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5日

  指南針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那你知道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勞動人民

  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

  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複製模型***。

  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

  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準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臺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採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合子裡,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裡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準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

  拓展:現代指南針

  現代人制作了各種電子指南針,美國的蘋果手機中就有這個軟體,甚至在GPS中也會用到。

  電子指南針將替代舊的針式指南針或羅盤指南針,因為電子指南針全採用固態的元件,還可以簡單地和其他電子系統介面。電子指南針系統中磁場感測器的磁阻***MR***技術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和現在很多電子指南針還在使用的磁通量閘門感測器相比較,MR技術不需要繞線圈而且可以用IC生產過程***IC-like process***生產,是一個更值得使用的解決方案。由於MR有高靈敏度,它甚至比這個應用範圍中的霍爾元件更好。

  指南針與偏磁角

  指南針不僅僅指出南北方向,還指出一條磁子午線,這條磁子午線是隨一年四季變化的。其一,在春分,秋分這天,磁子午線與子午線,以及地球的經線三線重合,指南針直指地球的南北方向極點,誤差只有0.08度地軸偏心率,可以忽略不計。其二,在夏至,冬至這天,磁子午線和子午線是不重合的並且偏磁角最大,最大偏差量為征服23.26度,也就是說在地球南北極附近偏磁點最大,用地球的周長除以365度角在*正負23度,等於偏磁極點對應南北極點的距離***正負弧度公里***。可以講緯度線越高偏磁角越大,相反,緯度越低偏磁角越小,“太陽同步軌道詞條”詳細詮釋了地球和太陽同步軌道是隨一年四季變化的論述,也就是說軌道變化與引力有關係,引力又和地磁場的引力等效,並表示出地球和太陽的取向角度,軌道繞地球產生傾角,假如去處人為設定衛星軌道傾斜度7.8度,那麼,地球明暗部分中間那條線就是磁子午線,而衛星軌道是隨一年四季變化的四幅小圖,為什麼?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而言,都有正反兩方面,即,磁子午線指向不變,而地球的經線軌道在變化。

  當我們走進科技館時,地球儀映入我們眼簾,首先給人第一印象是地軸偏斜了23度半的球體。仔細觀察發現地球的北極點不是球體的最高點,南極點也不是球體的最低點,這是為什麼呢?探究所以,鉤深致遠多年,通過學習現有知識,發現地軸偏斜23.26度,使球體面發生了改變。再看地球儀半圓框架刻度盤在取向上,又發現北極軸在方向偏斜23.26度,的地方是球體表面的最高點,南極軸方向向上偏斜23.26度的地方是球體表面的最低點,我試著在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畫一條軸線,驚奇的發現,這條線的縱線和黃道面水平橫線相交,恰好垂直為90度,猛然開悟,這不是我夢寐以求要找的縱向磁子午線嗎!偏磁極點嗎,磁引力線就是從極點發出的嗎?以及地球和太陽的引力線嗎。即縱線軸心線就是磁子午線,橫向軸心線就是太陽吸引地球的引力線。

白熾燈是誰發明的
眾人愛喝低度酒打一成語
相關知識
北宋的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聽診器是誰發明的
關於抽油煙機是誰發明的
五子棋是誰發明的
無線電是誰發明的無線電的發明歷史
內燃機是誰發明的內燃機的發明歷史
計算器是誰發明的計算器的發明歷史
二進位制是誰發明的二進位制的發明歷史
廣場舞是誰發明的流行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