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消費的政治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由於消費社會的迅猛發展,消費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僅對生產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而且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表現形式,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消費社會學的主要理論視角

  【作者簡介】夏建中,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北京 100872

  夏建中***1952—***,男,江蘇省鎮江市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歐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學和社群。

  【內容提要】消費社會學研究近年來成為發達國家社會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國內的相關研究則相對薄弱。就消費社會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來看,該分支社會學在研究理論方面的主要視角有瑪麗·道格拉斯的消費的文化意義、鮑德里亞的物品消費的制度與符號、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布丟的區隔與文化資本等。文章認為,現代社會的大眾消費包含的社會意義,即形成“我們”的共同生活方式,從而維持與整合群體特徵和認同感,以及展現某種“標誌”和培養階層歸屬意識的功能,應當成為消費社會學關注的重點。

  【關 鍵 詞】消費/消費文化/消費社會學

  由於消費社會的迅猛發展,消費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僅對生產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而且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表現形式,以致影響或反映出社會分層和社會結構的特點和變化。不少學者認為,自19世紀以來長期統治社會學的諸如強調生產作為社會秩序和社會衝突以及社會意義的那些工業社會的核心問題,在後工業社會和消費社會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問題,至少,與消費有關的休閒、時尚、旅遊、體育以及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所以,自1980年代以來,在發達國家,消費社會學得到了迅速發展。

  ***一***

  雖然消費社會學的研究是近晚發展起來的,但對於消費這種重要的人類活動很早就有人研究。這方面的理論可能最早存在於各種宗教教義和各種文化的早期文字中,世界上所有大的宗教都對諸如貪婪、奢侈、自私、嫉妒和慾望等有基本的道德判斷,民族誌的文字中也充滿了各種力圖教育人們抑制慾望、控制嫉妒的說教。以這些道德遺產為基礎,關於消費的現代學術話語大多有一個基本的潛臺詞,即慾望對於社會是有害的,真正的需要必須與虛假的奢侈區別開,那些不受約束的現代物質主義,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腳的,對社會是有破壞性的。

  關於消費的道德話語是對現代性、技術進步和貨幣經濟進行批判的主要話題之一,如盧梭認為,人類本性基本上沒有什麼需要,並且很容易得到滿足;而現代人內心充滿過多的慾望。新的發明逐漸“失去了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得到快樂,而是慢慢退化為發明本身變成真正的需要,直到對發明的慾望變成為一種乖戾,而不是對發明的佔有成為一種快事。人類對於發明的失去感到痛苦,雖然對發明的佔有並沒有使他們快樂”[1]。

  19世紀的經典社會學家普遍認為消費是理所當然的,但通常也是持抨擊態度的。在最低程度上滿足人們對食物、衣服和居住方面的需要以外,消費的欲求被馬克思看做是資本主義誘惑導致的社會需要,是一種“商品拜物教”。雖然他承認男人和女人都喜歡穿得更漂亮、吃得更好,但是他仍然認為這些行為是“動物的功能”。馬克斯·韋伯認為,消費是工具性的,而不是本身具有意義的社會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將消費看做是無關緊要的東西,在韋伯看來,在任何社會,對於物品消費的佔有和掌控能力都是標誌社會地位的重要手段;在市場社會,具有同樣市場地位的人有著相同的購買商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韋伯的“新教倫理”實用主義地被置於對基督教救世的宗教信仰的境地,成為將消費等同於享樂主義的一個重要術語。齊默曼將空虛的現代生活與傳統的生活進行對比,認為前者“自私自利”,是“一種及時行樂”、“直接的感官體驗”和自私的“享樂性的愉悅”;後者是“使社會穩固、持久地得到滿足,是利他主義的和對社群承擔義務的”。[2] 齊美爾是第一個既討論支援大眾消費的時髦、新異所具有的吸引力和人們沉湎於聲色口腹之樂,又指出消費者明顯的不相干行為如關注時尚和購物,是現代社會特別是城市生活中普遍現象的社會學家。不過,杜爾克姆則進一步發展了對消費的批判,認為,如果現代社會特別是現代經濟放縱消費者無休止的欲求,社會秩序的道德基礎就會被摧毀。

  所有這些經典的社會學家都沒有關於消費思想的經驗研究,他們依賴的是通則化的、人類學的觀察來支援他們的巨集大歷史觀念。相對於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們更不重視消費,生產在他們那個時代更為重要。形成對照的是凡勃倫,他根據在美國的特殊社會實踐,第一個對消費進行了理論方面的研究,不過,他關於“有閒階級”的著作也不是系統的經驗研究。但是,凡勃倫的著作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社會學家較少研究消費的兩個令人關注之點:對於“地位消費”道德方面的反對;女性在消費活動中扮演的卓越角色。由此可見,消費從一開始就被看做是不符合道德標準的和性別化的。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契約經濟和技術進步的支持者們力圖將消費作為對現代性成功的最關鍵的度量指標。如果人們佔有或消費了比他們的渴望更多的東西,那麼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他們比那些生活在貧困和希望之中的人們要幸福。人類能夠被收入的增長、財產的豐富或者其他客觀的生活標準所測度的理論,是可以與道德主義的理論分庭抗禮的,雖然它的假設和結論受到反現代性理論的攻擊。

  篇二

  綠色消費:一種全新的消費理念

  [摘要] 建立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基礎上的傳統消費模式導致人類社會面臨生存和發展危機,綠色消費理念的提出是人們對傳統消費觀的反思,是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願望的體現。但在現實生活中,綠色消費的推廣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其貫徹和實施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 綠色消費困境措施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掀起了一場以“保護環境、崇尚自然”為宗旨的“綠色革命”,引發了人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關注。十多年過去了,綠色消費的理念雖然為人們所接受,但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貫徹落實這一理念卻存在一定的難度。

  一、綠色消費的含義及其倡導的意義

  1.綠色消費的含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越來越強,人類從“為生存而鬥爭”變成“為享受而鬥爭”***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3頁***。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進行全方位、大規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動,把自己的設想強加給大自然,過度消耗自然資源來滿足其無節制的物質消費需要。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質和排放的廢棄物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受範圍,導致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資源枯竭、氣候變異、自然災害等現象接踵而至。嚴重的生態危機使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現有的消費和生產方式,人們終於認識到:人類與大自然密不可分,人類要生存並獲得發展,必須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前提條件。

  綠色消費從小的方面來說是消費者從保護健康和個體利益的角度出發對綠色產品的消費,從大的方面來說是消費者由於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在消費中傾向於消費那些清潔型無公害產品的消費方式。如在消費過程中對綠色蔬菜、綠色食品及其綠色工業品的崇尚、選購、使用。中國消費者協會認為綠色消費可概括出三層含義:一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汙染或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汙染;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2.倡導綠色消費理念的意義。綠色消費就要求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環境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倡導綠色消費的意義在於:

  ***1***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長期以來,人類把自己凌駕於自然之上,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己任,以支配一切、主宰一切為榮耀。但人類是萬物之靈,不是萬物之神,人與自然必須建立平等、和諧的關係。人類只有與自然和平共處才能獲得生存,才能謀求發展。綠色消費理念的建立有助於人們重視環境保護,控制自己的行為,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有利於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過去往往把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經濟增長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導致人類社會的發展成了“有增長無發展”,甚至“惡的增長”。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具有可持續性――即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能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因此,提倡綠色消費,引導綠色產品的生產,可避免那種靠掠奪自然資源而獲得的經濟增長,使人類社會獲得可持續發展。

  ***3***有利於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人們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更能滿足其慾望,但人們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幸福感。這是由於人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汙染環境,在享受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要忍受惡劣的環境,人類行為不是正效應,而是負效應。如工業“三廢”,農業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使我國不少城市和鄉村的空氣、水土以及農產品嚴重汙染。同時,由於環境汙染形成的一系列公害病和癌症、白血病等疑難病症在今天越來越常見,使得人類的生命受到威脅。倡導綠色消費,可以使每個人感知環保與每個人的自身利益密切相關,在生活和生產中會自覺做到對環境的保護。

  ***4***有利於增強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倡導綠色消費,我國工農業部門生產的產品要想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就必須符合綠色環保的時尚要求。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綠色產品行情看好,許多國家不僅把綠色產品視為一種環保新舉措,而且將此作為一種非關稅壁壘,以限制非綠色產品進口,保護本國利益。因此,在我國倡導綠色消費,有利於引導和激勵工農業部門生產綠色產品,增強我國工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綠色消費理念推廣實施中面臨的問題

  雖然綠色消費理念已經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但在現實推廣和實施中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和障礙。

  1.尚未形成全社會的綠色消費理念。在發達國家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時代潮流,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但在我國綠色消費意識還未真正普及。首先,人們消費習慣由來已久,要一下子轉變是不可能的,對綠色消費品的選擇往往有個時間過程。其次,人們的社會意識不強,人們為了換取自身的安全健康一般都樂於接受多支付費用,但若是為了他人、乃至子孫後代的安全健康著想而多花,則未必所有的消費者能做到。最後,由於人們的認識能力有限,對人類行為的後果無法準確預見,對於什麼樣的消費行為才是真正符合綠色消費要求往往難以準確知道。如氟利昂製冷技術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性,被人們認為是合理的消費行為。但隨後的研究發現,由於氟利昂的使用,空氣中的臭氧大大減少,在南極上空形成巨大的臭氧空洞,紫外線從宇宙空間暢通無阻地照到地球表面,直接危及人類的安全。

  2.理念付諸實踐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儘管人們知道綠色消費利己利人,但綠色產品的價格往往比一般商品要高些,考慮到經濟承受能力,有的消費者不得不選擇非綠色產品。由於綠色消費品的技術含量高,生產成本高,綠色產品銷售時沒有價格優勢。在市場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綠色產品的銷售不能完全體現綠色產品的價值,綠色產品生產者的積極性不高。而且,由於環境的外部性特點,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對環境所造成的損害無需企業自己賠償,因其採取措施改善和保護環境而花費的成本也不一定能獲得補償,這就造成了現實生活中“越汙染越發展”的企業發展悖論。由此可見,企業和消費者往往沒有動力生產和消費綠色產品。

  3.環保立法不完善,執法不嚴。環保立法是開展環保工作的有力措施,現在越來越為各國所重視,近年來我國也制定並實施了多部環保法案,如《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但是,我國的環保法案還不健全,在一些領域還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規,並且在法律法規執行過程中還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使我國綠色消費工作的開展十分艱難。

  三、綠色消費理念推廣的措施

  要讓綠色消費由時尚變為每個消費者的自覺行動,成為主要的消費模式,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關鍵的是要動員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參與,真正實現全民綠色消費。

  1.注重教育,積極宣傳。綠色消費推廣的困難主要在於人們對綠色消費的意義還不是很瞭解,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選擇上往往更加註重個人利益的得失,因此需要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宣傳方式,讓人們瞭解綠色消費的實質,即為什麼要提倡綠色消費,如何選擇綠色產品。讓人們意識到綠色消費是消費者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從“不受環境汙染”變為“不要汙染環境”。

  2.進行技術創新,降低綠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環保水平。生產企業要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產品成本,使人們都能消費得起綠色產品。在生產中,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實現無廢少廢清潔生產,儘量減少或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有害物質的排放,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搞好資源的回收工作。

  3.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由於環境保護是全域性性的工作,單靠某個單位某個部門是難以完成的,所以在環保工作的開展中需要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和監督綠色消費。

  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地球,營造一個安全、健康、溫馨的家園,是我們每一個人共有的心願和應盡的義務。面對環境汙染、資源枯絕的狀況,我們再也不能麻木不仁,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消費做起,為保護環境盡一份責任。

  參考文獻:

  [1]王雪飛任文靜:淺談我國現階段綠色消費行為的引導,《江蘇商論》,2005***6***

  [2]樑琦:論綠色消費與觀念更新,《消費經濟》,1995***4***

  [3]李明生:試論綠色消費觀,《經濟學動態》,2000***8***

  [4]王潤如:以全新的理念驅動綠色消費,《消費經濟》2001***5***

  [5]胡學君:綠色消費浪潮與我國的對策,《審計與經濟研究》,2000***5***

  [6]張莉徐元春:綠色消費的模型建立及相關探討,《社會主義研究》,2001***5***

  [7]徐向紅:消費模式的演替與綠色消費,《長春市黨校學報》,200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的人還:

全球十大機場
關於霧霾的政治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消費的政治論文
關於貨幣的政治論文
關於消費的統計論文
關於環保的政治論文範文
關於環保的政治論文
關於和平的政治論文
關於感恩的政治論文
關於法律的政治論文
關於霧霾的政治論文
關於外匯的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