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長城歷史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八達嶺長城,萬里長城的組成部分,是國家5A級風景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修建

  八達嶺長城

  據《史記》記載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築有長城,而今仍見殘牆、墩臺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築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後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明朝重築

  八達嶺長城,建於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長達八十餘年的修建,共1300多裡。並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開發利用

  1953年修復關城和部分城牆後,闢為遊覽區。經多次整修,可供遊覽地段達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敵臺16座。

  1961年3月“萬里長城——八達嶺”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八達嶺作為北京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敵樓19座,城牆全長3741米,使遊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

  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

  1995年八達嶺長城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8年,八達嶺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交通十分便利。

  2000~2009年,共有500餘名世界各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執政黨領袖登上過八達嶺長城。

  2007年5月8日,八達嶺長城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八達嶺長城歷史民俗文化

  名稱由來

  八達嶺這名,最早時見於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中《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裡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縣境內,從南口到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有萬里長城的著名關口“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叫“關溝”。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

  關於八達嶺的名稱有幾種由來:

  1、由“八大嶺”諧音而得名。因這一帶山巒層疊,地勢險峻,據說所建的長城在這裡要轉八道彎,越過八座大的山嶺,當年興建這段長城很艱難,工期遲遲完不成,曾先後有八個監工為其而死。最後通過仙人的點化,採取“修城八法”,

  即“虎帶籠頭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馱石條兔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棧”,才把建築材料運送到山上。所以人們就把這段長城稱為“八大嶺長城”,後來地名就諧音成“八達嶺”。

  2、由“巴達嶺”諧音而得名。相傳元代有一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到此,見這裡關山險峻,層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巴達嶺”,後訛傳為“八達嶺”。但查閱《歷代帝王錄》、《中國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過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卻有一位叫愛育黎拔力八達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據傳他出生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內。

  3、由“把韃靼”諧音而得名。據傳明代時,八達嶺一帶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沿陣地,因明時漢人把東北方的滿族人稱為“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靼”***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

  4、由“八道嶺”諧音而得名。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起義大軍征戰到此,受阻於長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說前方還有八道險關。李自成聽罷長嘆一聲:“這裡的八道嶺實在是難以越過,看來強攻是不行!”於是命令起義大軍改道而去,後來這裡被稱為“八道嶺”。

  以上四種說法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難以考證。

  5、其實最可信的說法,應是明代《長安客話》的解釋,“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因為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北往延慶、赤城、蒙古,西去張家口、懷來、宣化、大同,東到永寧、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所以它是古代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衛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稱。

  歷史重地

  八達嶺自古便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八達嶺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擾,在此修築了長城,至今仍見殘牆,墩臺遺存,其走向與明長城大體一致。八達嶺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風吹草動的一個山口,明代《長安夜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可見八達嶺的地理戰略地位。

  經過八十餘年的修建,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聯、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嚴密防禦體系。

  歷史上八達嶺長城是護衛居庸關的門戶,從八達嶺長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建有關城“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關溝”,而真正扼住關口的是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裡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為險要。古人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領,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可見當時居庸關只是一個關城,真正的長城是修建在八達嶺的。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這裡修築長城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

  第一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淚灑八達嶺、詹天佑在八達嶺主持修築中國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孫中山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等,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珍貴的歷史回憶,是歷史名地。

  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八達嶺接待中外遊人超一億三千萬次,先後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遊覽。

 

 的人還:

1.八達嶺長城導遊詞

2.遊八達嶺長城作文

3.介紹長城的導遊詞200字大全

4.北京的歷史文化古蹟介紹

5.八達嶺長城導遊詞400字左右

6.介紹長城的導遊詞結尾大全

什麼是會議紀要會議紀要的特點
毛利人的歷史文化
相關知識
八達嶺長城歷史介紹
八達嶺長城歷史資料
八達嶺長城歷史資料
八達嶺長城的歷史
關於八達嶺長城導遊詞
北京八達嶺長城導遊詞範文
八達嶺長城遊記優秀作文
最新的北京八達嶺長城導遊詞範文
最全的八達嶺長城導遊詞
關於八達嶺長城遊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