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巴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教案可以作為學校評價教師教學的標準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範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巴西人種構成特徵;

  2.經濟特徵及主要熱帶經濟作物;

  3.如何進行熱帶雨林的合理開發與環境保護?

  4.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分小組,每個小組5~6個同學為宜;書籍或網上查詢資料、城市化問題社會調查。

  2.教學器材:世界政區掛圖、投影圖片、有關文字、圖片或錄影資料、分組競賽題簽及試題。

  3.教學課件:“巴西面積、人口資料表”、“巴西的人種構成圖”、“巴西主要礦產資源及分佈”、“熱帶雨林的作用”、“城市化問題”。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教師根據2002年夏季進行的世界盃足球賽,冠軍隊是巴西這個“足球王國”引出課題。

  教學新課

  ***板書*** 第二節 巴 西

  一、民族大熔爐的縮影***板書***

  教師:***展示世界政區掛圖***從這幾幅地圖中,能讀出有關巴西的什麼資訊?

  學生:自由發言

  師生小結:從所屬大洲、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區、世界最大的河流、熱帶氣候等方面小結。

  教師:***出示巴西人口、面積資料表***請同學們說出世界上面積大於巴西,人口多於巴西的國家名稱。

  學生:面積大於巴西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

  人口多於巴西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 國土廣大的熱帶國家***板書***

  教師承轉:下面我們來了解這個國家的開發歷史。

  教師:請同學們看課本的有關文字,討論分析並回答幾個問題。

  A.當地土著居民是什麼人?

  B.瑪雅文明是什麼意思?

  C.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誰?到達了什麼地方?

  D.“黑人奴隸從哪裡來”為什麼要、販賣黑人奴隸?

  E.巴西的開發歷史有什麼特點?

  學生:看書討論回答並指圖說明。

  師生小結:

  具有濃厚殖民色彩的歷史***板書***

  學生讀圖:課本插圖“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種人的含義及形成原因。 教師:***展示巴西的人種構成圖***這兩幅圖說明巴西的人種構成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

  學生:討論、回答。

  3.種族複雜,有大量混血種人***板書***

  教師:種族的融合,必然導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發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師指導:教材提供的“活動”――“巴西的鄰國”。

  學生閱讀:閱讀A、B、C三個圖文資料,解釋這些資料說明的問題。

  教師舉例: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

  教師承轉:巴西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又有什麼樣的工農業特徵?

  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板書***

  1.“二次大戰”之前的經濟特徵***板書***

  教師指導: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巴西的資源”。

  師生總結:單一生產農礦產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板書***

  2.“二次大戰”之後的經濟特徵***板書***

  教師:“二戰”後,巴西經濟發展較快,尤其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逐步改變單一經濟結構。

  讀圖提問:同學們看教材圖“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從圖中可以讀取什麼資訊?

  學生充分活動,積極發言

  師生總結歸納:

  a.鐵礦——伊塔比拉露天鐵礦***板書***

  教師: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礦產資源?

  學生:***略***

  教師承轉:從圖中我們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這些能源礦,但是巴西缺少優質煤。石油產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麼呢?

  學生討論:教材“活動”——巴西解決能源短缺的方法,自由發言。 教師:由於巴西水能資源豐富,全國90%的電力靠水電,並且與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b.水能——伊泰普水電站***板書***

  教師拓展:我們國家正在進行一項偉大的工程——長江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建成後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承轉:巴西利用本國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能,迅速發展了現代工業。 c.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等***板書***

  教師:巴西主要的工業部門是什麼?重工業為什麼多集中在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地區?

  學生思考回答***略***

  d.農業——咖啡、甘蔗、柑橘***板書***

  教師:巴西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集中分佈在哪一帶?結合圖“巴西的地形”,說明這裡有哪些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引導學生從地形、氣候、海運交通、城市消費等方面分析。*** 總之,巴西經過戰後幾十年的建設,成為了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課堂小結***略***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名錄

  中國人對珠穆朗瑪峰的最早發現、命名與1975年首次精確測量

  早在清朝康熙年間***1719年***的“皇輿全覽圖”就標出了朱母郎馬阿林***即珠穆朗瑪峰***,1858年被英國人篡改為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1951年王勤堉首先提出應恢復珠穆朗瑪的名稱,1952年中國政府正式恢復珠穆朗瑪峰的名稱。1958年,林超發表《珠穆朗瑪的發現與名稱》論文明確提出:“把此山峰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在地圖上的,則是1715年至1717年到西藏測量的中國測量隊員勝住、楚兒泌藏布和蘭本佔巴。”1975年,國測一隊首次對珠穆朗瑪峰進行精確測量,通過6000米以上的6個測繪點,測得海拔高程為8848.13米,先後被世界各國使用;2005年國家測繪局應用3S及現代地球物理技術,測得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為8844.43米。這項結果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各國的承認***1975年資料停止使用***。

  1935年,胡煥庸提出黑河***愛輝***—騰衝線即“胡煥庸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佈規律

  胡煥庸於1935年在《論中國人口之分佈》中提出黑河***愛輝***—騰衝一線,將我國分為東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懸殊的兩部分,東南半壁人口密度較大,以佔國土36%的面積集中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人口稀少,佔國土64%的面積上,其人口僅佔全國的4%,後人稱這條線為“胡煥庸線”。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佔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佔全國國土面積的56.2%、總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人。東南半壁與西北半壁總人口之比仍為94︰6。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以劉東生、施雅風、孫鴻烈等領導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

  ①發現喜馬拉雅地熱帶:東西綿延2000公里,數量多、時代新、溫度高、水熱活動顯示型別豐富,構成環球地熱帶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填補了地熱學科的空白。②提出青藏高原隆起過程及高原季風的形成演化:將360萬年來隆起的階段性分別命名為“青藏運動”、“崑崙-黃河運動”及晚更新世的“共和運動”,相應地導致東亞季風不斷增強、黃土堆積、長江黃河水系形成、高原進入冰凍圈。③高原植被的地理地帶性:揭示喜馬拉雅山脈中、東段植被獨特的垂直帶性質及與水平地帶的關係;闡明高寒荒漠、高寒草原等植被的地帶性型別並提出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帶性理論。④確認雅魯藏布江正源與高原寒旱核心:確定傑馬央宗為雅魯藏布江正源,比斯文·赫定認定的庫比藏布長,水量也大;確證中崑崙山南翼-北羌塘高原為高原寒冷乾旱的核心區域,並通過北緣的阿爾金山中段與嘎順戈壁一帶相連,構成亞洲高地乾旱核心。⑤確定湖泊的成因及湖泊化學特徵變化的地理地帶性:論證了高原上大多數湖泊都是地殼抬升過程中發生斷裂或擠壓而形成的“構造湖”;實測了大量湖泊的水深、動力、水溫等,發現許多大中型湖泊具有熱儲備的特徵;高原湖泊的化學特徵具有明顯的地理地帶性變化規律等。⑥通過對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揭示了歷史氣候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開始,朱震達等發現中國沙漠的形成與移動規律

  1952年,鐵道部勘測設計院與中科院地理研究所開展騰格裡沙漠南緣風沙地貌和沙丘移動的定位觀測研究,1954年在寧夏中衛沙坡頭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風沙觀測站。195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治沙隊,對中國各大沙漠進行綜合考察。朱震達等從沙漠地區第四紀古地理、下伏沉積物組成、分異特點入手,提出“就地起沙”的論點,闡明瞭從沙餅到沙丘鏈的發育過程、沙丘移動與沙丘高度的關係,從而揭示了各種形態沙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移動規律。

  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發現和測量

  1976年和1978年,長江水利委員會對長江源進行了兩次實地考察,確認長江有三源,北源楚瑪爾河,南源當曲,而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的沱沱河為正源,經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量算的長度為6300公里。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對黃河河源進行了考察,確定約古宗列渠為黃河正源,黃河全長5446公里。1978年,青海省測繪局再次組織人員進行黃河源考察,提出卡日曲為黃河正源。關於瀾滄江的源頭有十幾種說法,1999年6月中國科學院遙感所考察測量的結果是,其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海拔5200米。從這裡算起,瀾滄江***湄公河***的長度是4909公里。

巴厘島歷史
巴基斯坦歷史地圖
相關知識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巴西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星球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新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設計
新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