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教育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小班是幼兒進入集體生活的開端,良好的教育有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淺析小班幼兒教育

  幼兒3歲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在此期間,由於家庭、社會環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或由於幼兒自身身心發展出現的某些障礙未能及時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兒會表現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好哭、說謊、膽怯等。小班幼兒表現尤為突出。小班幼兒爭搶攻擊行為對同伴和集體的學習、生活妨害最大,假如爭搶行為不及時矯正或老師的教育方法不得當,這些孩子很可能成為“問題兒童”。筆者嘗試運用正強化理論矯正小班幼兒的爭搶行為作了一點探索和研究。

  一、小班幼兒爭搶行為成因

  幼兒期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的養成也是幼兒教育的目標之一。小班是幼兒進入集體生活的開端,由於幼兒年齡小,愛模仿,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好行為易於培養,壞習慣也容易形成。因此,老師在這一階段幫助孩子形成良好行為方式和習慣,對幼兒今後的成長尤為關鍵和重要。這一類幼兒不及時矯正或老師的教育方法不得當,將來很可能成為“問題兒童”。據統計,小班爭搶行為的幼兒的比例呈上升趨勢,老師們都覺得現在帶班越來越“吃力”了。從社會適宜觀點而言,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為出現,皆可視為適應困難的徵候,顯示孩子遭遇困難,不僅無法以自己的智慧、經驗去克服,而且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去適應環境的需求,唯有訴諸偏差行為以滿足。從心理衛生的觀點來看,孩子的不良行為顯現,皆可視為求助呼聲,需要老師來幫助,

  予以有效的矯正和輔導。幼兒期屬於兒童心理髮展的早期,是初級階段,他們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比較差,通過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或要求他們自我約束的辦法來培養幼兒良好行為是遠遠不夠的,而斯金鈉提出的強化控制論恰恰為我們塑造幼兒良好行為、矯正幼兒偏差行為提供心理學上的依據。

  二、小班幼兒爭搶行為的強化矯正策略

  對於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交往溝通能力欠缺,特別是行為偏差的兒童,情緒上與老師對立,老師的說理、勸告根本無濟於事,常會讓老師感到無從下手,直接實施強化措施會有很大的障礙,有必要從心理上、思想上與幼兒進行溝通,營造和諧氛圍,有助於激發和提高期望行為的發生率,保證強化策略順利實施。

  1.關注爭搶行為的幼兒,搭建心理橋樑。爭搶行為的幼兒常招老師批評、責罵。老師不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害怕和遠離老師。因此,老師應更多的給予他們關愛和關注,以寬容的心態接納孩子,多用讚揚、肯定的方式與幼兒對話,讓他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只有老師走近孩子、瞭解孩子內心世界,才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喜歡上孩子,也只有讓孩子喜歡上老師,他才會配合教育。

  2.尋求家長支援,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在園表現,家

  長不能直觀瞭解,他們不能客觀的認識評價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眼裡,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因此,老師更要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運用錄影的方法記錄孩子的不良表現,爭取家長的支援和配合教育,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提高爭搶行為幼兒的威信,協調同伴關係。爭搶行為的孩子,由於擾亂集體秩序或傷害欺負同伴,因此會招同伴集體的敵視和冷落,再加上老師對他們批評和斥責,影響了他們在集體中的形象和威信,很多同伴不願與他們交朋友,在這種敵視和孤立的環境中生活,會使孩子破罐子破摔,行為更加偏離。老師要樹立爭搶孩子在同伴中的威信,使同伴願意和他們交往,使他們在和諧的環境中成長。

  三、實施強化矯正的基本原則

  1.恰當使用強化物。強化物發放要及時,一旦所期望的行為出現立即發放。強化物的使用量要儘可能地少,每次正確反應之後,只能給予少量的強化物如葡萄乾、巧克力球等,每次只能以一粒或一顆為單位來強化某種正確反應。總之,正強化物的給予量要充分體現“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在矯正初期,老師更多地使用食物、玩具等物品作為強化物,藉以強化受訓者出現的良好行為反應。但經過一段時間矯正過程之後,如果能給予幼兒更多的愛心與關懷,加以運用適當的次級強化物或社會性強化物。

  2.嚴格執行方案的程式,嚴密操作行為矯正策略。實施行為矯正方案必須嚴格執行既定的一切操作程式,正強化的操作步驟如“典型案例分析”中所示,不能有任何的隨意性,否則行為處理過程就會亂了套。嚴格執行程式和嚴密操作行為策略是前提,如果在行為處理實踐中發現原來的程式或策略難以實現終點行為時,有效可行的辦法就是調整。

  3.堅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人類行為的矯正,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作。在執行矯正方案時,往往會遇到許多始料未及的情況。老師必須堅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先易後難,選簡單後複雜、每次只解決一個具體目標行為問題的進行矯正,在矯正過程儘量適合幼兒的具本特點與實際需要,以確保方案最終取得成功。幼兒期是人格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現在的孩子適應能力越來越差,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幼兒教師要注重個別教育,注意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孩子發出的資訊,深入調查研究,運用科學的教育原理,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對幼兒進行輔導,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小班教育論文

  彭新菲,從教一年,目前擔任小班教師。

  信任是愛的基礎,讓我們用信任的心來呵護這些純潔幼小的心靈。 ——彭新菲

  孩子就像天使,天真活潑,惹人憐愛。偶爾,他們也會調皮,但有的調皮,在老師眼裡是無法接受的。某天區域活動時,一個女孩子跑到我面前告狀:“老師,坤坤踢我!”我轉過頭看見你趴在桌上,一副懶洋洋的樣子。 “坤坤,收了你的遊戲,上座位吧!”你毫不猶豫地收好,回到座位上。我走到你面前,疑惑地問:“坤坤,你為什麼踢她呢?”你毫不客氣地說:“她擋著我了呀!”你理所當然的樣子讓我非常生氣,但我並沒有表現出來。這時你說:“我不踢她了。”我知道你這麼說只是想去繼續玩遊戲。“現在你就不過去玩了吧,我們倆說說話,行嗎?”“說什麼呀?”“你告訴我她擋著你,你應該怎麼辦?”“叫她讓一下。”“坤坤真能幹!那下次還有這樣的事,你知道怎麼做了嗎?”“嗯。”我知道你答應得其實並不是那麼情願,但我並沒有追問下去,我只是摸了摸你的頭,期待著你以後的表現。然後,我們聊了很多,你把你在家怎麼打碎杯子,媽媽怎麼批評你,怎麼原諒你,你怎麼保證,怎麼做到的„„從頭到尾和我說了一遍。我心裡一怔,其實你是那麼可愛。記得我在和家長們交流的時候總不忘說:“其實他就是一個孩子,調皮是很正常的,這也是孩子的天性。”是啊,我們應該學會包容孩子,信任孩子,讓他們慢慢地感受,漸漸地他們就會有所改變了。

  接下來,好幾天都有小朋友投訴:“老師,坤坤把米撒了一地。”而我都只是淡淡地說一句:“那就撿起來吧!”每次遊戲結束後,我都會做點評,表揚玩得好的小朋友,並集體分享他們的玩法。並且,我會特意讓你說該如何玩才能像小雞一樣把米“吃”得乾乾淨淨。然而,玩米時小朋友們對你的“投訴”依舊不斷。後來,我做了一個決定:讓你停止玩米一星期。

  恰好那天一個玩米玩得很乾淨的小朋友去了,我說:“你去看看卿卿是怎麼玩的?然後來告訴我好嗎?”遊戲結束後的點評中我特意請你來點評環節別人是怎麼玩的。第二天,你說:“老師,我想好怎麼玩了。”“真的嗎?你真的想好了嗎?”我只是想試試看你夠不夠自信,而你卻沒有回答我,跑去玩油泥了。但是,玩米對你還是有一定的“誘惑”的。隔了一天,你吃完早點,跑到我面前說:“老師,我今天一粒米也不撒。”你說得那麼誠懇,眼睛裡流露出喜悅,彷彿我已經答應你了,我知道我不能在此時讓一個孩子的希望落空。雖然我同意你去玩,但還是一再提醒你:“坤坤,地上一粒米也沒有哦!我希望今天遊戲結束以後地上也一樣乾淨。”你點了點頭,我看出你的誠懇。果然,那天遊戲結束以後地上沒有一粒米,當然我也不忘在點評中表揚了你,請你來交流你的玩法,我之所以這樣做不只是為了讓別的孩子學習,更重要的是為了鼓勵你。

  以後你依舊喜歡玩米,而且每次你都會滿懷喜悅地跑到我面前說:“老師,我今天一粒米也不撒。”雖然,偶爾你還是會不小心撒些米在地上,但我也並不責備你,只是走過去提醒你撿起來。以後我

  會一直相信你,期望你能從信任中得到快樂,得到別人的體諒、理解,也讓你從中學會理解、體諒別人。

  :幼兒園小班教育論文----- 幼兒園小班特點社會教育嘗試

  當前,幼兒園教育偏重於知識技能的獲得,忽視了情感、習慣、社會性等的發展。美國教育家羅賓森說過:“對我們成人來說,社會生活,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等等,都是習以為常的現象,但兒童需要學習。”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社會教育的意義。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熱愛幼兒園,認識自我,養成好習慣,愛家庭,瞭解他人,學習有關社會知識、技能等等。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滲透人際智力的培養,即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能力,瞭解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發展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幫助幼兒理解社會。

  幼兒離開家庭,離開父母,來到幼兒園,為幫助幼兒減少分離焦慮,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們帶領幼兒熟悉幼兒園,如知道喝水、上廁所、上課的地方。開展“大帶小”,即讓幼兒參加中、大班的活動等。因此,我們為幼兒提供充足的遊戲時間和空間。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幫助幼兒自己協調、解決交往中發生的矛盾衝突及各種問題,以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如看圖書,兩三個幼兒爭看同一本新書,教師隨機引導全班幼兒共同討論,儘可能想出各種解決方法:三個人一起看,主動讓給別人看,交換看,輪流看等。問題解決了,幼兒既學習了社會交往技能,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認識自我、養成好習慣應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務開始。我們從認識小手開始,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獨立生活能力。學習文明行為時,我們教育幼兒要走路輕,說話輕,放東西輕,懂得動作輕不妨礙別人活動,做事時想著別人。讓幼兒學會關心人,幫助人。

  幼兒園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生活在愛的氛圍裡。他們認為,被愛是天經地義的,理所當然的。但是如何愛父母,愛他人,卻是許多獨生子女所欠缺的。在愛家庭活動中,我們讓每位幼兒帶一張“全家照”,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的過程中認識家庭主要成員,體會“家”的快樂,瞭解父母的辛苦與愛,啟發幼兒回報父母的愛,引導幼兒尊敬老人,熱愛父母,學習用行動表達對父母的熱愛。很多孩子都愛玩“娃娃家”的遊戲,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在遊戲過程中,重要的是如何渲染孩子對父母真摯的愛,以及他們願意用同樣的感情去愛夥伴的真誠願望。

  此外,我們還通過其它方式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教育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看清馬路上的來往車輛,慢慢走不亂跑,見車會避讓,到街上跟著父母或老師,不單獨出去,如果找不到父母和老師,要去找警察叔叔,不在馬路上玩等。這樣

  做,有助於幼兒接觸新事物,增長知識,益於培養幼兒敢於嘗試和遇事不慌的好習慣。秋天,我們帶領孩子去拾落葉。在拾落葉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各種樹木,培養了勞動習慣,同時,在勞動中細心觀察自然現象,學習自然知識,增長保護環境整潔的意識。通過拾落葉,蹲下、彎腰等一系列的動作既增強了活動能力,也促進了動作的發展。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小動物,我們要珍惜和培養他們這種感情。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要愛護自己生存的環境。教育幼兒愛護小動物,正是培養環保意識的啟蒙課。在幼兒園,我們教育幼兒怎樣飼養了小金魚、小兔子、鴿子等動物,讓幼兒參與餵養,增強他們對動物的感性認識,使他們獲得了知識,同時培養了責任心和關心保護小動物的感情。在飼養小動物的過程中,孩子從小養成觀察,動手動腦的習慣,也是一生受用的。

  我們根據幼兒的性格、能力、接受快慢分別對幼兒進行不同的教育,讓他們在幼兒園這中環境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趙 蘇

  2016年1月20日

  

散文冬天的青春校園
小班經驗文章
相關知識
小班幼兒教育文章
學前幼兒教育文章
小班安全教育文章
小班幼兒教育故事精選
小班幼兒教育期末班主任評語
大班幼兒教育論文
大班科學育兒教育文章3篇
小班幼兒教師名言警句
小班幼兒教師述職報告模版
小班幼兒教師個人年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