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心理軌跡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人在任何活動中都有心理現象。在中國武術運動中亦然。其中,對“主身心合修”徐致一《太極拳淺說》,即特別講神求意的太極拳而言,其心理現象就更為顯著,深刻和豐富了。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試從心理學角度,概略地探覓太極拳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的產生與發展的軌跡。也許,對進一步加深與開拓對於太極拳整個屬性本質的認知,對進一步控制與改善太極拳心理活動。強調與突出太極拳個性心理特徵,以更有效地提高太極拳運動水平,閘揚其科學價值,似乎是不無一點益處的。

  一、太極拳運動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眾所周知,太極拳是一門個性相當強烈的拳種。其個性,不但表現於以式式連貫、處處圓活為標誌的拳架之中,而且,也體現在神無上下南北之感的“無極”心理狀態之中。太極拳外形動作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現象的特色,是其它任何一門外國的或中國的形體運動體操、舞蹈、其它拳術等等都不具備的。

  那麼,獨特的太極拳及其心理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

  1.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動作反映。其心理現象的產生是太極拳家對外界事物感知之後,由客觀生活與人相互作用的結果。

  沒有波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太極拳心理現象的存在,首先在於太極拳運動的存在,這是由它對太極拳客觀條件的依存性所決定的。據諸多名家考據。太極拳源於明末清初,若此論不誤,則我們要問,為什麼太極拳獨獨產生於中國,又獨獨產生於那個歷史年代?這不能不說。我國明末清初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客觀影響限本性地決定了太極拳創始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當他們以自創的太極拳運動去反映客觀世界並積極作用於周圍生活時,其心理活動及其個性心理特徵不能不受到客觀世界的影響,決定乃至制約。

  明清之際,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面臨嚴重危機的天崩地解的大動盪年代。在李自成、張獻忠農民戰爭的推動下,在清王朝統冶下日益尖銳的矛盾中,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開

  始孕育及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批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有了極大發展,不能不對古代人民中的習武者及太極拳創始人的世界觀產生程度不等的影響。應當看到,他們由此所產生的心理、意識、主觀世界不過“是在人類頭腦中變位了的變形了的物質”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7頁。不過是物質世界的映象。為此,當他們去表達對那個世界的認識和解釋時,必然帶有武術特點,必然不是通過一般手段和語言,而是運用了武術家所獨有的手段,所獨有的語言——以靜、柔、勻、沉、穩、變為特色的運動體型作為物質外殼,以一定要求的手、眼、身、步、勁作為建築材料,以攻防目的作為結構規律而構成的運動系統語彙。而且,這一運動系統語彙所表達的,不是古代武術家對生活中枝末微節的理解,恰恰表達的是對整個大千世界的態度。對派生萬物本原的探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繫辭上》,“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朱子語類》卷九四。

  也許正是從這個角度講,古代武術家才將這一表達自己心理意識的拳術, 稱為“太極”。進一步說,倘將明清之際的社會狀況及思想潮流與太極拳的哲學因素稍作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太極拳及其心理現象的產生,曾經多麼強烈地受到當時客觀世界的影響。 比如:在黃宗羲“理在氣中”、“道寓於器”、 “無氣則無理”的唯物論命題的影響下,太極拳講究“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內外相合,精神寓於動作之中;在王夫之《周易外傳》“日新變化”的發展觀和 “方動即靜,方靜即動”《思問錄》外篇的物質運動絕對觀的影響下,太極拳形成了“一動無有不動”、 “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的特色;在王夫子“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覺乃發”《太和篇》注的強調思維觀的影響下。太極拳尤重“用意不用力”、 “意動身隨”;在戴震的“大圓氣固而內行”。《續天文略》的宇宙“氣化流行”觀的影響下,太極拳“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動作多呈圓形、弧形或螺旋形。當然,太極拳創始人也不可能不受到程、朱理學的干擾,如“主靜”說就在太極拳家心理上留下深痕, 自然,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前進的太極拳,終於反其“靜”意,而創立了自己的“動中求靜”的新的心靜說。

  總之,太極拳及其心理現象,是十六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客觀事物的作用所決定的,是明清之際哲學觀的活的具象化與凝固體,同時,也是古代武術家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思索與處理事物時,不斷擴充套件、精確、豐富自己認識的可能性而產生的。看到太極拳及其心理現象具有高階物質形態的屬性,是中國人民特殊身體活動的表現,乃是我們應具的唯物主義觀。四百多年來,在太極拳普及活動中、似乎中,老年人比年青人更感興趣於此道,諸多原因之外,是不是還與太極拳更接近於他們對世界有一定深度的認識有關?

  2.太極拳心理現象,是在太極拳運動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

  太極拳心理現象是有意識的反映,是自覺的反映,它產生於武術家對自然與對自己的運動改造——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實際生活,即太極拳實踐活動。離開了這一實踐,太極拳家就不可能獲得對這一拳種的直接印象,也不可能進而掌握有關太極拳的知識、情緒、意志、能力與性格。更談不上將二者聯絡起來,產生太極拳心理現象了。四個多世紀以來,太極拳走過漫長的歷程,其間,無論多麼艱難,它始終不曾有一天停止過運動,停止過腳步。迄今,在其實體己經蔚然形成擁有楊、陳、吳、武、孫等多種流派的洋洋大觀的同時,其心理現象也日益富瞻、深沉與高雅。達到了“神為主帥”的境界,更加佐證了太極拳心理現象對於太極拳存在和實踐的依存性。自然,另一面,鑑於太極拳運動的目的方向性,太極拳心理對太極拳運動的調節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3.太極拳心理現象是武術家們神經組織活動所產生的,是他們大腦的功能。

  有位老拳師談練拳經驗時說: “外部情況一經觸動,內部行動和外部動作便自然合格而起”,這裡內外“自然”相合的紐帶或環扣是什麼呢?我以為正是他練拳時所產生的心理現象。列寧說: “心理的東西意識等等是物質即物理的東西的最高產物。是叫作人腦的這樣一塊特別複雜的物質的機能。”《列寧全集》第14卷第238頁太極拳心理現象也不例外,歸根結底,其基本原則也是反射,是由神經興奮過程——心理活動——效應器官的活動——“反饋”四個環節組成,心理現象是這互相聯絡、制約的四環中的一環。例如,練拳者以周身協調、虛實分清、輕靈柔和、呼吸自然的動作作為開始環節,促使人的大腦活動;而大腦活動的心理過程作為意識的物質基礎,使腦中樞發生了沉靜集中的心理表現;在這一意識引導下,神經過程由中樞傳至效應器官,意動身隨,以靜御動,使動作始終鬆和,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而動作又終成刺激,引起神經回程傳至中樞, 所以,凡有造詣者練至酣處。總感到飄飄似在太空,忘己身之所在,此乃太極拳運動“反饋”的一個妙處。

 

  二、太極拳運動中的心理過程

  太極拳運動中的心理過程發生於太極拳運動的每個方面及貫串於全流程的自始至終。它的存在,不是一個階段,而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體。在太極拳運動中,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有太極拳運動,便有與之相適應的心理過程。

  1.太極拳運動中的“記憶”。

  凡練太極拳者,沒有不從學拳開始的。為什麼許多名家對於他童年所學的啟蒙拳術,即使荒廢多年,亦能起式便練。這便是“運動記憶”在“顯靈”。太極拳運動記憶是人腦對過去所學所練拳理拳式的反映,即使是拳理拳式在相當時間內不再作用於練拳者的感官,但拳並未罷之即忘,而是在一個相當時間內和一定條件下,能以再現和認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首先歸功於學拳伊始的心理活動——有意識記。

  何謂太極拳有意識記?學習的過程,或拜師學藝,或自臨拳譜,第一步不外模仿。進而將拳式套路式式相連地練下去,俗稱“盤架子”或“練架子”。這裡的教學方法無論是什麼,或單式分解練習法,或套路完整練習法,或單式套路結合法,或“先方後元,方元結合”,抑或“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等等,然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學拳者的心理活動是一致的。他對太極拳的手、肩、肘、腕、頸、胸、背、腹、腰、臀、襠、腿、步、眼……的形狀和運動方法,對動作之先後,幅度之大小,旋轉之角度,行拳之路線等。總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不管這種措施與方法正確與否去作意圖明確的記憶,這便是有意識記。

  學拳的有意識記,是一個反覆的感知過程,藉以形成和保留對拳式拳理比較鞏固的聯絡。如古代拳師在描述拳式拳理時,往往抓其本質或特徵,創造了既生動形象又淺顯常見的喻詞或事物來描繪、渲染、說明,象常見的拳訣手揮琵琶、白鶴亮翅及拳喻行雲流水,運勁如抽絲之類。這種教學法能給學員帶來印象深刻鮮明,便於理解的俾益,比較容易清晰地被感知,可看作古代拳師傳授法的一大貢獻。這一貢獻的心理學意義在於他們,巧妙地運用了喻訣和拳體之間在某一方面的相似點。利用了學員以往的活動積累與其它許多經驗的聯絡,因而促進了識記。這實際是一個建立聯絡和鞏固聯絡的過程。

  學拳還有這樣一個現象:三千後學、七十二弟子師承一門,卻領會速度有先有後,記憶程度有深有淺,何以致此?這是各人學拳時的反應能力不同,記憶的效果不同,也就是說運動表象的鮮明程度不同而已。表象的鮮明性,因人而異。我們要充分看到太極拳運動表象在運動記憶中非同小可的地位。有了表象,才有記憶;而有了記憶,練武經驗才能相聯,心理活動才能形成完整無缺的向前發展的過程。而學拳者在完成對拳式外部感知之後,也只有藉助運動表象作為過渡橋樑,才能進入對太極拳拳理的思維階段。

  2.太極拳運動中的“思維”。

  有位太極拳家回憶學拳初期曾走過一段彎路時說,當他不費思索地盤完拳架後,便滿足於現狀,對於太極拳本質的東西則往往忽略,仍長期停留在一般運動的水平上。內功拳其形、外功拳其實;最後甚至連外表拳式姿勢都覺得彆彆扭扭的。原因何在?很明顯:缺少運動思惟。以後,他“對於前輩著作每常用心思索,一有心得即付諸實施,得俾益”,終成方家。所謂“用心思索”,即運動思惟。確實,太極拳精髓全在內理,而外式只是手段,不但能“形如搏兔之鵠”還能“神如捕鼠之貓”,就得啟動運動思維,這實在是一條頗具價值的經驗教訓。

  太極拳運動思維產生並發展於運動實踐。太極拳名稱雖玄乎而內容卻是樸實的。它的每一條行拳原理,每一個動作規範,都以人的自然安適的姿勢,以成功的經過檢驗的技擊,以美的形態作為土壤,作為感性材料,都植根於人們的實際生活之中。太極拳師只有去從事這個拳種的鍛鍊並受其影響時,才能把思惟這一特殊的獨立的智力活動溶入運動實踐,反過來,通過思惟概括出來的對太極拳的認識結果,還要應用到鍛鍊實踐中去,以進一步發展思惟。象上文提及老拳師的“一有心得即付諸實施”,正是對實踐——思維——實踐……這一心理活動鏈條式結構的極好註腳。

  太極拳運動思維是一個高階而複雜的心理過程,它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概念、判斷、推理、想象等等。比如,太極拳之所以形成各具特點和風格的流派。或舒展、或緊湊、或剛柔並濟、或靈活輕捷。原因之一,便是太極拳家們在思想上把太極拳整體的個別特性、個別方面區分出來分折,再加以結合、強化、系統化處理綜合,這樣便有可能確定它們之間的同異,從而分出楊、陳、吳、武、孫等各系各類拳派比較等等。再如,太極拳中不少以動物技能和人與動物關係為基礎的象形動作的創造。如金雞獨立、白蛇吐信、野馬分鬃、彎弓射虎、攬雀尾之類,便是創造思惟的結果。它是在發現人及動物運動的事實與規律之後,通過聯絡想象和構思,利用人的自身形體動作來表現的。

  太極拳運動思惟所解決的:一是對太極拳共同的本質特徵的概括反映,如太極拳發勁原則是將全身運動之力集於一點瞬間爆發,太極拳家經多次直接感性實踐之後,經過思惟總結出“力發於跟,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等發勁原理。其它,諸如對氣、意、身、心、勁、神等根本要領的本質系統理解, 也都離不開運動思惟。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等典籍,就是前輩武術大師集若干代、若干人的運動思惟之大成,用以解釋太極拳本質的書面結晶。二是解決了對太極拳各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絡的認識。如為了達到練拳強身健體的生理目的,在形上總結出中正安舒、虛實轉轉等動作規律,以期身軀自然,勞逸交替;而在神上則總結出意氣合一。精神內斂等神經活動規律,使人始終保持鎮定的生理狀態。而只有形與神、上與下、內與外及各部位獨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進而相互呼應,默契配合,全面作用之後,太極拳的整體功能才能體現出來。

  3.太極拳運動中的“感覺”和“知覺”。

  太極拳心理現象不但活躍於單練之中,更馳聘於對練之中,某種程度上,更為積極豐富,更有光彩。因為,對練不是一方面,而是雙方面,不僅有本體,還有客體。它把心理活動“逼”上了相互激烈較量的電閃雷鳴的閃爆點。在太極拳對練或對壘推手、散手、發放手等中,雙方進攻問勁和防守答勁時,通過對手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的攻防作用於己方的感覺器官的作用,人腦中就產生了對這些勁力的針對性的反映,便是太極拳的運動感覺。

  這一感覺過程,首先是從人體表面外感受器接受作用於它的攻防力量的方向、大小等即刺激物開始的,這屬於雙方對峙之初的審敵過程,依靠感覺摸底的階段。在這階段中,可依靠視覺瞭解對手神態、體型、實力、攻防路線及出手動向;亦可通過聽覺特別是對手背攻或側攻時,當對手因出擊引起振動所發出的音波,作用於自己的聽分析器,從而掌握進攻力度、力點和方向,而更重要的,可以通過膚覺,尤其是觸覺、壓覺和痛覺,實現“聽勁”,達到知彼。凡高水平的太極拳技擊家都能不以目視、但以體測、以神遇便能將對方攻防真實意圖打探清楚。在觸覺中,作為特殊的感覺器官——人手,由於結合了膚覺和動覺,所以是最敏感最有把握的察敵工具,手的觸控印象往往起到驗證所獲得的視覺、聽覺形象的作用。第二過程是決策階段,來自外周的神經興奮傳入中樞,將對方攻防的虛實強弱種種情況所帶來的神經衝動進行分析、綜合,據此確定應付措施及制勝對手的方法。第三過程是制勝階段,返回資訊,轉入進攻,在曲橫閃戰、引進落空的運動中,能動地引導對方形成被動局勢,從而力從人借,以柔克剛,一舉發出或拿住對手。在決戰決勝階段,為什麼任何一個成功的動作都能上下相隨、全身協調,使身體各部位動員起來為一個目標而整體動作?這裡,恐怕也不能忘記人的身體運動和位置狀態的感覺——動覺和平衡覺——靜覺的功勞。

  自然,太極拳對壘中能夠克敵制勝的心理活動,僅僅具有對對手攻防個別屬性和部分的反映——運動感覺是不夠的,還得具有對對手攻防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 ——運動知覺。由對練或對壘的奧妙無窮、瞬息萬變的雙方複雜態勢所構成的反射活動,只能是技擊知覺。而且,知覺主體狀態越優良,也就是格擊的信心越強,興趣越濃,態度越主動,以往格鬥經驗越豐富,過去的興奮痕跡與現在的興奮聯絡越緊密,也就越能理解對手的攻防實質,從而獲得的運動知覺也就越清晰。

  在太極拳對練或對壘中,一般產生三種知覺。一是空間知覺,即對彼對己攻防諸部位的形狀、方向、定位、距離等特性的知覺。如常說的“眼力先鋒”,手到眼到,便是通過視覺和動覺器官去作以尋找對手為目的的空間定向;而格鬥時“耳聽八方”,實際是聽覺空間定向。二是時間知覺,其核心是對節奏的知覺性。張弛起伏的節奏性活動,不但能最經濟地消耗運動能量,消除疲勞,而且,快慢相間的恰當把握,也是制勝的重要因素性一,所以,時間知覺遲鈍者,說明他在反映對手攻防實質的延續性上碰到障礙,在順序之上奉生紊亂,那是難以臨陣的。三是對對手進退速度、距離及自己相應攻防狀態的知覺,即攻防知覺。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己與彼的運動,總是相對的,倘若對已與彼在空間的位置移動理解不準,便會發生錯覺,那隻能在較量中敗北。

  三、實現太極拳運動價值時的心理活動

  太極拳的性質至少有健身性、技擊性和藝術性。因而評價其運動價值或作用時,恐怕至少也要看到這三方面。那麼,在實現這三方面價值時,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呢?

  1. “注意”是太極拳實現醫療保健價值時的主要心理活動。

  太極拳多方面的健身價值固然是人體上下內外多方面運動所帶來的。但鑑於這種拳的“全身意在精神”《拳經》原則的規定,因而對“意”提出特別高的要求: 聚精會神,專一到運動中去,從而使大腦皮層有關運動的部分趨向有規律的興奮,而使其它與日常工作有關的部分轉入保護性抑制狀態,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所以,調節和訓練腦的功能,應當看成是太極拳的首項任務,因而也是決定健身價值的關鍵。從心理角度看,這一運動產生於精神對“內”的指向和集中,有一定的方向性,自身運動成了注意中心,能夠清晰地認識出來;而其它物件,主觀的一切思慮、客觀的一切干擾成了注意邊緣,漸漸離開練拳者,變得沒有意識或意識模糊了。“勢勢存心揆用意”《十三勢歌》的積極狀態,使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產生優勢興奮中心,並由此產生機體的各種反射活動,因而對預防和治療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及由此引起的其它疾病有功大焉!

  太極拳家從初學入門——千反覆實踐——爐火純青,其心理注意走過的歷程。一般是從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後的注意。初學階段產生注意有時沒有自覺目的。相當成份是出於對太極拳的興趣愛好或某個吸引,其後,隨實踐深入,水平提高,轉化為努力的自覺的有意注意,這是一個相當艱難的反覆過程;最高階段稱 “神明”,當太極拳練到出神入化時,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保持注意了。比如,對“意沉丹田”,初學者從不明白,到有目的地將意識貫於臍下小腹的中心點,最後待功夫老到,一旦入靜,便自然而然地能意守臍下了。

  太極拳醫療保健價值實現的程度如何,與能否產生和完成心理注意過程有極大關係,有四個問題要解決。①太極拳心理注意要“穩定”,要排除其它刺激物,即一切思慮、一切外界的干擾,避免分散,心無二用,神寧志靜,以修養性情,休息肉體。②太極拳心理注意要控制適當的“緊張度”。不必要的緊張固不足取,但有規律的緊張卻是強體固質的進取性方法,以意導體必先振奮精神,關鍵是把握好尺度。③太極拳心理注意要提高“分配”水平,特別是同時進行的兩種以上的活動,如手與腳,肢與體、形與神相隨或相合,向前退後,左顧右盼要面面俱到,就必須在活動之間的聯絡上下功夫。④太極拳注意還要搞好“轉移”,把注意在自身或周圍環境之間能動靈活地轉移,對於“虛實宜分清楚”《拳經》極關至要。比如是左實右虛,還是上虛下實?關鍵看注意垂青於何方,一經轉移,原來的注意物件退居 “虛”位,而受到意識貫注的新物件進入注意中心,感應與機能增強,雄踞“實”位。整個注意範圍便又是一番圖景。一趟太極拳,便是這樣一軸心理現象的萬景圖。

  2. “意志”是太極拳實現技擊格鬥價值時的主要心理活動。

  技擊,是太極拳的靈魂。太極拳技擊是一項要求高度意志力的運動。太極拳對練或對搏者自覺地確定進攻或防守目的,內具攻防意識,外示格擊搏鬥,以最終克敵制勝——這一心理過程,就是太極拳攻防意志。

  太極拳攻防意志,來自於太極拳家對武打強烈而穩定的動機和對拳理拳技的認識。不同性質的動機對攻防意志具有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不同程度的認識也決定了個人武打意志強弱的不同、技能高低的不同。自然,另一面,強烈的攻防意志往往有助於認真動作,壓倒對手並促使太極拳認識活動不斷昇華。俗說的“心中有,手中才有”就是這個道理。

  攻防意志對格擊實踐有個調節過程,其結構包括開始、完成兩個階段:一是攻防意志確定階段,即攻防意識從萌發到充溢,情緒從鬆弛到緊張,身體有關部位的勁力緊急調動起來,朝著意識所向,瞬間即發;二是攻防意志執行階段,力量爆發、矛盾揭開,勝負分定,雌雄見曉,目的成為結果,觀念轉化行動,攻防意志已在刀光劍影、拳來腳往之中成為現實。當然,太極拳意志再強烈也不意味著在格鬥中要咬牙切齒,露形於色,相反,內緊外鬆,從容安詳是太極拳格鬥外形的一個特徵。

  3.“情緒”是太極拳實現藝術享受價值時的主要心理活動。

  練太極拳時,往往還能喚起由輕微興奮、精神煥發所帶來的舒暢、信心, 由心境閒怡、無我無他所帶來的輕鬆、空靈等多種感情,在不知不覺之中去粗糙、掃滯鈍、除暴戾。使人獲得一種美的享受。而且,這種美有別於少林等外功拳,其基本方面更多地展示事物相對的統一、平衡、和諧。是一種淡遠、平和、沉靜、含蘊之美。可以說,演練一趟太極拳、就是建築一座美的宮殿,以其獨特的美的境界而訴諸人的審美意識。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使人領略到的藝術美,是通過帶有某些特殊色彩的體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這便是太極拳運動情緒。這一情緒之所以引起愉悅快樂等肯定性質的體驗,完全在於它是在鍛鍊與武打實踐中,為滿足人們的身心需要而歷史地必然地產生出來,是美的動作性的反映形態,因而,能夠豐富人們的多種審美需要。

  太極拳運動引起美感的情緒的產生,是有物質基礎的,這就是人的活動。太極拳是一門通過人的活動實現的運動術,是一門流動的武技藝術,那連續不斷的動作出現於三度空間和流動不息的時間過程,象行雲,象流水,象綿綿不斷的雕塑,象滔滔不絕的音樂,正是對太極拳審美屬性基本內涵的形象化描摹。

  太極拳運動引起美感的情緒表現形式特徵,還具有兩極性,有振奮與平靜,注意與閒適,緊張與輕鬆,強烈與柔和等等,這主要由太極拳運動自然美的諸因素所導致的。如:勢態的相對統一,任何一招一式皆具同一性,總存在內外、上下、左右、前後、伸縮、收放、舒捲、直彎、虛實、開合、輕沉、進退……雙方均衡,相得益彰,練拳者和欣賞者自然能領略到既有疏散美、又有整飭美的對稱的審美愉悅,此其一。其二,節奏的快慢相間,動靜有致,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雖動猶靜。其三,韻律的剛柔相濟,彈韌兼備。尤其是陳式太極,更使人產生時而鐵馬金戈,時而風光霽月的和諧韻律美。太極拳的美的內涵越豐富,引起美感情緒的兩極性越明顯,整個自我被藝術美情緒薰陶的趨向越擴大。這裡特別要提及的是太極拳區別於外功拳的一個顯著情緒狀態——心境,即使體驗染上獨特的情緒色彩。太極拳家一旦將靈魂、意志、精神融於一拳一腿之中,情動於中而形於本,就能做到拳中有人在。如此刻意求神的結果之一,便創造了藝術意境——這意境是心境的、也是拳境的。

  四、太極拳運動高階人才選拔及培養的心理依據

  選拔及培養太極拳運動專門的高階骨幹人才,已為當前太極拳走向世界所必需。至於選拔標準、培養方向的確定,似乎不能不將心理依據作為因素之一,對人才的技能、能力、素質及性格給予必要的審察。學會,乃至練熟一趟套路並不難,這屬於有目的地、機械地重複既定的動作組合;難的是跳進套路又跳出套路、掌握固定運動程式又擺脫固定運動程式,就是說,具有在對練或對搏中將鞏固的動作“自動化”地敏捷靈活運用的動作系統,這便是太極拳高階人才必備的“技能”。

  一個太極拳家,能否在大腦皮層建立鞏固的太極拳運動的動力定型。是能否具備技能的生理關鍵,而能否具備技能,又是一個人太極拳運動水平高低的分水嶺。技能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大致表現在六方面:①技能決定動作的完整。只有具備技能,才能將身體區域性的孤立動作協調成一個複雜的完整的動作系統。②技能決定動作的輕快。技能一旦形成,意味著動力定型形成,有效動作逐步熟練而強化,無效動作受抑,緊張狀態逐漸消失,使拳勢日益自然而利落。③技能決定動作的準確。技能愈是熟練,肢體的運動方向如攻防部位愈能準確,運動幅度如攻防距離愈能適宜,運動速度愈能恰當,運動力量愈能自空。④技能決定動作的選擇。形成了技能,才能在雙方較量中,針對性地選擇一種指向達到目的的反應,而且,技能越高,抉擇時間越短,形成快打慢。⑤技能決定動作的調控。太極拳運動可以以看作從感知--動作反應--感知--動作反應……相聯的迴圈的鏈索。因而呈綿綿不斷、式式相連,這就需要技能按連鎖反應的方式將複雜連續動作組合、調節、控制起來。其最高境界的標誌是以動覺控制取代視覺控制。⑥技能決定動作的變化。武打技擊是千變萬化的,運動的條件反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技能具備較高的靈活性,才有可能隨技擊勢態的政變,隨條件反射系統的改變,隨機應變,隨緣而動,相應地改變攻防順序,所謂“隨人所動,隨屈就伸”,沾粘連隨。不丟不頂,正是適應多變情境的成功表現。

  當然,我們在選拔培養人才時,單純看到習拳者掌握的技術性運動方式--“技能”還不夠,還要審察“能力”,即習拳者調節與完成這些運動方式的個性心理特徵。往住,習拳者掌握與運用太極拳技能的程度是受其能力所制約的。一個太極拳家應當具備什麼能力呢?恐怕至少得有感應力、模仿力、分析力、綜合力、融匯力、想象力、表現力、協調力、應變力、耐久力、控制力、靈活性、堅韌性、蘊含性、節奏感、敏捷感等等。各種能力在各個個體是有差異的,只有當各種能力比較完善地結合起來。才是一個理想的太極拳人才。

  不可否認,太極拳能力是通過運動實踐來實現的,但是,由於該拳“主柔、勁蘊於內”徐致一《太極拳淺說》的特殊要求,因而,其形成更講究有個自然前提:依賴於人先天具有的神經系統、腦的特性、感官及運動器官等特性所構成的自然基礎,這就是素質。太極拳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嚴格的,所以,選才一定要重素質,就象琢玉必須精選可雕石料一樣。當然,素質優劣也並非能否具備能力的唯一條件。對太極拳運動的動機、態度、興趣、愛好、教育、訓練也還影響著,甚至決定著能力的發展,因而,重視後天實踐也同是重要的。

  順便提及的是,任何一個習拳者在選擇主攻方向的拳術時,有必要將拳的風格與本人個性中鮮明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性格作一番比較,要儘可能地將性格與“拳格”統一調諧起來,這樣似更有利於內外結合、形神一致。

練好太極拳的方法
太極拳的三個層次
相關知識
太極拳的心理軌跡
太極拳對心理的要求
太極拳對心理的要求
論太極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太極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太極拳的哲理
太極拳的明理法門
練太極拳的心靜與拳意
太極拳的生理保健作用及養生功效
太極拳的練理與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