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曹寅的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編者按:在曹寅、李煦給康熙的密奏中,天氣問題如雨水、冰災,糧食問題如收成、米價,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貪廉,都是康熙所關心的。

  曹雪芹的祖父曾是康熙的密奏使,他的密奏中有區域性的天氣、糧食價格以及盜匪等問題,這種密奏方式也是康熙管理農業國家遼闊疆域的手段之一

  江寧織造曹寅熟練地將一方寫過字的紙折成複雜的六角形,上面的“報告”是除了皇上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許看的。這張紙在康熙的手中開啟後,是一張10釐米寬、20釐米高的密奏。這種紙從江寧到北京,騎馬傳遞大約要20天左右。這項在曹寅和康熙皇帝之間的祕密傳送,一直進行了20年。因此,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史景遷稱曹寅為“康熙的密探”。

  康熙的密探們

  曹寅將他折成六角形的密報,放在一個用封條封好了的小信封裡,封條的上面寫“固”,下面寫“封”,信封上寫著“奏摺”。他又拿出一隻大信封,套住這隻小信封,在外面用一根白紙條扎住,他在紙條下寫上自己的全部銜階和名字,然後小心翼翼地用白紙包好,同樣在白紙的包裝口下方寫上自己的全部銜階和名字,最後用來封箴的幾個字是“臣寅”“叩首謹封”。

  這封信康熙皇帝看完後,也許會加御批,也許只寫三個字“知道了”。但最後都會被一個硃紅的“封”字封過以後,重新傳到曹寅的手中。

  在康熙王朝的晚期,康熙帝非常重視他賦予曹寅及其大舅子蘇州織造李煦、後代曹、曹等人這項特殊的政治任務,允許他們“專折密奏”江南地區的官風民情,並“親手寫奏帖來”,這種千里眼加耳報神的職責的確超出了江寧織造的許可權範圍,對於曹家,可說是一項特殊待遇。

  在曹寅、李煦給康熙的密奏中,天氣問題如雨水、冰災,糧食問題如收成、米價,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貪廉,都是康熙所關心的。在沒有各種地方性媒體的時代,這些祕密渠道傳輸的情報,也算是一種內參了,通過這些內參,康熙皇帝可以對各地實情“明察秋毫”。

  在古代,天氣、天象資訊事關國家前途,所以這些情況被認為不應該由更多的人所掌握。尤其是在自然災害頻度過高的康熙年間,皇帝一定要對各種自然現象瞭然於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國曆代自然災害及其對策研究》課題第一主持人赫治清告訴《新世紀週刊》,康熙年間旱災尤為突出,在歷史的長河中百年不遇的旱情就出現過12次;康熙四年、三十五年的風暴潮災,風助浪勢,衝入沿海一帶就是數百里,這樣巨大的風暴潮不僅淹了江浙沿海地區,把今天的上海和蘇州也淹了。

  赫治清說,在曹寅密報給康熙的奏摺裡,就雨雪分寸的測量、雨水入土幾分、冰雪凝結幾寸都有清楚的記載,這對於位居北國的帝王瞭解長江流域和沿海農耕情況至關重要。

  密報管理的性質問題

  儘管康熙吩咐親信定期或逢到值得注意的事情向他密報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這種密報的性質在他的心裡一直存在著一個職業倫理的困惑。即使是為了天氣農業這樣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問題,康熙自己也走不出心理陰影。

  李煦在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十九日的密件中向康熙如實交待了自己在去年差人送奏摺時,所差之人曾經弄丟了密信的問題,他感到自己實在是罪該萬死並求萬歲懲處自己。康熙得知此情後,說你奏的那些都是密報,這是與地方官不同的地方,將你的家人一併寬免好了,這種事讓外人知道了,也不好聽。

  由此可見,康熙本人也認為自己派了人在各地暗訪密報是與他頭上那塊“正大光明”的匾額不太相符的事,讓別人知道了是不名譽的。正是在這種心態下,所有密件均由他本人閱讀回覆。這種心態與他的兒子雍正公然建立自己的特務組織和強化密摺制度截然相反,也可以看做是政治清明與獨裁的一項分野。

  延伸閱讀:

  曹寅,清文學家,號荔軒,又號楝亭,生於順治十五年***1658***,卒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先世為漢族,原籍奉天遼陽***今遼寧***。自其祖父起為滿洲貴族的包衣***奴僕***,隸屬正白旗,官至通政使、管理江寧織造、巡視兩準鹽漕監察御史。善騎射,能詩及詞曲。曹寅是小說家曹雪芹的祖父。

雍正皇帝十三弟簡介
清朝官服是怎樣的
相關知識
康熙和曹寅的關係
夏侯惇和曹操的關係
武術和養生的關係
為什麼初中生和父母的關係會變得不好
王淵慧和黃磊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趙麗穎和陳曉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關於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從習語中看翻譯和文化的關係以及影響文化的因素
八字命理和五行的關係
命運和麵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