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當代文學作為文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其他階段的文學形式有所繼承,並在繼承基礎上有了自身的發展,總的來說,當代文學的發展狀態良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當代文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獨立學院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等學校中文專業也包括一些非中文專業主幹課程之一。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熟悉並把握現當代文學發展脈絡、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具備文學鑑賞和批評能力。筆者從教院校為應用技術型獨立學院,這類學校的辦學特點和培養目標及生源情況,使得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在新形勢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亟需加以改革。

  一、應用技術型獨立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總體生源質量較差,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

  我校學生入學時的高考分數比較低,絕大部分學生剛剛跨過三本分數線,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在學校招生名額不足的情況下降分被錄取的,因此,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普遍比較薄弱,應有的知識儲備不足、科學合理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皆不完善,亟待提高。

  2.缺乏學習動力,學習自覺性不高

  我校學生普遍缺乏明確的努力方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是在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下被迫學習的,進入高校後,原有的直接監管人和集體遠離了他們,造成直接監管的缺失。另外,高校的學業壓力沒有高中時期面臨高考選撥的緊迫和集中,能夠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之前大大增加。再加之身邊大部分學生的文化水平都相差無幾,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導致許多學生失去了自控能力。

  3.缺乏學習的自信心和恆心

  考入三本,並且又在獨立學院就讀,我校學生普遍表現得較為自卑,缺乏學習的自信心和恆心。有一些自願選擇我校的學生相對來說比較樂觀,學習態度也很端正,認為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只要努力學習就一定會有所收穫。而另外一部分由於高考失利或迫於家庭壓力選擇我校的學生,則自視清高,認為很委屈,對學校教學滿腹牢騷,課堂不聽課,課後不復習。日積月累,學習上的問題來越積越多,成績也越來越差,久而久之,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4.應有的閱讀儲備不足

  學好中文的前提基礎之一就是要有大量的閱讀儲備,尤其是文學經典的閱讀量,但是閱讀經典通常在短時期內無法取得直接的功利性回報,所以很難受到學生的重視,更不用說非經典的閱讀了。文學作品的閱讀本身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然而,在應試教育仍舊大行其道的當下,學子們為了取得較為理想的分數,依舊在題海中苦苦掙扎,很難有充足的閱讀時間。

  5.課程課時數減少

  隨著獨立學院的教學定位和專業設定的不斷調整,尤其是國家推行的獨立學院包括高職高專院校不斷嚮應用技術型學院轉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課時數也由原先的一百多個減少為五十多個,這對獨立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應用技術型獨立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應對策略

  1.營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校園人文環境,培養學習興趣

  我校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學習自覺性不強,因此,更要注意努力營造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校園文化環境,利用環境的薰陶,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從大一開課,對於剛結束高考踏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們來說,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第一次上課時,教師要向學生講解該課程的性質特點以及學好該課程的正確方法,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從而激發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2.以文字閱讀為基礎,提高學生理論素養

  針對應用技術型獨立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課時少、重實踐的課程特點,教學過程中,應調整教學重點,在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基本文學知識和文學現象的基礎上,適當淡化“史”的線索如思潮史、流派史等,將教學重點放在文字的閱讀和深度理解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鑑賞能力。比如,在開課之初,可以為學生開列出一份學期必讀作品書目、一份參考閱讀書目,可以以“魯迅作品閱讀”“巴金作品閱讀”“王蒙作品閱讀”“莫言作品閱讀”等專題性作品閱讀的形式構建。這樣既能使閱讀是系統的,同時又能對專題深入學習,能夠得到系統性的鍛鍊。不但可以學習到相關理論知識,而且訓練了學生對作品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鑑賞能力。另外,為了確保不流於形式,可以要求學生記讀書筆記,教師定期不定期進行抽查,並且作為一項考查內容計入期末考試總成績。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輪流上講臺就自己或大家感興趣的作家作品闡述個人看法,引導學生相互爭辯,以此提高他們的分析感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有了與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還要有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教學應該以教師的課堂教授為主,由教師在課堂上對文學相關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在教師課堂點撥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在課後閱讀作品的時候去體驗、去感悟,並做好讀書筆記,記下心得體會。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寫作能力方面的訓練。但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如果一成不變,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疲勞,漸漸地提不起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因此,就要不斷地變換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如討論式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篩選指定一些與所講授內容相關的話題,由學生分組自由討論。例如,教師在講述十七年文學時,可以安排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作家進行解讀,然後每組將討論結果表述出來,各組之間互相辯駁,老師在中間適當加以引導,最後對討論結果進行點評,並加以總結。也可事先預設一個主題,學生自選感興趣的作家作品,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兩種教學過程都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獨立鑽研、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普及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在開展“形象”教學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和製作教學課件,可以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對學生儘快掌握學習要點,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產生巨大的作用。另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建立影視資料庫。讓學生觀摩經典作品,感受藝術魅力。中國現當代文學較之其他學科的獨特之處是有大批的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品被改編成為影視劇,包括不少的現當代著名作家的傳記資料片。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影視資料片段,如將《阿Q正傳》《雷雨》《圍城》等作品裡面一些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文學形象轉換為淺顯易懂的視聽形象,帶給學生極大的視覺和聽覺的衝擊力,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影視資料庫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還可以彌補學生歷史知識和歷史經驗的不足。影視資料對歷史情境形象再現,能使學生更加真切地觸控歷史、感受歷史,產生情感的共鳴,同時反過來有助於更加透徹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例如,在講授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篇目時,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這部散文詩集的思想內容和象徵意蘊。如果直接講解的話,學生難以理解。這就可以藉助影視資料庫,如播放紀錄片《魯迅之路》,讓學生直觀地認識魯迅成長和創作的道路,結合魯迅成長的背景,再去解讀《影的告別》《死火》《過客》《雪》等具體篇目。以上是筆者對於應用技術型獨立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體會及改革的思考。應用技術型獨立學院因其特殊的培養目標,決定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獨有的特點,在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從而採用最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使這門課的教學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後語境下的當代文學理論研究

  “後”語境是一種廣義的說法,其一般指西方上世紀60年代以來興起的關於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文化思潮所產生的語境特徵,又被學界稱為“後學”研究。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當代文學開始有選擇性地介入後結構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等“後學”理論思潮,並用30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對後學思潮的選擇、借鑑、應用、影響。這期間,二者碰撞所產生的理論融通與對話困境仍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一、選擇與借鑑:“後”語境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接受取向

  同其他理論思潮一樣,後學思潮在中國的理論傳播與影響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後學思潮被一些外國文學理論研究學者引進到中國當代文學理論中。1979年,《世界文學》雜誌率先刊登了湯永寬先生翻譯的索爾貝婁的後現代長篇小說《賽穆先生的行星》。隨後的1980年,《外國文學報道》雜誌,先後介紹了美國幾位著名的後現代小說家,同年,發表了董鼎山的兩篇文章《後現代派小說》和《所謂後現代主義小說》。1983年,《讀書》雜誌發表了董鼎山的文章《60年代以來美國小說後現代主義及其他》。1987年《世界文學》雜誌推出了後現代主義文學專欄,並發表了錢青的文章《當代美國試驗小說的技巧》。這一時期,學界完成了對後現代小說的引進,但總的來講,此時的後現代小說研究仍停留在對形成過程、創作特徵、社會背景等方面研究的基礎階段,尚未從精神特性上形成具有深度理論水平的巨集觀後現代主義。相對於後現代小說來講,作為一種文學思潮的後現代主義,在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界一開始就顯現了整體接受特徵。這同中西方訪問交流所催生的理論熱潮密切相關。1983年,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哈桑受邀到山東大學演講。1985年,傑姆遜在北京大學展開了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講座。1988年,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的專著《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中文版出版。同年,易布思與佛克瑪合著的《20世紀文學理論》出版。,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的專著《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文版出版。這些文化交流活動和理論著述引起了中國文壇的極大關注,並直接帶動了後結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等具有“後學”特徵的理論思潮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二、轉折與變革:“後”語境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正規化的轉變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學”思潮的興起以及“後”語境的形成為我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為此我國當代文學的理論正規化和研究格局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和表現,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從文學研究觀念以及思維方式上來看“,後學”思潮中所倡導的反本質主義、反巨集大敘事、反傳統以及反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對後語境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正規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促使其形成“反本質主義”的理論正規化。其認為本質化的文學理論禁錮了作者的思維方式,阻礙了文學的創新發展,應解放思想,追求個性化、細節化、創新化的文學創作。其二,我國當代文學理論正規化的轉變不是一蹴而成的,它具有自己複雜的轉變過程,這種複雜性不僅僅體現在理論思維模式的轉變上,更是體現在對文學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原則重視度的提升上。這一時期出版的《無邊的挑戰》《隱蔽的成規》《表意的焦慮》等著作都對傳統的文學理論的創作原則以及研究方法都提出了深入的批評,並指明瞭“後”語境下我國當代文學研究方法以及創作原則的發展方向。其三,批評實踐形式以及價值觀念上的多元選擇。在後現代主義以及後學思潮的影響之下,我國當代文學在實踐批評形式上也走向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打破了既定陳規,更是對傳統“體系情節”理論研究方式的一種有力反抗,有助於當代文學的重新建構。

  三、危機與重構:“後”語境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重構

  在“後學”思潮的影響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發生了重大轉型,伴隨著轉型而來的不僅是文學思想的融合與發展,還包括理論正規化、理論傳統間的矛盾與衝突以及多重理論資源間整合的焦慮與壓力、不同理論話語之間求異、趨同的危機與挑戰。從這一角度講,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仍是消化、整理包括“後學”思潮在內的當代西方文論新現象、新趨勢、新發展,以增強中國文論研究的生命力。曾繁仁先生曾指出,“後”語境下的文論通過對現代性的反思逐漸走向的建構,尤其是對唯科技主義、唯經濟主義等不恰當現代性主義的反思,更是可圈可點,這使得中國文學理論研究走向了一種創新與共生的理論形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後”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學在經歷了選擇與借鑑、轉折與變革、危機與重建等發展歷程之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創作方式和理論模式,為我國當代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創作了機會,同時也奠定了我國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理論界的格局。


當代文學畢業論文

外國文學論文發表
當代文學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企業文化畢業論的範文
企業文化畢業論的範文
當代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當代文學畢業論文
當代文學畢業論文精選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兒童文學畢業論文模板範文
有關兒童文學畢業論文綜述範文
兒童文學畢業論文格式範文
兒童文學畢業論文綜述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