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茶文化的概念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3日

  作為世界三大健康飲品之一,足跡遍佈了整個世界。而各個地區的飲茶習俗、文化又有著爭奇鬥豔的特色。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是茶的故鄉,相傳在公元前2 700多年以前,神農就發現了茶。後經不斷的發揚光大,飲茶漸漸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習俗,並在文人雅士的發展推廣下形成了中華茶道。幾千年來,以品茗為內涵,產生了大量的茶詩、茶聯、茶經、茶譜等文學作品,並且,茶文化寧靜、深沉的特質也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個性,中華民族有著不解的茶緣。

  茶與咖啡、可可並稱世界三大飲料。但咖啡與可可只是飲料,充其量只是用作待客而已,茶卻不同,中國人飲茶決非單純為了解渴。茶已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質屬性,邁入了一個精神領域,成為一種人格力量,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由於不同的專家學者立場不同,或訴求物件互異,或由於理念的差異,使得對茶文化概念的界定到目前為止尚未統一。狹義的觀點認為茶文化是包括茶道、茶藝、茶的禮儀和精神以及在各階層人民中表現的與茶有關的眾多文化的現象,它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文化。廣義的觀點認為茶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物質文化包括茶葉科學技術、實踐經驗,其推動茶葉產量和質量的提高,也包括生產流通形式、生活消費地域、消費方式、茶政設施;精神文化指一切條的物質文化的存在反映到人們記憶中的學習,包括有關茶的知識、宗法、禮俗、宗教、文化藝術等。不僅在社會文明中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對茶的物質文化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筆者認為,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不僅包含了上述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個方面的內涵,它作為中國眾多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的一種,也承擔著許多的社會功能。

  淺析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係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徵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汙”;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絡,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徵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鑑,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裡,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於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並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後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註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儘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聖的陸羽,幼為棄兒,長於佛門,一生不仕,致力於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採茶覓泉,品茶鑑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願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於吃苦、善於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於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調人與他人關係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於“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係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係,“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係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並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捨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淨,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於“和”的哲學思想貫穿於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於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於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於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瞭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於煮茶風爐的製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於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採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範人倫關係和人際關係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於“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澱,凝鍊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範。體現在人倫關係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於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係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於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汙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溫以茶示儉,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後,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並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麼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嚮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製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製,則“涉於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聖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於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託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閒雲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託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淺議網路視野下中國茶文化傳播方法
論茶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相關知識
淺析中國茶文化的概念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1000字論文
淺析中英茶文化的差異
淺析中英茶文化的區別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含義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特性
淺談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的概述
淺談關於中國茶文化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