬演著同一部枯燥的話劇。

  匯入新課、走近作者、自讀課本、整體感知、自主體驗、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程式十分規範,整齊劃一,過程相當完備,無一遺漏;活躍性、動態性、趣味性、藝術性突顯,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動畫等諸多手段令人眼花繚亂,牢牢操縱控制著執教者的雙手和聽眾的大腦;課本、學案、練習冊上清晰可見的作者簡介、背景介紹、正音釋詞等知識又被教師拎出來花樣展示;段落劃分、主題歸納、語言鑑賞、練習處理等步驟均轉化為教師不厭其煩的自問自答;畫說老王、問詢老王、 走近老王、評說老王、品味老王、善待老王、懷念老王、關注“老王”,環節繁多,或重複或交叉,弄不清,理還亂;平淡似水而又情豐意蘊的優美散文被無情地肢解,靜默能悟的佳句被生硬地提升,貼上了晦澀難解的標籤。

  原本應該讓學生輕鬆自主認知人物形象的簡單課題,讓教師們有意或無意地複雜化了,學生被困在老師精心設計的迷宮中,東突西奔,尋找出口。教者疲憊中帶著無奈,學者疲憊中充滿不解。

  可不可以運用減法思維,刪繁就簡,讓課堂簡單一些呢?

  板書“老王是一個 的人”,思考在橫線上填寫什麼修飾語。

  或者,抓住“過了十多天,我碰見老王同院的老李。我問‘老王怎麼樣了?好些沒有?’‘早埋了。’”如果現在的你是老李,該如何回答?

  教學,是教師帶領學生抓住要點,讓複雜無序的事物儘可能變得簡單易行的過程,以達到化難為易,以少勝多,以約馭博、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師之所以被牢牢束縛,學生之所以得不到解放,就是因為在不少的課堂教學中,無效的努力太多,過猶不及,勞而無功。首先,目標定位不準,盲目拓展,往往使得課程本身變得複雜、繁瑣,或尾大不掉,或支離破碎。其次,為迎合評委心理,為適應周全的打分標準,程式繁雜,喧賓奪主,得不償失。再次,誤解新課改要求,翻新作秀,“絕招”迭出,顧此失彼,或照搬照抄,失去個性,或被動模仿,落入窠臼。

  著名特級教師張慶先生早在10年前就曾振聾發聵地指出:“堵不住煩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 只有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才能解決好語文課堂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問題。

  首先,教學目標要化整為零。語文教學的總目標是通過不斷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自能讀書,自能學習”的目的。因此,我們要根據學情,從整個學段巨集觀佈局,確定課堂目標,三維目標固然要考慮,但並不是每一節課都要做到平分秋色。要有的放矢,給學生真真實實留下點東西,並集腋成裘,水到渠成。其次,教師要轉變角色,從“臺上”走到“臺下”,從“臺前”走到“臺後”,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協作者。讓學生這個主體在閱讀、理解、分析、爭辯中汲取營養,學會學習。教師的第一要務是運用更大的智慧選準達成目標的突破口,做好指引性設計,綱舉目張。第二是遵循內在認知規律,捕捉靈感,適時撥動,自然教學。第三是恰到好處地簡單收束,適度引領拓展,不必刻意為之,自能“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簡單不等於膚淺,課堂簡單化不等於師生無為化。形式上的簡單化要求,與深入探究的實質要求並不矛盾。課堂簡單化的前提是教師課外更多的腦力投入和課內更強的能力調控。這是教師高能力、高水平的表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教育能夠是而且必須是一種解放。”課堂簡單化其實就是回覆根本,就是解放的教育。或許簡單一些,我們就能更好更快地進入語文教學的最佳境界。

  侯全民

  篇三

  從教十一年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學,還確實沒有比較系統得地做過反思。藉著這個機會,我將這些年的語文教學的點滴,做一個梳理。我相信,這將對我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徵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地做出改變。我發現在我的課堂教學行為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感悟動手能力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

  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

  經過反思,我認為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所以,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將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絡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中學英語隨筆
中學語文隨筆
相關知識
中學語文課堂隨筆
中學語文課堂提問切入點的教學探究
初二語文課堂隨筆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反思隨筆2
小學語文心得隨筆
中學語文課改總結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文
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的四點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