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飲食習慣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編者按:從前中國的學問,都是教養君子之學,君子就是會自律的人,是自己能管束自己的人。地位越高,受的約束越多,主要是自我約束。那麼下面一起看下。

  《尚食志·糟》一文,曾述宋仁宗皇后向呂夷簡夫人索糟魚一事,宋朝宮廷有制度:不得取食於四方。就是說,京城所在地方產什麼,皇宮裡基本上就吃什麼,不能讓全國各地進宮土儀即地方特產,以免增加百姓負擔。京城絕沒有逢年過節前,突然多了外地的送禮車,將道路堵死的情況!

  豈止如此,宋仁宗有天晚上肚子餓了,特別想吃燒羊肉,但他忍著到了天明。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對伺候他的侍臣說:昨半夜裡,朕突感飢餓,特別想吃燒羊肉。侍臣一驚,趕緊說:那您就應該降旨讓御膳房做呀!宋仁宗擺擺手說:算了!朕聽說宮裡每有任何要求,外面就當成永例、制度,供應不斷。其實,朕當時也想讓御膳房做來著,但恐怕吃這一回,就讓今後每天晚上殺羊成為制度,那就太糟糕了。***“誠恐自此逐夜宰殺,則害物多矣。”***在場的所有人聽了,都高呼萬歲!

  我們在清宮戲裡常見戲中人動不動就端起蓋碗茶抿一口,帝后步履所至,茶湯都是跟隨著的。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內監宮女勤快地給主子遞水,哪怕主子不願意喝,也絕不會怪罪。這點眼力見兒是宮廷內監必須有的。宋朝宮廷似乎就不如清宮那麼方便:一次春日遊園,宋仁宗中途感到口渴了,他沒出聲,往左右看,找水喝,但誰也沒領會他的意思,就沒給他水喝。等回到內宮休息,仁宗急忙對嬪妃說:太渴了,趕緊端熱水來。

  嬪妃一聽,趕緊端水。看著皇帝喝水,嬪妃才說:皇上為何剛才在花園裡不向內監索水?這幫人也太不會伺候人了!宋仁宗說:朕回頭幾次,沒看見隨行的燒水鐐子***類似帶炭爐的熱水瓶***,就沒出聲。朕怕一出聲,就會有人受處罰,所以才“忍渴而歸”。

  宮廷禁止向四方索食,但是,外地特產賣到京城,內務府有時候也從街上採買一些,而不是特供。有一年秋天,內務府買來一些新上市的肥美蛤蜊,宋仁宗在餐桌上見了,問:這東西汴京不產,哪裡來的?內監回奏:海邊來的。仁宗說:要多少錢一枚?內監回:千錢一枚。仁宗:這麼貴?內監:路途遙遠,且海物易餒,不易儲存,自海邊至京城,十不存一二,故頗為昂貴。仁宗說:這一盤二十八枚。朕常叮囑你們不要過於奢侈,今天這一盤就吃掉二十八千錢!朕可下不了筷子。遂罷。

  什麼是尊貴?尊貴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有條件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有條件幹什麼也不幹什麼。尊貴就是自律,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的要求,更是比刑律更高的要求,所謂“行己有恥”“有恥且格”。

  從前中國的學問,都是教養君子之學,君子就是會自律的人,是自己能管束自己的人。地位越高,受的約束越多,主要是自我約束。“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用比刑罰更高的要求約束士大夫,士大夫一旦刑罰加身,那可就丟人丟大了。怎麼後來這句話竟然被領會成了誰的地位越高、級別越高、權力越大受的約束就越小,最高地位的就沒人管了?

  相關人物: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中國宋朝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一年。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來在包公劇中,亦以明君形象樹立。[1]

宋朝皇帝宋英宗趙曙簡介
宋孝宗趙昚為何要北伐
相關知識
宋仁宗的飲食習慣
基諾族的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
宋朝的飲食習慣
現代人健康飲食問題正確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日常傷胃的飲食習慣彙總
足球科學的飲食習慣
怎樣的飲食習慣能長壽
有助老人降血脂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老人膽固醇高的飲食習慣
從小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