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小架的腰領與襠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陳氏太極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術理論、獨特的拳術風格、高超的技擊效果、顯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華武林中獨樹一幟,並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到底什麼時候練發勁才對,是很多人提問的問題。因為入門時練慢,不能發勁,當然也不會發勁,待蓄勁要進入中級程度時就要開始練發勁,發勁練不出來的原因是鬆沉不得法,沒有間架,腰襠還沒有。所以蓄不了勁,等到發勁練出了點眉目以後,又要回過頭來練不發勁,之後再練綿勁,有粘連之意。這個有一定難度,如此重覆迴圈練習才能對自己的勁控制自如,練拳或應用時才能隨心所欲舍已從人,拳藝也才能日益精進。

  小架發勁的前提必先學鬆,欲鬆者大多從樁起,於筋骨抖動中漸開骨節,使氣可行,後行氣以催骨梳筋,再求鬆柔,此為之鬆。鬆後求順者,擰裹是纏合。即手腳、肩胯、肘膝合而為一者。襠後開前合,丹田自然沉下,然後氣順則骨順、骨順則筋通、筋通則力達,方可言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此一鬆二順三通,當實心求證,鬆得其法,可從心意運骨。襠的擰裹纏合間內成一線,是為骨順。骨既順則筋與經脈順,催骨鬆筋力道漸成。然後定筋骨,虛心志,合襠氣。

  先剝陰陽,使氣貼背,梳骨行走,由內及外,漸入佳境。從氣練者入,持盈身,去僵力,使內虛外實,氣漲全身,再由氣致鬆,從外到內,漸入佳境。任何的心法口訣都要在拳架中練出來,拳架中練不出來要如何練出功夫呢?這是不是又是很簡單的道理,如太極拳八法,在拳架中都有。 太極拳在一趟拳勢當中不是要每一招都發勁,在不發勁的式子中,要有暗勁,這是力在骨子裡,如此才能綿綿不絕,一趟拳路過程中,雖然柔,但卻蘊含力量,如此才是太極拳該有的表現。也是我們所說的棚勁也。

  小架拳 要想打好彈抖寸勁,關鍵是腰襠勁的配合,發勁時要領腰合襠,鬆,沉,碾,轉,襠勁合住,可使動作快猛迅疾,力達梢節。以身體中心為軸,轉動二產生離心力。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打拳即是練功力,能短勁才能制外家高手。化者須練到沾觸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無圈,實戰中才能發揮內家之能。小架太極稱寸勁,鶴拳稱宗勁,心意稱顫勁。無非沾控間一滑顫即拉回,彷佛無動,以極高速之能為之。

  太極剛勁分整拙,柔勁分真偽。拙剛易出,練力便可得之。剛至貫通則達柔,真柔者轉運剛整之勁於周身,求其貫通而不發,稱剛柔同體。欲發則隨時隨處皆可,故真柔是以剛整為基。剛柔互濟可生奇勁。

  衡量一個人發勁的質量,勁要從足下發出,勁不生於根就好象是無源之水,沒有叫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穿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有腰襠的彈抖轉力,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彈抖力。有落點勁將周身之力集中發出於一個著力點,如只是周身彈抖而勁無落點,沒有穿透力,就等於華而不實,看似很厲害,呼呼而響卻沒有殺傷力。

  陳式太極拳小架特色

  丹田內轉,纏繞摺疊,快慢相間,剛柔並濟。凸顯爆發力!

  一師承特點

  祖傳,族傳。

  師太陳立清,是後期確定名稱為“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第一人,以前的說法都是隻在家族中傳說而已。其父,是受陳鑫所託並安葬陳鑫的後人。

  大師傅陳榮斌,兼長理論,擅於小架一路,對兵器有獨到認識。

  二師傅陳春生,其父陳玉琦。熟悉小架一、二路、春秋大刀、雙鐗、劍套路。

  其他。略

  二道承脈絡

  一般說法將大架改小架,小架放大成大架。其實只有一個理論,一套拳,只是理解融合、闡述傳授的東西不同而已。有的人走出去回不來,硬說是自己的架子與別不同!對此,我的看法是:架子是入門的方法而已。小架的要求更高!因為只有對丹田內轉與爆發力有深入的理解與實踐,才能將其神韻闡發出來。而若不觀察所有陳氏老前輩的打拳錄影,就根本不會理解得到他們是如何從內在打出纏絲勁的!

  三理論典籍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

  陳豪、顧留謦《陳氏太極拳》

  國家體育出版社《太極拳訣》

  陳立清《陳氏太極拳小架》


陳氏太極拳的襠勁
陳氏太極拳小架內勁
相關知識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腰領與襠合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腰勁與纏絲勁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八大特點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特點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大小週天
如何打好陳氏太極拳小架的轉關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陰陽魚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招式戰法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無極式和襠勁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合理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