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舊時被尊稱為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豐富,總是想學習更多的知識。據史料推斷,在孔子三十歲之前他曾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拜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子為師學習知識。

  孔子去洛陽的路途很遠,但是孔子不畏困難,日夜兼程。經過幾個月的跋山涉水孔子終於走到了洛陽。在洛陽的城門外,他看見一位頭髮鬍子花白的老人站在城門外。孔子心想:“這就應該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孔子走上前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吧?”老子有些奇怪,自己並不認識眼前的這位年輕人為什麼他會認識自己呢?老子很疑惑。孔子說到:“學生孔丘,是專門想你討教學習的。請您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早就聽說你來這,我便在此等你。學問研究上你與我差不多,為什麼你還要來向我學習呢?”孔子聽了之後說:“謝謝老師在這裡等我,學習是無止境的,你的學識淵博,我如果跟著你學習一定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自己的學問肯定會有所提升。”

  於是,從那天之後孔子總是跟隨著老子,虛心的向老子請教,之後孔子成為了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兩個人,一個以人為中心,一個以道為中心,為我們世人留下了很多知識,兩個人的文化,在世上流傳幾千年至今都不熄不滅。

  孔子和老子的關係

  在歷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氣大於老子,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於老子。然而其實這二人到底是誰要高於誰,誰的思想更為世人所認可,更加的偉大,其實也只是見仁見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優點。

  人們所提出的思想對錯與否一向沒有什麼具體的定義,就猶如語文試卷的作問,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考場上的考生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理解與閱卷老師的喜好罷了。所以,對於老子與孔子到底誰勝誰負倒也不必如此的執著。也只是看人到底是喜歡道家思想多一些還是同意儒家思想多一些。

  況且二人在歷史上的關係也算是亦師亦友,這種事情實在是沒有必要來分出一個勝負之說。

  年少時期的孔子曾多次請教過老子關於“禮”上面的問題,雖然後來二人因為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對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而在一次討論中最終不歡而散。一個以德,一個以仁;一個是道家的創始人,一個是儒家創始人。雖然看起來倒也不至於完全相反可終究是不同的思想。

  不過儘管思想不同,孔子與老子二人所提出的思想仍舊是他們留給我們後人的文化瑰寶,是先賢為我們排疑解難所寫下的聖賢書。

  老子與孔子的仁與德還是為後人解了困惑,懂了為人之道;瞭解了何為自然,知道了禮儀悌孝。

聖人孔子是什麼家的創始人
孟子的故事
相關知識
孔子舊時被尊稱為什麼
孔子被尊稱為什麼_春秋孔子簡介
魯班在歷史上被尊稱為什麼
孔子被後世尊稱為什麼
杜甫被世人尊稱為什麼
孔子被後人稱為什麼?一些你不知道的稱呼
歷史人物孔子被稱為什麼
陳子昂被稱為什麼
吳道子被稱為什麼
孔子和孟子合稱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