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一日中元節由來及傳說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

  【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

  【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間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

  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各地習俗】

  河北省:南皮縣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上墳祭掃,以蒸麵羊贈送女兒。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禁忌】

  1、姓名勿直呼 晚上不要穿戴繡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的直呼別人名字,否則一旦給好兄弟聽到後,會趁機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迴應。

  2、別拍肩膀 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3、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經過墳地時,口中要不斷默唸“對不起,打擾了!”並保持肅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6、 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也不玩碟仙 。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

  8、 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隨便撿起來; 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好兄弟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9、 路經喪事場所,嘴裡及心裡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中元節,吃什麼?】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人們會有一系列活動,如唱木魚歌、放水燈等,還有不可不提的是吃瀨粉與煲鴨的特別風俗。

  吃瀨粉,根據不同片區的環境習慣的差異,吃瀨粉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像常平,他們喜歡用山地熬湯,隨之黑黝的湯底便是當地瀨粉的最大特色。

  而講到煲鴨***一般為蓮藕煲鴨***,取了諧音,“鴨”就是“壓”,吃鴨子就能壓住這天上來遊走“搵食”***莞語***的鬼魂了,況且雞爪呈耙狀,易把鬼的衣服抓掉。

鬼節的由來及意義
各地乞巧七夕的習俗是怎樣的
相關知識
八月二十一日中元節由來及傳說
中元節由來及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傳說有哪些故事
上元節由來及風俗
中秋節由來及風俗習慣
二十一日生的屬羊人命運如何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閱讀答案
三月二十三日海雲摸石閱讀答案
二月二十一是什麼星座
畢淑敏綿延二十一日的宴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