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飲食習慣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6日

  說起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則更為複雜,臺灣人的飲食文化相當多元化,在吃的方面表現也略有不同。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臺灣人飲食習慣

  高山族飲食文化

  臺灣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為主食,食皆用手。後來,隨著大陸移民的增多,逐漸吸收了漢民族的飲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漸成為主食。不過,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著不少傳統的特色,如蘭嶼雅美族的吃魚有男女之別的限制。高山族人喜歡飲酒,其用小米所釀製的酒,也呈現出特有的飲酒文化。

  閩客飲食文化

  閩客飲食文化是臺灣最主要的飲食文化,是從大陸的福建與廣東飲食文化發展而來,成為今天“臺灣菜”,其主要特色是強調海鮮。閩客飲食文化中,餐丁酒店多設佛龕,以求保佑發財。另外,與福建、廣東一樣,臺灣具有濃厚的飲茶文化,喜歡衝飲壺茶,講究茶具的精美和沖泡方法,特別流行“功夫茶”。在歷史上,臺灣還生產過供春、秋圃、潘壺等幾種質堅耐熱、外觀雅緻的紫砂名壺。如今,臺灣茶文化也有了新的發展。

  宗教信仰的飲食文化

  臺灣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人,十分重視供品的食品內容。如生的用來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現今的臺灣,也十分流行吃素。

  食補文化

  臺灣與大陸南方一樣,飲食非常講究食補。現在可以說是一種健康飲食文化。在臺灣,養生防老,陰陽互補,五行調和等觀念深厚。目前臺灣食物養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機飲食、斷食療法及傳統中醫食療。臺灣民間常有以“四神湯”***淮山、芡實、蓮子與茯苓***作滋補飲料,是著名的滋補小吃。

  民間食補習俗中最獨特的是所謂的“半年補”,即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家家戶戶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後可除炎夏百病。另外,臺灣還有“補冬”或“養冬”,即立冬日進補。

  特殊風味的飲食文化

  臺灣特殊風味的飲食文化可以說包羅永珍,結合了臺灣本地與大陸各地的風味小吃。知名者有基隆廟口的天婦羅、彰化的肉圓、嘉義的雞肉飯、新竹的貢丸、臺南的擔仔麵、士林的大餅包小餅等。

  臺灣小吃文化

  寶島臺灣這是一個美麗的島嶼,當地土生土長的客家人熱情好客,加上隨著歷史推進不斷移民過來的人們,臺灣的文化具有了多元性,而臺灣的同胞們似乎對小吃有著不解之緣,人們喜歡吃,更喜歡研究吃,為小吃文化大全作出突出的貢獻。

  有人說,對於臺灣人而言,吃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尤其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飲食文化更加多元化。不僅各地的中華菜餚在此發揚光大,更彙集來自全球各地的精緻飲食,包括美、歐、亞熱帶地區、地中海等世界美食,都可以在臺灣吃到。

  兩岸同源,在小吃上也可以找到蹤跡。臺灣很多傳統小吃的根源都在福建,可以說是“源在海西,流在海東”,在臺灣的一些史料上均有明確記載。臺灣菜是閩菜的自然延伸,吸收了潮州菜、日本菜的元素,也接收了歐美系菜風的影響,但仍保留了閩菜樸素清淡、以海鮮為主的特色。

  相傳鄭成功為驅趕荷蘭人領軍來到臺南時,因軍餉不夠便派人尋找當地食材充實軍糧。在海邊,鄭成功看見一位婦人擔著大筐的海蠣,於是上前打聽,得知當地盛產海蠣,便讓士兵收購了一些回來。士兵望著大堆的海蠣犯了難,不知道該怎麼做成菜。鄭成功不慌不忙,讓士兵拿來一些剩下的地瓜粉,和蠣做成了蚵仔煎,而蚵仔煎也因此留在了臺灣。

  說起臺灣小吃,很多人馬上就聯想到“度小月”擔仔麵。一點不錯,它幾乎是臺南最有名的一道小吃。可為什麼叫“度小月”呢?原來90多年前,一位漳州籍洪姓漁人移民府城,靠打魚為生。每年從清明到中秋,是打魚的淡季,當地叫“小月”。為養家餬口,度過“小月”,洪姓漁人就賣起面來,因此得名。

  擔仔麵的最大特色,在於它的肉臊。早期,老闆挑著碗筷與鍋仔到處叫賣,買者半蹲式地坐在小凳上食用。如今,賣者仍用一個小爐燒著木炭來煮肉臊,再加上一隻味道鮮美的蝦,雖然就小小一碗,但風味獨特,回味無窮。

  棺材板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據說在三四十年前,臺灣有一位姓許的師傅,他品嚐了一種名叫“雞肝板”的點心後,覺得口味很特別,於是回家研究改良,終於製成了一種令他更加滿意的點心。但如何給這種點心取個新的名字呢?他想來想去沒想出來。有一天,他忽然發現新的點心怎麼看怎麼像棺材,於是就決定命名為“棺材板”。

  包子、饅頭、燒餅、油條這些臺灣人原本沒在吃的東西,就是因為外省人的移入才開始出現在臺灣社會。現在臺灣社會上有所謂“眷村口味”“眷村菜”,常常都把它當作懷舊料理來操作。眷村菜其實也不是多高明精緻的菜,它是指那個年代眷村裡的居民,這些老兵在思鄉情緒之下,利用臺灣本地的食材湊合著,想辦法做出家鄉口味的食物。

  在大陸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漿”也是一樣,與臺北市一橋之隔的永和,一向是許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選擇定居之所。約在20世紀50年代,一群大陸北方人士搬來永和,為了謀生便賣起了豆漿,每天凌晨兩三點鐘開始辛勤工作,磨豆漿、煮豆漿。

  一開始,臺灣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漿這種東西,就跟現在外地人到北京都覺得豆汁味道噁心一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經營慘淡。現在,“永和豆漿”在大陸有較高的知名度,當年的退伍老兵,或許也會比較欣慰了。

冰沙的製作方法
職場交際的談吐禮儀
相關知識
臺灣人飲食習慣有哪些
現代人健康飲食問題正確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有助老人降血脂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男人最傷腎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最傷女人腎飲食習慣有哪些
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不良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傷腎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上班族不良飲食習慣有哪些
青少年發育有害的飲食習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