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觀摩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在我國,教學觀摩活動作為教師之間加強交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而備受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非常高興能夠跟羅XX老師們一行去XX參加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此次外出學習,收貨頗多。

  一、 開拓了思維,教無定法。

  在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中,語文教學內容豐富異彩紛呈,有朗讀教學課、有作文指導課、有口語交際課等。就拿作文指導課來說,有人物肖像描寫、有幻象作文指導、有現場作文指導。這些課中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評價、修改、頓悟,訓練面廣,重點突出可謂是點面結合,訓練強度適中、學習密度合理、片段練習有效、評價修改及時確實能把作文教學落到實處。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使用讓枯燥的作文練習變得有滋有味,新的突破點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給我們聽課的老師眼前一亮,既開拓了教學思路又為自身的教學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二、 語用的訓練,夯實語文教學的基礎。

  羅蓉老師經常給我們講: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在此次大賽中語文老師注重語用的訓練,引導孩子積累詞語,為學習語文打下夯實的基礎。其中《畫家和牧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老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設計思路、自然銜接的情景創設、隨文識字的創新點樸實而有趣,知識的落實水到渠成。其中的語用的訓練,如:運用文中的句子仿寫句子。詞語的積累如:濃墨重彩、輕描淡寫沒有講很多,只要小小的一個視訊學生就如身臨其境,很容易就理解詞語的意思。加之把這兩個詞放到句子當中朗讀,感情色彩躍於紙上了。

  三、教師基本功非常紮實,語言文字引領學生。

  本次大賽上教師的語言從容不迫,語速緩和有味,交代問題清楚易懂和學生交流親切和藹,正是這種師生對話為教學動態生成提供了有益的平臺。教師的書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示範的指導,平時在課堂當中穿插總比臨時強調來的好“潤物無聲”就是這個道理。

  學習就是把別人好的東西拿來用,比起讀理論書籍強得多,所以此次學習多多,收穫滿滿。同時為今後的教育教學之路指明方向,努力前行。

  篇2

  近段時間,在網上觀摩了一組課堂教學視訊,感覺執教老師嚴格把握學段特點,科學遵循文字樣式、充分呈現學習過程,細化、強化學生語言文字學習、運用的過程,努力嘗試凸顯了閱讀教學中“語用”這一核心理念。從課堂教學中折射出來的是,教師正從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做著由肌及裡地改進,可以透析的是,從備課和教學組織形式方面來支撐落實“凸顯語用”。

  轉變備課理念,遵循文字樣式

  文體是一種鮮活的、不容忽視的存在。文體本身就是言語的意圖和內容的一種交融呈現方式。這些課中所反饋出來的資訊就是,上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關注了文字的特點,教學時抓住核心的語文內容開展讀寫活動。

  童話體 教師讓學生髮揮想象親歷文字感受語言的詩意和美好。《楓樹上的童話》這一課中,教師集中抓住描寫母鳥與小鳥呼應叫喚的兩個虛擬情景的句段學拼音、看太陽,引導想象猜想鳥語、情趣朗讀演繹母子對話的意境,創設情境模仿創編太陽下山了,月亮升上來了,喜鵲阿姨在問……我懂得了……喜鵲弟弟們一齊快樂地答道……我懂得了……從讀到想象到說,這樣讀、思、積累、表達的語用活動自始至終沉浸在情趣盎然的童話意趣中。

  小說體 教師應帶領學生從簡單表層的理解走向立體豐富的感受,並把握其矛盾衝突。《蘇七塊》這一課中教學就是著眼全文,讓學生在反覆探究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感受語言風格、積累語言,習得閱讀方法。以把握人物形象這一內容理解為主線,衍伸聽說讀寫說的能力訓練及閱讀方法的習得運用,呈現出清晰的三大教學板塊:1.關注外貌的文字,朗讀玩味方言,走近蘇七塊。2.關注描寫的文字,感受語言特色,概覽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立足文字,重點以“奇”字為核心呈點狀發射,全面概覽蘇七塊的為人處事風格相貌奇、藝術奇、規矩奇,並圈詞劃句,支撐自己的觀點,同時感受以四字詞語為主打、節奏明快的天津快板式的文字語言風格。3.關注小說情節人物表現,豐滿人物形象。教師抓住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爭議性,順學而導,利用學生初讀時出的一字評價奇、善、貪、壞、冷、嚴,引導學生依託文字語言展開觀點陳述、爭辯,貫徹了閱讀方法、發展了學生語言。

  說明性文體 教師可帶領學生洞見文章內部條理的井然有序、結構的清晰縝密和語言的準確簡練。如二上年級《活化石》一課中,老師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句子,感受活化石的古老和珍貴,在這種學法的引導下,一些帶著文體特徵的詞語句子都一一納入學生的閱讀視野——“幾億年前”“一億多年”這樣鮮明的數字被學生找到了;“和它在同一期生活過的動物,許多早就滅絕了……”這樣鮮明的比較的句子被學生髮現了;“銀杏樹長得極慢,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這樣形象的舉例,也被學生所關注。教師再次還隨機安排了兩處語言運用的訓練:其一,讓學生以“我是一棵銀杏樹……”進行自我介紹,在理解內化文字語言的基礎上活用文字語言。其二,文中關於銀杏樹葉外形描述的一個比喻,也被教師拿來用作訓練學生語言運用的好教材,欣賞銀杏樹四季圖,進行數量詞以及打比喻的句式運用。這樣使得學生讀、悟、說的能力訓練、方法實踐都聚焦在了同一點——說明性文字嚴謹的內在條理、生動具體的說明方法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對第3段進行了研讀,落實讀寫聯動,遷移寫法。1、初讀,感受描寫園中建築景觀時選材的匠心獨具,引說:有氣派豪華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熱鬧的街市,有僻靜的山鄉村野;有現實的景觀,也有夢幻的景緻;有民族的,也有西洋的。2、引導發現其間獨特的寫法——對舉。3、出示風格對比迥異的這四組文物圖,讓學生模仿寫話:圓明園中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有……也有……;有……也有……,從課堂上呈現出來的是,教師精細的備課思路,對於文字的鑽研,可謂獨到。正是因為做足了備課的功夫,教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教學的準星才不會走偏,讀寫的功夫才會下到點子上。

  轉變學習方式,開展語言實踐

  此次教學展示,課堂上擺放的是六邊形的課桌、兩塊黑板,這就從硬體上就迫使教師轉變學習方式,落實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體現學習的合作性和活動性,並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成果。讓我們看看,許多課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確實也下了不少功夫。

  小組合作學習明顯地呈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也許,下列課例中呈現的幾種小組合作學習不一定十分有效,試做探討。

  合作品讀,補充認識:在品讀環節,先安排學生個體自讀,然後將學習所得在小組交流,在對各自的答案進行梳理統整。如《科里亞的木匣》中,讀1——2段,找出科里亞埋木匣的句子,想想: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科里亞?把批註寫在便利貼上。個體讀完後將便利貼彙總張貼在一張學習單上,並派代表進行交流。

  又如《蘇七塊》中小組討論各組員對蘇七塊這個人物的一字評價,並彙總在一張白板紙上,並張貼在黑板上呈現,便於老師帶著各組進行集體梳理。

  合作演繹,增添情趣:《楓樹上的童話》中,“看太陽場景”的品讀中,四人小組扮演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們,給他們配上合適的對話。先在小組中分配好角色、小組準備、集體展示。

  合作交流,深化理解:《金色的腳印》一文中,教師也挑起了學生關於“正太郎該不該幫助老狐狸解開鐵鏈”的辯駁,首先就“解”與“不解”兩種觀點進行同質分組——小組交流完善觀點,補充豐富聯絡單中的理由——不同觀點的小組間展開辯論。無獨有偶,《蘇七塊》中教師也讓學生展開關於主人公“善”與“壞”的激勵辯論,方法過程雷同。

  小組合作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呈現,它是一種輔助形式,幫助師生順利、高效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當然是為凸顯語用、達成語用服務的。個人認為,小組學習要有別於個體學習和同桌學習,小組學習應兼具發揮學習成果的交流、梳理、整合、提煉的多種功能。否則,則是流於形式,最終落入“熱熱鬧鬧一場空”的誤圈。因此,小組合作要慎用,慎用是指要用得精當,合適,並不是避而不用。我們要精心設計小組合作的主任務、主話題,精心設計合作的流程,明確組員的任務,必要時配以恰當的任務單等,使學生間的學習交流有目的、觀點碰撞更加頻繁、學習機會更加廣佈,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當然,此次課堂展示中學習方式的轉變除小組合作普遍展現外,教師還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做得更加精細,落實更加到位,這一點從指導學生圈畫詞句、做批註這一點可見一斑,不再詳敘。

  這些精彩的好課和專家們中肯的評價,讓我們再次如醍醐灌頂:閱讀課的立足點是凸顯語用,而要凸顯語用,則要孜孜研讀教材、細細發掘語言、緊緊扣住學情、實實在在落實語用學習活動。反觀我們目前的閱讀教學,我們也認識到,雖然我們的理念也在同步上升,但在組織開展學習活動時,我們還應該大膽、更開放,更精細,並在教師導學這一方面練好硬功,相信,我們的閱讀教學將走出瓶頸、迎來一片坦途。

教學觀摩課心得感想
教學理論學習心得感想
相關知識
關於教師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範文
教學觀摩心得體會
優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心得體會
幼兒教師外出觀摩心得體會
幼兒教師外出觀摩心得體會
小學常見應用題教學聽課心得體會3篇
教學反思心得體會範文精選
關於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關於教師教學觀摩心得總結
教學觀摩心得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