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油畫創作實踐過程中的體驗與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內容摘要:由於不同的理解和創作方式,油畫語言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展現了畫家精神世界不同的維度。為了更深入體察油畫藝術的創作過程,文章從表現物件、本體語言和表現形式三個方面,對油畫創作實踐過程中的體驗與反思進行了闡述,深入探討了體驗的方法和反思的必要性。
  關鍵詞:油畫創作 體驗 反思
  
  油畫,作為架上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極強的包容性,從表現的材料的物理性來看,油畫具有其他畫種無法替代的趣味性,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油畫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不是很長,但它早已成為我國繪畫表現形式中的主力軍。在學習油畫的20餘年裡,筆者作為油畫學習者中的一分子,至今還不能算是入門,自身感覺學習油畫除了需要極高的天分之外,還需要用心、深入地體驗與反思。油畫創作離不開對錶現物件和本體語言的體驗與反思,離不開對錶現形式的探索與反思。
  
  一、對錶現物件的體驗與反思
  表現物件是油畫創作的內容,是創作中無法迴避的研究課題,它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意象的,更可以是抽象的。無論畫作是具象的、意象的還是抽象的,都必須經過畫者頭腦的體驗與反思,才可能形成具有感染力的繪畫作品。首先,畫家要對寫生的物件進行深入地察,從人物的外表(性別、年齡、衣著、色彩、姿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氣質、性格、表情)等。筆者曾經聽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的眼睛要像餓狼一樣敏銳、貪婪,不要放過每一個細節。
  人物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客體,但最熟悉的往往在視覺中成為視而不見的物件,我們的認識往往容易落入概念的窠臼和表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人的存在只要我們感覺得到並使自己有安全感就足夠了,無需觀察他們的形態和特徵。但是,若要把人物搬到畫面上去,不仔細觀察是不能完成的。深入地觀察不但要入木三分地把握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還要注意體會其中的聯絡以及各個部分相互間的影響。
  美國畫家基蒙·尼克萊代斯著名的素描教學法就十分強調視覺與觸覺的結合,他倡導一種素描的寫生方法叫盲畫,就是不看畫紙和畫筆,眼睛緊盯著描繪物件的體型輪廓,目光緩慢地隨著物件的形體輪廓移動,手中的筆也隨著目光的移動而移動,目的是訓練畫者學會用目光去觸控物件。剛開始用這種方法練習時,筆下畫出來的物象一開始是完全走形的,但盲畫出來的線條不像平時畫出來的線條的樣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盲畫的準確性在提高,最重要的是感知逐漸深入了,不再停留在浮躁的階段。一些有成就的畫家在談到體驗表現物件的過程時,總是強調要充分而全面地調動身體的所有感官,同時,把視覺上的深入觀察運用到極致。筆者的老師鍾以勤先生曾告誡我們:觀察物件的時候要學會用目光觸控,用目光體驗物件的質感和細微的起伏、轉折關係,甚至要體會物件的溫度和體內的脈搏,要想象你的筆觸是在物件身體的表面上移動,讓自己身心感受融入到物件中去。
  但是,僅僅是這樣的體驗和感知是不夠的,這不過是對物體知覺的常識性觀察,這樣的觀察使人很容易陷入客觀主義思維的模式,被自然物件牽著鼻子走,成為自然表象的奴隸。觀察要融入到物件中去,反思卻要能跳出物件。畫畫不同於照相,並不是把客觀現實完全照搬到畫布上去,即便是對景寫生,表現的也只是相對正確的關係。因此,這個表現的過程就是一個主觀處理的過程,主觀處理的過程就是反思。觀察不僅要深入揣摩表現物件的本質特徵,同時還要擺脫表現物件客觀實在對藝術表現的束縛,打破普通視知覺的經驗和常規,從對客觀物件的觀察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特視角,避免流俗或雷同。面對不同物件的寫生,體驗會不同,反思也就大相徑庭。對客觀事物體驗的方面不同,個人反思的取向不同,得出的結論即呈現的畫面效果也不同,也就造成了千人千面的風格。
  

論傳統藝術風格在動畫影片中的應用
淺談道家思想對意象雕塑創作的影響
相關知識
論油畫創作實踐過程中的體驗與反思
淺議錢論油畫創作的原動力
企業戰略轉型過程中的失敗與教訓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珠寶設計過程中的分析與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美學觀點在油畫創作中的啟示
美術學的油畫創作圖片
油畫創作中的裝飾性色彩語言研究
油畫創作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油畫創作中觀念與形式的思考
油畫創作中觀念與形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