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春節傳統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聽到春節二字,想必大家再也熟悉不過了吧!春節要做的事家家戶戶都一樣:回老家、吃年夜飯、看春晚、燒香……樂趣中包含著各種特色和習俗。

  春節是中華傳統民俗中的第一節日。在雞年春節來臨前夕,我們探討曆法的形成、春節的來歷、春節的風俗等,無疑是大家關切的“春節文化”的趣味話題。

  

  1曆法的概念

  中國的歷法由伏羲初創。《神遺記》雲:“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宸,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那就是說,華胥孕庖犧十二載而生。故謂十二年為一紀,伏羲的出生地被稱為“成紀”。有成一紀之元的意思。遂定一年為十二個月。

  自然界的溫度變化,推演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規律。每季三個月,每半月一個節氣,那就是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確對農作物的播種收割不失時效。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叫“農曆春節”。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灶祭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老百姓的概念,把正月都列入年的範圍,一直到“二月二龍抬頭”。形象地說,過年正像是“打鞦韆”,大年初一為頂峰,“灶祭”和“龍抬頭”為起落始終,實則到“龍抬頭”春節才算終結。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拜年道賀、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春節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抵角像雄獅,身魄高大像野牛,性情爆烈,凶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某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討飯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討飯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討飯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討飯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3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民俗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所謂“約定俗成”,有許多習俗還相傳至今。

  ***一***迎春環境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家家戶戶貼春聯的習俗已成為春節的第一標誌。春節貼“福”字的風俗源於康熙皇帝,他年年春節前給家人和大臣寫“福”字,叫做“賜福”,後世留下康熙的“多福”經典字。

  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髮源於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於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樸、吉祥的印象。它內含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外形又很雅緻,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祕,又體現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佳節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二***拜年祭祖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是傳統文化禮儀之邦的弘揚。要給家人長輩、給村鄰長輩、要給親戚長輩、同輩道賀春節。一是給父母、長輩們虔誠叩首,成群打夥,挨門拜年,這是禮貌孝敬的表現;二是大年拜過年後上墳祭祖,是飲水思源,不忘祖先的功德;三是年輕人拜年認輩兒,延續禮儀傳統;四是拜年親情聯誼,現多為抱拳鞠躬。農村解開積怨的好辦法,就是春節拜年,磕頭一笑泯恩仇。

  讓春節傳統文化綻放芬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傳誦至今的古詩正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依託對春節習俗的描述表達人們對未來的期盼和對生活的熱愛。中國人的這一情懷從古至今都未曾改變。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祭祖和拜年,是中華民族春節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在河北民間,臘月三十上午,人們打掃庭院,貼上對聯後,就會擺上祖先牌位,放上供品。然後由男性長輩拿著香、燒紙和鞭炮,帶領孫輩到村頭路口請“家堂”,俗稱“請爺爺奶奶”。有的鄉村則在傍晚請“家堂”。到了初二早晨,上墳祭祖,俗稱“送爺爺奶奶”。

  正月初一拜年,是春節的重頭戲。凌晨四五點,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全家人聚在一起,晚輩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賞小兒壓歲錢,數量不等。兄弟叔侄逐一向同族、街坊長輩叩頭作揖跪拜。該日停放活計,婦女忌拿針線。如年前家遇喪事,則關門閉戶。初二至初十走親串友拜年,被拜者以美酒佳餚款待拜年者。

  熱鬧而隆重的春節祭祖和拜年活動,經久不衰,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中。

  春節在漫長的歷史積澱中形成,蘊含著中華文化的深邃智慧和豐富情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的關鍵抓手。春節的拜年、祭祖等習俗活動都是圍繞著血緣親情和熟人親情展開的,尤其是拜年,是傳承孝道的重要方式,親族成員之間通過向長輩盡孝道、向平輩示親情、向晚輩表愛心,血緣親情得以修復和鞏固,即使平時有些隔閡、矛盾的鄰里或同事之間也會通過拜年而化解矛盾。

  在拜年這一節日場景中,老人是節慶的核心和主角,是最受人崇敬的角色,由晚輩向長輩鄭重行禮,向長輩表達健康長壽、幸福如意的真誠祝願。老人受到人們的尊敬,既是年高德劭的必然結果,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長幼有序觀念的現實反映。春節期間,人們追求的是“福祿壽禧”,而老人恰以年高壽長成為節慶氣氛的重要表現和象徵者,因此為人們所稱讚、羨慕,尊敬和效仿,進而理所當然受到人們的尊崇。“過年好”“四季發財”“萬事勝意”“吉祥如意”等是春節期間親人朋友間拜年時最常用的傳統用語。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子孫繞膝,四世同堂,歡樂熱鬧。當恭賀者表達出這些美好的祝願時,受拜者也以各種祝福用語作答,既表示感謝,又將同樣的祝福回贈對方,體現出禮尚往來的友好情懷。

  春節期間的互相拜年,互相祝福,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崇禮”的交際習俗,也完美地表達了中國人溫和、寬容、禮讓、謙遜、重禮節的民族性格。因此,春節期間拜年用語、拜年方式中的崇尚禮節正是中華民族民族性格的真實反映。

  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標誌和連線民族情感的紐帶。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春節文化是復興和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手段。現代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生活節奏加快,面對精神世界的浮躁、壓抑,人們的內心深處更加渴望返璞歸真,渴望親切寬容的氛圍。讓我們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共同努力,讓春節傳統文化綻放芬芳。

  春節的傳統文化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福祿壽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爆竹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最新珍惜文化遺產建議書
中國的道教文化
相關知識
抹不去的春節傳統文化
關於春節傳統文化的作文
春節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呢_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的故事
有關春節傳統文化的對聯
有關春節傳統文化的對聯
滿族春節傳統文化有什麼
春節傳統文化手抄報
春節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簡筆畫
春節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
春節傳統文化手抄報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