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3月29日

  學生在初中階段初步接觸到物理知識,可以說這一階段是學生奠定物理基礎的重要時期,對於學生物理思維的形成和素質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那麼該如何寫?關於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考。

  篇一

  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摩擦力這一節,摩擦力是我們初中階段也是這一章要學習的彈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種,下面我對這節課進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備課時我們東、南兩校幾位位老師認真研究教材,查詢與摩擦力相關的教學資料,確定了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

  二、將抽象知識生活化,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

  摩擦力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並不瞭解,所以我們定位於要把這節課的內容拉近學生的生活。本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參加一個用筷子夾玻璃球比賽,並不像學生夾菜那樣得心應手,引出摩擦,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和我們的生活聯絡的很緊密。在認識摩擦的現象產生的條件時,教師在教學中儘量引導學生從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養學生用科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在課堂上學生說出了搓澡巾與身體的摩擦,黑板擦與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現象。教師還通過三個對比試驗:1、把兩手合在一起;2、兩手離開移動;3、兩手合在一起搓動,來逐漸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時候必須有兩個物體,並且這兩個物體要接觸到一起,在接觸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運動。學生是在這樣一個反覆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摩擦現象,另外我們還安排了將手放在桌面上拖動,手離開桌面拖動兩個體會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從課堂上呈現的學生學習狀態,我覺得在今後的備課當中要將科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現象緊密相連,讓孩子覺得生活總處處有科學,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的教學理念”。

  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難點時,老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教師參與其中。如果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來做,同學們會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很不穩定,並且很難控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我們設計了一個讓彈簧測力計靜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實驗,讓學生討論並通過改變木塊對木板的壓力來研究摩擦力跟壓力的關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孩子們通過自己設計試驗、相互談論、合作交流、解決了知識的重難點。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踴躍性,試驗的專注性來看,學生的興趣始終在課堂上,學生在這種和諧的充滿活力的課堂中,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得以發展,潛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識掌握更為牢固,讓孩子真正動了起來,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說一下這節課缺憾的地方,在講解摩擦力這個概念時,應該先讓學生分析總結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摩擦產生摩擦力,然後教師再出示課件,這樣學生感受會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應再引深一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說一說。如學生說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時,教師可以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說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區別,能更好的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的意識。

  在講靜摩擦力的時候學生對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受摩擦力很難理解,如果能夠先讓學生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即兩物體接觸並有壓力,接觸面粗糙,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這樣結合起來更容易理解了。另外還應該大量列舉生活中的摩擦例項,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識以幫助學生理解摩擦力。從而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篇二

  摩擦力是物理力學中的一個較難的知識部分。摩擦力是指在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由於發生了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因為摩擦力是在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它只是對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有一種阻礙作用,而物體間的相對運動和物體實際所表現出來的運動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從物體表面上是往往直接看不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

  通過對摩擦力一節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幾點反思:

  1、靜摩擦是教材上沒有的,但需要對學生進行補充。因為靜摩擦發生在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沒有實際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所以物體間表現為相對靜止。靜止是一種典型的平衡狀態,靜摩擦力的學習一是對二力平衡可作一個鞏固,二是對於學生在物理學中的受力分析起很大提高。

  2、因為有靜摩擦力的補充學習,所以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時間有些緊張,可建議將教學時間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學習靜摩擦力和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基礎上補充適當練習並學習摩擦力的分類及增大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3、在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根據課本的要求是用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在木板上運動,通過測力計拉力的示數間接地反映出摩擦力的大小,但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讓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有些資料就提到為了避免因不勻速對實驗的影響,將用測力計拉木塊改為拉木板,這樣使測力計產生示數的力就是因為木板對木塊的摩擦力從而使木塊對測力計產生的拉力,所以測力計上顯示出來的示數就是真正等於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進後實驗不受拉力是否勻速的影響。這樣改進後確實對實驗現象有更直觀的表現,但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加深,或者說初次接觸很難理解,同時不利於二力平衡的鞏固。所以建議還是採用教材所給方法。

  4、在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應多設計幾個探究因素,比如接觸面積、是否勻速等等。這對學生理解 摩擦力大小是有好處的。

  5、在學完摩擦力後,可將力、彈力 彈簧測力計、重力、牛頓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作一次聯合測試,以便綜合瞭解學生對於力學基礎知識的學習程度。

  篇三

  本節課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本節課將教材安排的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探究實驗,鼓勵學生在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的基礎上去探究,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互相學習,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從中體驗科學探究與發現的成就感。

  學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實驗探究的基本程式***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方案設計→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釋現象***;初步具備了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和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並具有較好的思考與質疑、交流與合作的學習習慣。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基本瞭解了所教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潛能,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教學側重點,使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具有針對性,避免盲目性。

  本堂課的學習目標的確定具體體現了“以學生的學習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課堂教學設計理念。

  1、本節課成功之處:成功地展示出新課程理念下的實驗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索性

  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設計理念並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必要的選擇與改組,精心設計好適用於學生學習,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動態方案,以便凸現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給學生一個充裕的思考問題***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過程的探究***的時空。並在本案例的教學過程中始終將學生置於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學習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掌握過程與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

  ②重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從實際生活中物理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再由學生在實驗中利用控制變數法歸納出結論和規律,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在本節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中,存在著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靈活設問和適當的分析歸納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首先,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如有些學生把木塊放在木板上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有些學生用彈簧秤一端連線木塊另一端固定後水平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塊下面勻速動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其次,對實驗資料由學生根據自己研究問題的方法處理。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有發散性思維又有集中性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充分發揮了集體智慧的力量。

  2、本節的不足之處及建議:

  ①由於學生探究過程需要留出較多的時間進行實驗的具體操作,因而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和方向的討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於物體速度無關的討論時間較為少。

  ②這些內容不可能在我們這一節課就能完全解釋清楚,讓學生全部瞭解,應該讓學生先熟悉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然後在以後的學習中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靜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將會出現在將來的學習中.
 

人教版七年級上數學期中試卷及答案
如何在初三衝刺階段高效率複習
相關知識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課壓強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反思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二物理比熱容教學反思
初二物理加速度教學反思
初二物理磁生電教學反思
初中八年級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二年級物理摩擦力教案
八年級上冊物理摩擦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