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免費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在當今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澱著豐富的智慧結晶,在眾多的優秀文化中,茶文化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探茶文化及其對茶業經濟的作用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伴隨茶的出現,茶文化應運而生。本文概述了茶文化的定義、形式多樣的內涵。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功能與審美的結合,高雅與通俗的和諧及實用與娛樂的一體四個特點。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通過樹立企業品牌,提高茶產品附加值,擴大茶產品銷售渠道、促進休閒茶業發展對茶業經濟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茶文化;內涵;特點;經濟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茶最早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陸羽《茶經》開篇:“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中國茶文化集豐富多彩、意境優美、雅俗共賞為一體,促進了我國茶業經濟的發展。

  一、茶文化

  1.茶文化定義

  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與茶相關的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融匯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成果,還融匯了儒、佛、道諸家的深刻和哲理[1]。

  2.茶文化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是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賞茶、泡茶、聞茶、品茶等與中華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茶文化的內涵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早在唐朝,“茶聖”陸羽,就寫下了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奠定了我國茶文化大國的地位。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中庸”的思想觀念,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還融合了釋家“眾生平等”的思想觀念。

  3.茶文化特點

  茶文化包含四個特點,即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功能與審美的結合,高雅與通俗的和諧及實用與娛樂的一體。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是指茶文化的實體是異常豐富的,比如歷史名茶,瓷器、茶俗、與茶相關的詩作與畫作等,又具精神內涵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功能與審美的結合是指茶可以飲用與食用功能,茶器、茶藝可以給人美的享受;高雅與通俗的和諧是指茶文化既有上層社會的陽春白雪的氣息,又有下里巴人的氣息;實用與娛樂的一體是指茶可以解渴生津,入藥治病,品茗可怡情養性。

  二、茶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途徑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目前,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藉助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的傳播,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茶的價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2]。

  1.茶市場

  茶市場的發展是茶文化繁榮的基礎;反過來,茶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茶市場的迅速發展。目前,全國很多城市都建有專業的茶葉批發市場,比如北京的馬連道茶城、杭州的“茶街”與茶都茗園、成都五塊石茶葉批發市場、重慶天月茶城等。走進茶葉市場,茶香撲鼻,茶文化繽紛呈現。很多城市都形成集購物、觀光、旅遊於一體的茶葉、茶具、茶詩書畫集散地,茶市場已經成為弘揚茶文化、促進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2.茶館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歷史十分悠久。有的茶館佈置古雅、樸實,環境幽美、清靜,是茶客品茗休閒的場所,也是文人騷客雅集之處,更是商界人士洽談生意的不二之選。有的茶館平易近人,是交流聊天的好去處。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過去的老漢飲茶,發展為男、女、老、少齊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動,使茶館也得到迅速發展,不斷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3]。

  3.茶會展行業

  會展業匯聚巨大的資訊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對茶葉發展,產生著難以估量的影響。我國每年在不同的城市舉行茶文化活動和舉辦國際性茶文化節、茶博覽會,弘揚茶文化,推介茶產品。不少國內外客人遠道而來進行茶葉、茶具、茶詩書畫作交易,購買其喜愛的茶商品;而隨著茶保健知識的普及,愛茶者、嗜茶者、買茶者的增加,茶葉消費量的增長,給我國茶行業帶來了無限商機。茶會展不僅促進茶經濟繁榮,也拓展了會展業的發展空間。

  4.茶文化旅遊

  近幾年,我國將旅遊景點的經營與弘揚茶文化結合在一起,開闢了多條茶文化旅遊線路,著力打造獨具魅力的茶文化旅遊品牌。如,廣州國際茶文化節推出了廣州茶文化景點一日遊和粵北、潮汕、梅州茶文化景點三日遊,這些不僅推動了廣州地區旅遊業的興旺,也拉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4]。目前,到實地欣賞茶園風光,到茶園親自體會做茶,到茶藝館感受茶文化,已成為城市市民的新時尚,有效地促進了旅遊業和經濟的發展。

  三、茶文化對茶業經濟的作用

  茶業經濟的發展和茶文化的推廣是茶葉產業發展的方向,是目前被廣大茶業界看好的一個經濟增長點[5]。

  1.茶文化提升企業品牌文化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文化在品牌經濟的發展有引領的作用。以天福為例,我們沒有在電視上看見天福的廣告,但凡是喝茶的人都知道天福。其實,天福靠的是茶文化的傳播。陸羽茶藝中心,舉辦各種大型茶文化活動,很好的對其進行宣傳;天福茶博物院,一批熱情、誠信的茶人為遊客講解茶葉知識,弘揚茶文化;天福茶學院,為天福集團培養人才,併為其產生正面積極的社會效應。這些方式構建了茶葉和社會資源溝通的橋樑,通過茶文化的傳播,達到了宣傳品牌的目的。天福集團的總裁李瑞河希望天福茗茶做“茶葉的星巴克”。我們看到,茶文化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價值,促成了茶產業的豐收。

  2.茶文化提高茶產品的附加值

  以竹葉青“論道”產品的營銷為例,“平常心,竹葉青”“與己論道,巔峰已隨心”,一語道破天機,《周易》乾卦有云:“亢龍有悔”,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後,能否保持一個平常心,能否戒驕戒躁,是決定能否實現更高超越的重要動因,論道的立意便基於此。因此高視點、高品位、高境界的論道迅速贏得了廣大喜茶、愛茶的名人雅士的喜愛。論道竹葉青恪守論道十二法則,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並融入人們現代生活的一些理念,使傳統與現代結合,使人們在品論道的過程中,可以穿越歷史的時空,感悟剎那即永恆的真諦,體悟論道的境界。通過茶文化的營銷,“論道”產品的最高價格上萬元,進而使竹葉青品牌躋身為***葉品牌。   3.茶文化擴大茶產品銷售渠道

  文化與經濟的關係,可謂相輔相成。文化貧瘠的經濟不會有持久發展的內在動力,必然會喪失其存在和發展空間。茶文化擴大茶產品的銷售渠道,每屆的茶文化節博覽會、無我茶會、茶葉論壇等活動都能很好的傳播茶葉經濟資訊、傳播茶產品。人的需求的多樣性,要精心定位產品,體現茶文化的博睿;在營銷茶產品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茶文化的誠心意識;借飲茶創造和諧的感情世界明心見性,溝通你我,發揮茶文化的友好功能[6]。

  4.茶文化促進休閒產業的發展

  茶文化對休閒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茶產品是一種健康飲料,也是很多食品的原料,茶文化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文化。

  茶藝館是休閒消費者集聚場所和消費的主要渠道,在休閒時喝一杯清茶,能使人身心愉悅。有文化背景的茶藝館,是旅遊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高雅的茶藝和溫馨的環境贏得了遊客的青睞,縷縷的茶香,可拂去旅途的疲憊,盪滌心中的焦煩與苦澀,“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茶文化結合旅遊業的發展也迅勢凶猛。茶文化旅遊就是指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以達到積極的休息和娛樂、獲取茶知識等為目的,而開展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旅遊活動,是旅遊的新興專案,同時也是茶產業的重要內容[7]。

  茶文化旅遊讓遊客不僅能踏青郊遊,瞭解及觀賞採、製茶的過程,還有機會親自參與採茶、製茶、品茶,獲得無窮的樂趣,從而深受人們喜愛。茶文化旅遊,把與茶相關的景點、景觀、購物、餐飲、娛樂等聯絡起來,帶動了以茶文化旅遊為核心的消費,提高了茶的附加值,增加了旅遊收入。安溪以茶文化旅遊、體驗休閒遊為主打旅遊品牌,全力開展系列宣傳推介活動,尤其是打出“暢遊千年山水茶都・體驗假期休閒安溪”、“茶鄉文化讓旅遊休閒更出色”主題,舉辦“‘山水茶都・假日安溪’生態休閒之旅暨‘紫雲山杯’安溪旅遊風光攝影賽”,大大提高了安溪旅遊的知名度。據統計,安溪在2012年春節七天期間共接待遊客64.4萬人次,同比增長7.5%;實現旅遊收入1.95億元,同比增長8.3%。石門縣現有茶園13.5萬畝,是中國禪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和湖南省旅遊資源大縣,其茶旅遊綜合收入近10億元,並每年呈15%以上速度增長。

  參考文獻:

  [1]裘孟榮,張星海.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對產業經濟發展的作用[J].中國茶葉加工,2012***03***:42-44.

  [2]陳熠.論茶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04:61-63.

  [3]龔永新.弘揚茶文化推動茶文化產業建設[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4***:97-99.

  [4]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遊開發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08,02:55-57.

  [5]楊江帆.茶業經濟與管理[M].2008,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

  [6]硃紅纓.以茶文化促進茶產業品牌經濟的發展[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3***04***:23-26.

  [7]王京傳.我國的茶文化旅遊發展[J].農業考古,2005***02***:1-5.

  篇2

  淺談國內茶文化發展旅遊

  摘要:指出了茶文化旅遊是中國旅遊業新崛起的文化旅遊專案,它既屬於文化旅遊,又屬於觀光旅遊、民俗旅遊,其以全新體驗式旅遊備受現代消費者群體推崇,既娛樂身心,又增長見識。結合茶文化旅遊的定義,以具有“紅茶皇后”之稱的小產區・祥源祁門紅茶為例,分析了祥源茶文化旅遊資源的優勢以及發展中的不足,並基於此提出了相對應發展策略。以期為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文化旅遊;祁門紅茶; 發展策略;祥源

  1 茶文化旅遊定義

  茶文化旅遊在業內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專家學者們分別根據旅遊、茶文化各自的特點做出了闡述。王京傳認為:茶文化旅遊是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利用茶葉的美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保健實用價值吸引旅遊者,以休閒和娛樂、獲取知識和體驗人生價值為目的而開展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旅遊活動[1]。孫豔紅認為:茶文化旅遊是以體察瞭解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藝術為吸引物,以增長知識、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茗觀景為目地,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購物於一體的一種文化旅遊[2]。姚國坤、高旭暉對茶文化旅遊也有不同的認識:將茶文化相關資源和旅遊資源結合,對其綜合開發和全面開發形成新的旅遊方式,通過觀光、參與體驗等遊覽方式,使遊客獲得知識的薰陶和內心的愉悅。

  2 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資源評價

  2.1 歷史價值

  祥源祁門紅茶,簡稱祁紅,中國歷史名茶,與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烏伐並稱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著名紅茶精品;祁門紅茶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一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豔”四絕馳名於世。《祁紅復興計劃》稱:“吾國出口紅茶聲譽最大,價格獨高除印度大吉嶺所產,無與相頡頏者,舉世紅茶,唯此兩種”。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祁門紅茶獲得一等金質獎章。這一系列關於祁紅榮譽和史料記載使祥源祁門紅茶文化影響甚廣,同時也為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的有機結合奠定了基礎。

  2.2 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資源現狀

  近年來,祥源祁門紅茶產業迅速發展。至2014年,茶園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分為歷口茶園、金山茶園為主***圖 1***;年產幹毛茶達6000多t,綜合產值突破20億元;茶園面積快速擴張的同時,茶葉產量、產值同步增長。自2005年以來舉辦了多屆國際祁門紅茶節,舉行了大型文藝的演出,全方位展示了紅茶文化的深厚底蘊,並以茶為媒、以茶會友,弘揚祁紅文化,提升祁紅品牌,促進祁門與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3 發展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的意義

  3.1 推動祁門旅遊發展,提升祁門知名度

  傳統的“走馬觀花”式觀光旅遊已經難以滿足遊客的需求,祁門要發展旅遊,應該轉變旅遊業發展模式。茶文化旅遊集觀光、娛樂、休閒、體驗為一體,與當代旅遊者追捧的旅遊方式十分契合。同時開展祥源祁紅茶旅遊能夠調整祁門旅遊發展結構以及帶動祁門縣內其他景區的發展,進而推動祁門旅遊發展。茶文化旅遊的發展,能使越來越多的旅遊者瞭解祁門,從而提升了祁門的知名度。

  3.2 增加茶葉銷售,促進茶產業發展

  茶文化旅遊是將茶文化與旅遊資源緊密結合的旅遊方式。它將茶葉的採摘、製作、飲用、銷售等環節與旅遊者的內在需求有機地聯絡在一起。茶文化旅遊的開展使遊客更直觀地瞭解茶葉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而使遊客對該品種茶葉的認識進一步加深。[3]通過發展茶文化旅遊能夠使茶葉銷售量增加,進而提高茶產業的收入,又能進一步促進整個茶產業的發展。

  3.3 帶動祁門經濟發展,提高居民收入

  隨祥源祁門紅茶產業園開園,中國祁紅博物館開館迎客,給當地茶農和連鎖景點帶來經濟收益逐年增加,通過祥源祁紅茶旅遊的發展拉動祁門縣交通、住宿、餐飲,商業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由政府搭建平臺,給企業和農民機遇,自發地投資建房,開辦農家樂,推動一產變三產,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的極大提升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資源的優勢分析

  4.1 區位優勢

  祥源茶祁門產業園位於皖浙贛三省交匯處的祁門縣境內,距杭州、合肥、南京、南昌車程均在4 h左右,特別是高鐵開通後,黃山至合肥1.5 h、至南昌2.5 h,至杭州3.5 h,交通便捷,除南昌、合肥外均為經濟發達區域,擁擠的城市和膨脹的人口為外出旅遊提供客源保障,為茶文化旅遊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4.2 資源特色優勢

  祥源祁門紅茶,祥源祁門紅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地位、工藝等在國內眾多的茶文化品牌中一枝獨秀,並在巴拿馬世博會獲得金獎榮譽,祥源祁門紅茶擁有1萬畝的茶園基地,傳統的手工製茶技藝,第一座以茶文化為主題的中國祁紅博物館,目前亞洲最先進的現代化製茶工廠,都彰顯祥源祁門紅茶獨特的文化元素。

  4.3 產業價值鏈優勢

  近年來,隨著紅茶文化的2次發掘與傳播,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以觀光體驗、休閒度假、養生健體的特色旅遊模式深受遊客的青睞,並且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在皖南區域內有自己的其它文化類景區、酒店、營地、旅行社、商業等資源,可以形成互補和引流,易形成價值鏈和叢集效益。

  4.4 政策優勢

  為了促進祥源祁紅茶旅的發展,祁門縣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並且採取了許多措施。包括制訂完善區內茶文化旅遊規劃,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國際祁紅節,更是得到祁門縣政府的重視,不僅邀請茶企業參加展銷,而且還組織到祁門茶廠、茶園的旅遊大巴,這些措施都對祥源祁紅茶旅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5 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發展問題分析

  5.1 區域旅遊品牌競爭壓力大   在整個皖南地區,旅遊產品基本以黃山、西遞、巨集村為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為主,只有在春季採茶時節,旅行社才會以此作為旅遊產品投放市場,由於觀光旅遊為主,遊覽時間短,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另外,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區的旅遊發展剛剛起步,外界的知名度小,旅遊市場尚未開拓,與之相對應的周邊景區,知名度高,發展成熟,基礎配套設施完善,所以競爭異常激烈,給景區的發展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5.2 旅遊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交通對旅遊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可進入性差是困擾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應高度重視區內、區外交通網路的建設;祥源祁門紅茶文化產業園目前標識系統不完善,旅遊人才奇缺,導遊人員講解不規範,廁所等基礎設施有待提升;住宿設施資源目前主要以祥源祁門紅茶周邊賓館和農家樂以及所在地祁門縣城酒店為主,接待能力不足,缺乏服務意識,急需提檔升級。

  5.3 旅遊產品開發相對薄弱

  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資源獨特,具有開發多元旅遊產品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目前開發利用的水平低,產品處於最低的觀光層面,體驗不足,附加產品開發不足,沒有形成2次消費,難以發揮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旅遊產業鏈有待完善,由於景區剛剛起步,沒有門票收入,線上旅遊網際網路平臺和線下旅行社推廣的積極性不高。

  6 祥源祁門紅茶文化旅遊發展策略

  6.1 突出“茶”旅特色,整合區內旅遊資源

  祁門旅遊資源豐富獨特,發展旅遊應突出“茶”為特色的旅遊地形象,以“一圈兩翼”***一圈:祥源祁門茶園以及祁紅產業園;兩翼:牯牛降國家4A級自然保護區,倒湖十八灣精品旅遊區***為總體開發佈局,以祥源茶園生態旅遊區***金山茶園、瀝口茶園***為主要依託開發,輔助開發牯牛降生態旅遊區、大洪古道歷史文化區,打造生態旅遊、文化旅遊、民俗旅遊為主線的旅遊產品;形成以茶文化旅遊為主體,生態旅遊為支撐,歷史文化為底蘊、休閒農業、工業遺產旅遊為補充的旅遊產品結構體系[4]。

  6.2 開發“茶”旅產品,提高參與、體驗性

  開展茶文化旅遊要以資源為依託,市場為導向,根據遊客需求設專項的旅遊產品,如茶園生態觀光遊、製茶車間遊、茶文化親子體驗遊等。可針對小朋友推出以親子游為主題的茶鄉夏令營活動,遊覽茶園,學習茶文化知識、茶藝、茶禮,向父母敬茶,並讓小朋友到茶場親身體驗一片樹葉變成茶湯的過程;對中老年遊客,則應以養生度假為主,在休閒、放鬆的旅遊過程中,品味茶文化、內涵,體味茶風俗、禮儀,並可讓他們品嚐名茶和學習製作調製茶飲品。

  6.3 豐富“茶”旅線路,感受徽派文化

  開展茶旅專題線路遊、生態文化線路遊、徽文化線路遊,傳播祁紅文化和徽文化,對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茶旅專題遊以茶園觀光―製茶車間―祁紅博物館―非遺展示為代表,生態文化遊以區內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大洪古道遺址、古戲臺為主線的2日遊,同時與周邊景區聯動,開展跨區際旅遊線路,包括黃山―西遞巨集村―祁紅產業園為代表的特色旅遊線路。

  *** 多渠道營銷,提升“茶”知名度

  在市場營銷宣傳上,通過集團旗下的地產、景區、酒店、茶葉、交建、旅行社等各種體系,深度挖掘優勢資源進行全面整合,為祥源祁門紅茶旅直接引流,引導整個旅遊消費市場。同時,開展網際網路線上旅遊平臺以及旅行社線下平臺等多平臺、全渠道進行市場宣傳和門票銷售,以門票為突破口,結合機票、酒店、租車、攻略等產品,主要為遊客提供自駕、自助遊服務。

  參考文獻:

  [1]王京傳,趙修華.我國茶文化旅遊的發展[J].中國茶葉,2005***6***:22~23.

  [2]孫豔紅.茶文化旅遊資源的主體層次分析及開發構想[J].商場現代化,2005***3***:63~64.

  [3]沈 克.茶文化旅遊開發初探:以信陽市茶文化旅遊開發為例[J].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9***1***:125~126,130.

  [4]唐為亮. 祁門:發展紅茶之旅 任重道遠[J].鳳凰安徽,2015,11.

 

茶文化相關論文範文
北京婚禮禮儀
相關知識
茶文化免費論文
企業文化研究免費論文
企業文化研究論文免費
企業文化類的論文免費
企業文化類的論文免費
企業文化建設論文免費參考
企業文化建設論文免費參考
中國茶文化探究論文
中國茶文化歷史論文
高中英語閱讀類的免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