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與建構當代教育科學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教育科學是對教育價值進行判斷的學科,因而具有“價值性”;教育科學是關於教育事實問題的科學,因此具有“價值中立”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反思與建構當代教育科學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反思與建構當代教育科學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人類探求教育與尋求真知的過程漫長而有序,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終隨實驗心理學的建立逐步邁入教育研究舞臺。隨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種新方法、新思想的引入,教育研究方法論隨之發生著劇烈變動,這一切都迫使我們探索現代教育研究的本性與根基問題。科學理性在當今中國教育領域依舊顯得比較貧乏,我國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之路急需邁向現代化、民族化。

  一、教育研究概說

  ***一***人類探索教育的階段

  雖然五大洲的人類早在很早時候就開始對後輩及族人展開了教育活動,但是通過“研究”*** research***來對教育物件、活動進行確證知識對於19世紀下半葉之前的人類來說仍是相當陌生的事情。現代意義上的教育研究肇始於實驗心理學影響與推動的“兒童研究運動”,人類探索教育的歷程主要經過了依據經驗、習俗與傳統時期,遵循直覺、教條與權威時期,

  藉助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時期,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研究時期。

  ***二***教育研究的意義及性質

  藉助於科學方法,教育研究可以系統地描述並測量實在。它比個人經驗、信仰更能有效地作為知識的來源。針對教育研究的意義,決策者們更期望通過教育研究來讓教育領域取得大幅度進步並及時擴散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教育研究為教育實踐建立可靠的知識,通過教育研究的結論來為教育決策者制定政策以供參考。教育中的問題較為零散,個別研究只能孤立地收集、積累某些零散的資料,而不能整體上完整地建構教育圖景。因此從性質上就註定了教育研究需要藉助於多學科理論、概念與原理。

  二、現代教育研究的基礎

  ***一***教育研究“基礎”的特性

  教育研究的基礎具有根本性,“基礎”乃建構學問之本。但很少有人關注教育研究的“基礎”問題:一方面由於18、19世紀自然科學的長足發展,強調一切有價值的學問都是符合科學的,故教育的科學學問一開始就受制於自然科學;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至今仍處於混沌狀態,並無統一的核心問題研究,理論的紛繁複雜及功利趨向導致不少研究者忙著開闢新領域。

  ***二***現代教育研究基礎中的二元對立: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二元對立是教育研究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前我們對於教育研究基礎的探索,不應迴避其交鋒的問題及見解,而是更應該要去了解其爭論的焦點。

  在本體論意義上有兩種相異的觀點:人文主義者強調教育規律具有客觀性且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應對教育科學持狹隘觀點,教育過程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邏輯與規律,

  從認識論意義的角度,同樣存在兩種相反的說法:教育科學是對教育價值進行判斷的學科,因而具有“價值性”;教育科學是關於教育事實問題的科學,因此具有“價值中立”的判斷。[2]教育研究界也存在著“價值”與“事實”之爭,它們的爭論焦點在於教育科學的獨特認識邏輯。科學主義者贊成教育科學研究的結果應該是中立性的,它排斥人們的主觀態度。

  ***三***現代教育研究基礎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雖然針對教育研究的基礎論點不同,但它們都認可教育研究是有基礎的。在界定教育研究基礎前,有必要探討現代教育研究基礎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1.教育研究是否能構成獨立、統一的基礎

  “獨立”並不代表孤立,“統一”也非單一。教育世界探尋的共同物件基礎是教育中的“事實世界”和“現實世界”。這兩個世界應該是相互存在,彼此交融的,其所構成的世界應該是可以描述教育事實並可闡發意義、價值的。“層次論”哲學觀點,現代教育研究應該要摒棄“二元對立”的觀點,視教育為多層面的、非均質的經驗、概念與實踐。

  2.現代教育研究應該以什麼為基礎

  長期以來,學者們慣於將“學科”作為教研的基礎,但是這也導致了許多混亂的發生。本來人們想通過多學科的參與來對教育事實、現象做出深刻、明晰的理解,但是由於不同學科間森嚴的壁壘導致人們無法針對同一話題做出集中性探討。教育研究的第一基礎是教育研究自身,研究問題應從實踐中得,研究結果也終要回到實踐中去。即研究的結晶通過思想來闡發,而思想又孕育於教育實踐。教育研究的第二基礎是觀念和方法,觀念和方法一方面離不開每個學科,另一方面它們又具有跨學科性。以它們為教育研究的基礎體現了教育的完整性。現代教育研究的基礎應該表述為“實踐一觀念一方法”。

  3.教育研究在當代條件下形成獨立基礎的時代必然性因素

  首先是學校教育實踐新格局的產生,學校由社會的附庸轉變為社會上新思想、新理念的誕生地和傳播者;其次是非學校化教育力量的快速發展,終身教育理念突破了學校樊籬,傳統時間觀的教育由階段論變成了完整過程論;再次,現代教育實現了自我組織、自我控制、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和機制。今天的教育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故教育研究不可能始終處於“邊陲地位”,教育研是教育實踐的準備。

  三、現代複雜性系統科學對教育科學方法論的變革影響

  ***一***現代複雜性系統科學的研究領域

  現代複雜性系統科學指的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系統理論及系統科學,包括一般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工程等學科。人類的認識水平始終是與科技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的。按組織性和複雜性的分類標準來看,人類科學要研究的主要是四類領域:系統科學、混沌科學、概論系統和自然科學。

  ***二***現代複雜性科學系統科學的方法論革命   現代複雜性系統可以從多層次上進行研究,這兒主要從系統論角度探討科學方法論的革命。系統論主張打破人們普遍接受的框架,要求科學思維的轉向。該革命的性質是用整體論的模式代替原子論的分析思維模式,但是這種代替非全盤否定,而是一種補充、發展和超越。

  ***三***現代複雜性系統科學思想融入教育科學方法論

  現代複雜性系統科學作為一門科學群,對教育科學方法論變革產生了促進性影響:

  1.系統思維與教育科學思維的革命

  思維方式決定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科學發展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思維發展史。隨著原子論分析思維模式在各科學領域的潰敗,科學注意的中心開始轉向嚴謹精細的整體論理論,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系統思維。系統思維對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極大影響:教育科學開始從針對個別物件性思維向物件系統思維轉向;教育科學思維領域開始生成了系統整體思維、全方位立體思維、系統綜合思維和開放式思維。

  2.系統科學方法在教育科學研究的應用

  系統科學方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是一次教育觀念和方法上的革命。貝塔朗菲及眾多系統論學者均贊同系統功能原理:整體功能大於孤立部分功能的總和。教育研究及教育實踐活動從內在本性上來說均是系統,故該系統完全可以根據系統方法原理的精髓,在其進行系統優化的時候呈現“整體大於部分”的狀態。教育科學與教育實踐的功能可分為“元功能”、“加功能”和“構功能”三個層次。其中“構功能”,即各部分按有序組合構成系統時所展示出的功能,系統科學方法應用於教育科學研究追求的是構功能,實現系統質。

  四、教育研究方法論中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

  ***一***教育研究中的形式與本質之爭

  形式與本質的矛盾乃是由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挑起,它貫穿了社會學、經濟學、文學等所有科學領域,故教育研究領域亦不能倖免。20世紀初以桑代克、博位元等為代表的學者主張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教育問題,倡導用“精確的科學方法”來處理蒐集到的教育研究問題,鼓勵教育研究者養成歸納研究習慣和形成統計邏輯學的思維;然而,20世紀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卻是靠“流行的哲學方法”取得,如以進步主義、結構主義、要素主義等為例。

  ***二***教育研究方法論中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傳統

  教育隸屬於社會科學範疇,故教育研究方法論擺脫不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兩大傳統:英美流行的“科學主義”和歐洲大陸盛行的“人文主義”。[3]科學主義極力反對神學和形而上學,倡導將經驗自然科學方法作為社會科學的方法;人文主義認為其與科學主義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試圖說明而後者則是理解,它反對科學主義的方法論一元論,主張社會歷史科學更適宜於用“個別的方法”***理解、移情或直覺的概念與實踐***來研究個別東西。

  ***三***人文性角度看待教育研究方法論

  當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問題內在地與教育活動本體論及教育實踐方法論放在一起時,強大的人文精神就會體現出把握與改造教育的能力。教育研究方法論非純粹的、客觀上求“是”的問題,同時它也強調“價值”。科學研究要從“二元對立”走向“融會貫通”,應從綜合層面看待完整的教育圖景。在思維方式層面,我們要用“雙面神思維”取代“二元對立思維”。針對教育研究方法論,我們應趨向於“多元論”:科學必具有社會性,應用研究的結果評價標準不可能做到純粹客觀,其必然受到社會利益的左右;教育研究亦存在勞動分工的性質,理性的意蘊必然也是多元的;教育研究內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科學家、科學家共同體動機的影響而處於競爭狀態。

 

學校教育效能增值評價認識及反思論文
中國管理教育現狀及發展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反思與建構當代教育科學研究論文
探討教育科學研究論文
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研究論文
學前教育美術研究論文
職業教育發展研究論文
淺談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研究論文
探析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設計的論文
小學生命教育探索研究論文
中美教育差異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