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關係研究評述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壽命預期延長,會增加儲蓄率,但在資料統計檢驗方面並不顯著。針對這一現象,Bloom給出的解釋為:雖然更長的生命預期會導致預期工作年限的延長,但延長的工作年限所帶來的工資收入並不足以彌補更長的生命預期背景下老年人退休後的消費需求。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關係研究評述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與參考:


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關係研究評述
 

  近些年來,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人口年齡結構從高少兒人口撫養比型別迅速轉變為高老年人口撫養比的型別,讓我國在經濟完全發展之前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即我國的老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而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因此研究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的關係,有助於明晰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將對居民消費產生的影響,為我國的人口政策及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傳統的生命週期理論認為,總儲蓄和總消費會部分地取決於人口的年齡分佈,當有更多人處於儲蓄年齡時儲蓄率就會上升,老年人只消費過去積累的儲蓄,如果社會上的老年人比例增大,則消費傾向會提高 ***F.Modigliani,Brumberg,1954;Ando,Modigliani,1963***。生命週期消費理論為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的關係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此後對於該領域的研究均以生命週期的消費理論為基礎展開。模型的優化與資料的選取是該領域研究的兩個最主要方向。本文分別從Leff模型優化與相關實證研究、資料選取存在的差異兩個方面回顧總結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關係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

 

  Leff模型優化與相關實證研究

  ***一***Leff模型的提出

  F.Modigliani***1954***雖然提出了生命週期理論,並且通過列舉當時美國人口年齡結構與儲蓄的資料驗證了其理論的正確性,但並沒有對兩者的關係通過實證分析手段進行精確的驗證。Leff***1969***是最早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生命週期理論進行驗證的學者。他的研究著眼於人口年齡結構與總儲蓄率的關係,進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通過利率的傳導機制對居民總消費影響。首先,Leff將老少人口撫養比這一概念引入他的實證模型,用這兩個指標衡量了社會的老齡化和幼兒化程度,解決了老齡化與幼兒化無法量化的難題。之後他分別對74個國家的巨集觀經濟資料進行檢驗,又將這74個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組與發展中國家組,但無論是將老年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分開討論還是將兩者綜合討論,老少撫養率的提高對於儲蓄率都有明顯的負效應。
 

  ***二***Leff模型的發展與早期應用

  在Leff之後,也有許多學者***Attfield和Cannon 2003;Higgins 1998;Horioka 1997;Masson 1996等***運用Leff的實證模型進行研究,研究結果也都支援生命週期理論,即當人口中的老齡人群增加時,居民的儲蓄率會下降,整體消費水平會上升。

  其中Fair和Dominguez***1991*** 將每10年劃分為一個生命週期,通過對美國經濟資料的研究指出,相對於的收入而言,20-30歲之間的勞動力人口比於其他年齡段的人口消費更少。Kelley和Schmidt***1996***應用Leff模型對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88個國家的撫養比與利率之間的關係進行預測。他們的研究發現不同時代背景下老年人撫養比的影響效果也不同,如在80年代較高的撫養比會明顯降低總儲蓄率,但在60年代與70年代這一影響效果卻十分微小,迴歸結果也並不顯著。

  日本學者Horioka***1997***運用日本政府調查資料對日本家庭的儲蓄率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退休人口的淨儲蓄率和預防性動機與生命週期理論十分相和,並且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是淨儲蓄率變動的主導因素。同時他還發現,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人的預防性動機更加強烈,年輕的日本人更傾向於儲蓄而不是消費。

  據此他指出,日本人的生活習慣與生命週期理論更加契合。Higgins***1998***對於100多個國家的巨集觀經濟資料進行了研究,也發現了老少人口撫養比與儲蓄率之間的負相關關係。但他同時也指出這種負相關關係並不一定表明老人減少家庭資產來補貼消費,儲蓄的減少也可能是老年人撫養負擔加重的後果。總體上講,這些研究大多圍繞生命週期理論,即較高的老年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是否會導致社會總儲蓄的降低。
 

  ***三***Leff模型的改進

  雖然Leff的模型很好的描述了人口年齡結構與儲蓄率之間的關係,為之後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但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從模型的設計上仍然存在需要改進的方面。Adams***1971***,Goldberger***1973***和Ram***1982***對Leff研究結果的穩健性提出了質疑。其中Adams認為總儲蓄率的變動是諸多經濟因素的綜合體現,拋開各國國情不談而僅僅考慮老少撫養比這一解釋變數是難以得到合理的預期研究成果的;Goldberger則認為居民的儲蓄行為擁有較強烈的“棘輪效應”,即儲蓄行為不僅要受到當期收入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上一期儲蓄水平的影響,顯而易見Leff的模型設定沒有考慮到這種所謂慣性的存在;Ram則認為Goldberger對於Leff的計量模型修改是合理的,但是當滯後被解釋變數被用來作為解釋變數時,模型又引入了內生性問題。Ram通過工具變數法對Leff模型中存在的內生性問題進行了修正。結合1977年128個國家的資料,應用改進後的Leff模型最終得出了與Leff相似的結論。

  Bloom***2003***對Leff的經驗模型再次進行了修改,模型中不僅包含了人口撫養比,同時還加入了人口預期壽命這一變數,他的實證結果表明絕對壽命預期延長,會增加儲蓄率,但在資料統計檢驗方面並不顯著。針對這一現象,Bloom給出的解釋為:雖然更長的生命預期會導致預期工作年限的延長,但延長的工作年限所帶來的工資收入並不足以彌補更長的生命預期背景下老年人退休後的消費需求。

  因此,從這方面講理性的勞動力人口傾向於增加儲蓄;然而更長的生命預期可能是醫療水準提高和生產力進步的產物,這必然會刺激老年人對於更優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儲蓄也會隨著消費的提高而降低。基於上述兩種考慮,Bloom認為預期壽命的延長對儲蓄的影響可能是不明確的。之後為了研究更長的壽命對儲蓄的影響效果,Bloom等學者運用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的方法分析儲蓄的分離效應,通過1960年至1994年68個國家的人口統計資料發現,不論是人口年齡結構還是預期壽命,都對儲蓄率有著顯著的影響。其結論為,較長的生命預期對總儲蓄率的影響效應為正,較高的人口撫養比對於總儲蓄率的影響為負。

  Bloom***2007***等依然沿用之前的經驗模型,但模型中不僅儲存了原有的預期壽命和老年人口撫養比,還加入了社會保障體系情況這一變數。他們的研究發現預期壽命與儲蓄率之間的關係取決於社會保障體系制度是否完善。當國家擁有完善的養老保障金制度並且工人具有強烈的退休動機時,較長的預期壽命會對儲蓄率產生正效應;然而當政府採取公共基金的量入為出撫卹金系統或高相似度的養老金系統時,這種正效應便會消失。
 

  關於巨集觀經濟資料與抽樣資料存在的差異

  如前文所述的研究中,學者大多利用巨集觀經濟資料進行研究,這類研究也基本符合生命週期理論,而且實證檢驗的指標大多是顯著的。然而,另一些學者利用抽樣資料時卻發現,人口年齡結構的分佈與消費與儲蓄之間並不存在關係,或僅僅存在很微弱的相關關係,如Park***1999***和Bosworth***1991***等。Park對當時的美國2000多個家庭進行了連續十年的抽樣調查,調查包括家庭的年齡組成、收入、支出、受教育情況、家庭住房狀況、社會保障等方面。通過對這些數的據研究,Parker發現人口年齡分佈的變動不會對消費和儲蓄率發生影響,或輕微影響,這與之前應用總量巨集觀經濟資料研究所獲得的結果是不相符的。

  針對這一差異很多學者做出瞭解釋。首先,Weil***1994***指出,如果一個家庭中存在兩代人之間相互影響的行為,則該行為對於居民消費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特別研究了遺產這一關乎兩代人之間的經濟行為,結果顯示,在受到調查的家庭中,那些可以獲得或預期會獲得豐厚遺產的年輕人具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而由於這類兩代人之間經濟行為所引起的消費變化是無法從巨集觀經濟資料中得到體現的。

  其次,Miles***1999***指出可能導致兩類資料估計結果差異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由於家庭抽樣調查資料研究經常使用的儲蓄率高估了養老金資產的價值。這種高估往往製造出老年人收入提高的假象。此外,Deaton和Paxson***2000***強調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難免存在抽樣誤差,因為這些資料都是基於家庭,而不是基於個人。雖然家庭抽樣資料在樣本選擇和抽樣方法上存在較大爭議,但Demery和Duck***2001***通過對上述問題的修正,首先,該方程在採納資料前先進行了Spearman秩相關係數檢驗,儘量保證樣本資料對於Spearman秩相關係數檢驗的顯著性,這就降低了Weil所提出的兩代人之間經濟行為的影響程度;其次,資料選取的時限較短,用季度資料代替年度資料來擴充樣本容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削弱過長經濟週期所引發的經濟壞境與個人決策的不確定性。於是根據1996-2000年的英國家庭抽樣調查資料推匯出一個符合生命週期模型的短期儲蓄年齡分佈方程。
 

  結論

  Leff模型及其相關改進模型仍然是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關係的主要研究方法。該方法以計量經濟模型為基礎,科學客觀地搭建了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之間關係的橋樑。由於計量經濟學方法的多樣性,從迴歸分析的結果出發,能引申出許多更加深入的分析結果。通過Leff模型分析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的關係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Leff模型發展至今,雖然經過無數次的改良仍然無法得出一個最具有普遍性與通用性的形式,變數與資料的選取仍然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

  從理論上講,我國2000年以後才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而學者們真正意義上定量的研究該問題也僅僅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研究的方法與角度也大多模仿西方學者的成果。人口年齡結構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效果雖然不確定,但人口老齡化卻是每個新興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面對的一條鴻溝,如何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處理好二者的關係顯得尤為重要。鑑於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才剛剛開始,從時效性上講,對於該問題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新時期人口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論文
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關知識
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關係研究評述論文
城鄉二元結構下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關係研究論文
中國社會人口年齡結構與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思考
關於我國企業資本結構與融資偏好問題研究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和產業的影響的研究綜述論文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係研究
遼寧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互動關係研究
淺析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當地人口對流動穆斯林選擇性接納研究論文
大學生攻擊行為與人格的關係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