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音樂藝術不僅是社會生活的反應,也是人類理想的體現。因此,音樂不僅有反映現實的功能,而且具有“超越現實”的特徵。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音樂專業畢業生素質的培養

  音樂人才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專門人才,他們對繁榮社會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時代主旋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於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尤其是經濟形態的不同,便必然出現對音樂人才的不同素質要求,我校音樂學學生臨近畢業,我認為,為了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了能夠順利實習試講,再此對音樂畢業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歸結如下:

  一、堅實厚重的文化底蘊及貫通的音樂修養

  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音樂畢業生,必須要了解歷史、文學、哲學、地理等多門綜合的文化知識。有一些音樂工作者***包括音樂教師、歌唱演員、樂手等***在拿到一首歌或一部音樂作品時,僅僅是演唱匯了作品的旋律,對作品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不甚瞭解;某些音樂教師也只是會教唱曲調、節奏,講不出作品的含義。近幾屆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電視歌手大賽,測試專案中加入了素質測試。對這一舉動,社會反映褒貶不一。筆者認為,這樣要求音樂工作者音樂畢業生不僅不是對他們的額外要求,而正是社會在發展中向專門音樂人才提出的更高標準。堅持這樣的培養方向才可能逐漸減少以至於以後的音樂人才不要成為“音樂匠人”。

  音樂素養指的是音樂畢業生個人綜合素質,綜合能力。是衡量音樂畢業生的一個重要標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音樂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國外,大量以前鮮為人知的音樂文化領域。如西方的藍調、布魯斯、偶然音樂、噪音音樂等等。這些西方音樂的湧入不僅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而且還引導了我們同國際音樂主流接軌,並將中國傳統音樂推向了國際舞臺。正如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效的結合形成了我們獨具特色的“中國唱法”。在器樂上,民族器樂與西洋樂器的相得益彰,使中國民族樂團一次次出現在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上。因此,作為一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音樂畢業生,必須具備中西音樂文化貫通額素養。

  二、聲情並茂的表演風格

  在社會主義經濟市場下,音樂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就必然要求音樂人才也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所謂音樂人才的多元化發展是指不僅在技巧上、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在表演上都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音樂藝術只有當“聲”與“情”完美結合在一起,並使之聲情並茂,才能將樂曲的內容、作者以及演唱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完美地揭示出來,並將之流進聽眾的心靈,使觀眾得到真正的藝術享受。“聲”與“情”兩者在音樂藝術中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費爾迪南-愛斯坦說:“表情是歌唱的靈魂。

  因此,只有當聲音加表情同樣完美時,歌唱才能被稱為藝術”。現在很多音樂工作者具有較高的技術技巧和較強的教學能力,但一上臺參加表演就覺得無論是動作、舉止還是抒發作品情感上都有欠缺,音樂本身是時間的藝術,它要求表演者在一段時間內將多年積累的技術技巧及經驗表現和發揮出來。因此這就需要表演者在具備較高的技巧的同時,具備相當多的實踐經驗,以情帶聲,做到聲情並茂,已達到較好的舞臺演出效果。要達到聲情並茂,先要以聲傳情,“聲”即指音樂技巧、技術理論、歌者的演唱技巧、樂手的演奏技術、作曲家的作曲配器理論等。

  再以情帶聲,“情”是音樂家的思想感情,豐富淵博的文化知識和音樂修養,對音樂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情感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有“聲”無“情”,那是沒有靈魂、沒有意義的音樂,同樣,只有“情”而無“聲”那只是頭腦中的思維、情感而已。現代音樂人才只有“聲”“情”結合,才能使音樂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只有“聲”“情”並茂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才能達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音樂畢業生的素質要求。

  三、情感的優化效應

  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健康,以情感教育維繫素質形成,是音樂學畢業生教育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重要課題,是社會發展對現代音樂學畢業生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音樂教育中進入特定的環境。以情感訴求為基礎和紐帶,可以促進音樂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產生一系列的優化效應。

  傳統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呆板的教學模式。這種教條、注入式的教法形成了學生思想上的依賴、創造力的凝固。音樂教育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演唱、節奏、節拍的重複及律動的配合,乏味的教法必然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學畢業生要學會貫穿情感,創造引人入勝的形象化氛圍使學生用“心”去學。音樂學畢業生在音樂教學之始就要把本源的歷史文化、風格特點以及蘊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向學生做生動的介紹,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同時,走出課堂,調動學生的“經驗”感覺,進進入一個情感的真實環境。

  這是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聯絡,本源環境和現實環境的聯絡。教學的著力點必須始終放在調動學生“經驗的興趣和同情的興趣”上,使學生處於萌發情趣的氛圍之中,這裡面,關鍵是音樂學畢業生的教學中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使學生由學唱的單純模仿進入藝術形象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表述,進入自己的探索。要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昇華過程,必須精心編創教案,調動多種手段,開展組合式教學,動靜結合,銜接配套。具體到音樂教育,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唱歌與律動結合,是歌唱與情感表達互為作用。

  四、熟練的電子音樂技術及自覺的市場包裝意識

  將電子技術運用到音樂藝術中去,打破了以前音樂只能由人演出或由人演奏,傳播途徑只有口傳心授的單一模式,不僅加快了音樂文化的傳播速度,而且造就了音樂的多樣化形式。尤其在電腦音樂出現以後,一些電腦軟體的使用,可以使我們在電腦上製作出具有任意一種音色、音量,時值的音樂,由電腦製作出來的音樂裡有相當高的精確性並且具有修改方便的特徵。就傳播途徑來說,通過電腦及電子資訊科技可以使音樂衝破地域和國界的侷限性。加強音樂的傳播速度和力度,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音樂人才,應當將電腦多媒體及電子資訊科技等作為一種工具,加強電子技術在音樂製作和流通過程中的運用,將多媒體,電子資訊科技與傳統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我國的傳統音樂的革新與傳播。

  音樂作為知識產業的一部分,發揮著促使社會全面發展的作用,它將通過自己特有的性格,以多種形式、多種媒體方式,把一種形象、精神、潛移默化地根植到社會中,使人們在商業文化、美學文化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更多健康文化的參與。高水準的音樂沙龍、交響音樂會以及新興的音樂美學文化將取代很多諸如電子遊戲廳、低下***?E不健康的社會現象。例如近期在社會上興起的一種新酒吧,除了高品位的室內設計和優雅的消費環境,更重要的是直接引進音響視聽器材,在這裡可以聽到、買到最好最新的音樂作品。所以音樂也就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產品的不斷升級,提高社會文化生活質量作出了貢獻。

  音樂包裝了市場,同樣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音樂畢業生的自我包裝意識也要不斷提高,從開初的一支笛子、一把口琴到每晚十九點聽到新聞聯播上演奏出莊嚴雄偉的《國歌》,感受到音樂和聲的魅力與震撼,歌唱演員從以前單一小電聲樂隊伴奏演唱,到現在氣勢龐大的樂隊演奏,我們也感受到了音樂通過包裝後強大的感染力。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員簡單的裝束、舞臺單調的設計到現在春節聯歡晚會上容光煥發的演員出現在華麗輝煌的舞臺上,這一切讓我們耳目一新。這一切都說明了市場經濟條件下,音樂以及音樂人才包裝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音樂的發展創造了無限的空間,同時也給音樂畢業生的培養成長,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與時俱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時改變我們的培養模式和人才標準,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現代優秀合格的音樂專業畢業生,從而繁榮我們的社會主義藝術的園地。

  >>>下頁帶來更多的

音樂學院聲樂系畢業論文
音樂學專業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音樂學本科畢業論文
電力專業職稱論文參考範例
電力專業職稱論文參考
企業戰略論文參考範文
企業兼併論文參考例文
企業戰略論文參考文獻
有關企業行政論文參考
有關新聞職業道德論文參考
商業銀行論文參考範文
石化企業安全論文參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