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習俗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關於這一節氣有怎樣的食俗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夏至的食俗

  北京

  “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麵。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麵館人氣很旺。無論麵館的四川涼麵、擔擔麵、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麵等等,各種麵條都很“暢銷”。

  紹興

  舊時,在浙江紹興地區,人們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而紹興地區龍舟競渡因氣候故,明、清以來多不在端午節,而在夏至,此風俗至今尚存。

  無錫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漠河

  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份,由於緯度高,使漠河地區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因此人們稱漠河縣為“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即6月15日—25日,此時漠河多出現晴空天氣,是人們旅遊觀光的最佳季節。因此,自***以來,漠河縣把“夏至”定為旅遊節,一年一次,主要在西林吉鎮及北極村進行。每當夏至到來便有數萬人到北極村歡度夏至節。

  山東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嶺南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嶺南一帶的人以借名想吃的“專利”。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在夏至日殺狗的景緻今天已不復存在。然而,家家戶戶吃狗肉的習慣依然如故。

  夏至的飲食文化

  在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官府也停止辦公事。 江蘇夏令飲食有三鮮:地上三鮮為莧 菜、蠶豆和杏仁,樹上三鮮為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鮮為海絲、鮒魚和鹹鴨蛋。

  浙江杭州喜吃烏飯,據傳說是紀念戰國龐涓。浙江建德民謠說:“立夏日,吃補食。”說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一般都吃紅棗燒雞蛋和黃芪燉雞,以滋補身體,為投入緊張的秋季農業勞動做準備。廣東有喜吃狗肉之習,俗語說:“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夏至殺狗補身,使當天的狗無處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殺,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至餃子,夏至面”。

  防暑主要注重兩個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涼食、瓜果。古代的鬥茶、涼湯都是極好的防暑品。蘇州立夏節喝“七家茶”,小孩要吃“貓狗飯”。同時多飲食涼粉、酸梅湯,服用冰塊。早在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裝置,***近代在曾侯乙墓出土冰鑑,其以冰櫃的形式一直沿用到近代***冬季貯冰,夏季食用。商業繁華的宋代就有人當街列凳售冰飲,明清時有刨冰。清廷在立夏這一天,賞賜文武大臣冰塊。此時又是瓜季,人們坐在瓜棚下乘涼,品賞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熱消暑食品,是夏至季節的重要佳品。

  另外,夏季蚊蟲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飲食中有吃大蔥、大蒜習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大蒜有“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溼,避邪惡,消腫痛,化瘕積肉食”之效。此外,涼亭賞夏也是人們盛夏中進行的一項防暑活動。

為什麼夏至吃狗肉
廣東夏至有哪些習俗
相關知識
夏至習俗吃什麼
夏至習俗吃什麼傳統食物
南京冬至習俗吃什麼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吃什麼
杭州冬至習俗吃什麼
冬至習俗吃什麼
南方冬至習俗吃什麼食物
夏至節氣吃什麼食物以及風俗習慣
南京夏至節氣吃什麼有哪些習俗
七夕節飲食習俗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