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中年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梁實秋具有作家和翻譯家的雙重身份,其中人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他作家的身份。他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其中《中年》深受讀者喜愛,分享下你的讀後感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有感梁實秋的中年

  最近原本不計劃更新部落格呢,嘿嘿,小熊懶得的時候,那叫結結實實的懶,一點都無愧小熊的名號^_^

  下午,洋娃娃發給小熊梁實秋的中年,讓我感嘆了一番又一番…………

  那就點幾句,讓我頗有心得的小句,供為小酌

  牛奶葡萄——年輕的女人

  一幅鐵路線最發達的地圖——中年女人的皺紋

  活生生的把自己“餓”回青春去——中年女人抓住青春的極端方式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

  所能享受的生活。——喜歡這個妙趣

  喜歡這幾句,讓我分外覺得老年頭女兒紅的彌足珍貴和醇香悠長,那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一種感受、一種動力、一種張力…………,喜歡鐵路路線的慢慢散開

  喜歡前進的感覺,一步一步登上通往永遠生命的山尖!

  篇2:讀梁實秋先生《中年》有感

  讀散文《中年》,聽朗誦,感觸頗深。梁實秋先生的作品沒好好拜讀過,只能說是知道梁實秋這個名字,瞭解過他的一些生平狀況。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著有《英國文學史》,莎士比亞全集翻譯,還有主持編篡的《遠東英漢大辭典》。在中國近現代文壇上,能夠妙語連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語堂,另一位就是梁實秋先生了,倆人都不愧為文學語言的大師。

  讀梁實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一則小家常,猶如坐在那裡聽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雜樹,面前是一杯滿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龍井香茗,沒一點心情,沒一種感覺,他都向你娓娓道來,不勉強,不霸道。感覺是那麼自然,那麼隨和…… 此刻,讀散文《中年》心境尤為如此。

  梁實秋先生《中年》中經典之說:“這顧影自憐的習慣逐漸消失,以至於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現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看,頭頂上的頭髮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現幾根白髮,是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髮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細緻地刻畫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態。我想,這篇文章一定是梁實秋先生嘗過中年的滋味,細品人生特定階段的酸苦之後,才得以寫出如此生動的感觸。中年人往往容易傷感,嘆息歲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悵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輩人過中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想想也有點日漸衰遲的味兒。但是讀梁實秋先生的《中年》,感覺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麼一點力量:“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裡藏了多年的陳酒,濃而芳冽!對於他們,中年沒有悲哀。”這幾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讀梁實秋先生妙文的收穫!不過,還是覺得梁實秋先生筆下對於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殘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個當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認觀點還是不錯的。惟妙惟肖,幽默筆風,含蓄而耐人尋思。

  除了獨身主義者,人到中年,誰不有個家庭的組織。然而大部分這種組織,生活中少了許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維繫一個家庭罷了***旁觀者可能說法偏激***。感慨之餘,對梁實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態度表示由衷的敬佩,轉載散文《中年》,與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感悟,享受過程同時心態是關鍵!世間萬物皆如影,追得越急逃得越快;專心走自己的路,任由萬物如影隨形。記憶中這段文字應該是不錯的點評:

  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篇3:聽姚錫娟讀梁實秋的《中年》有感

  姚錫娟的聲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從《排球女將》的小鹿純子、《血疑》中的幸子及德國電視連續劇《海蒂》中的海蒂和西斯曼夫人再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海倫.凱勒,她的在淡定從容中又透出堅定和激情的聲音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

  今夜,她又來到了深圳,來到了深圳第10個讀書月的朗誦會上。這一次,她帶來的是梁實秋的《中年》。文章寫得好,彷彿是一塊璞玉;朗誦者姚錫娟彷彿是一位高明的雕塑家,把這塊璞玉雕塑成了一尊讓世人驚羨的藝術品。聽著聽著,彷彿跟著聲音回到了年輕時代,聽著聽著,彷彿看見了正慢慢步入中年的自己。時間的流逝不著一點痕跡,青春的尾巴也在慢慢消失。我笑了,為曾經的美好年華;緊接著我又淚流滿面,也為曾經的美好。曾經的美好,多好!可是我無法再回去了,一種痛徹心骨的感覺霎時湧上來,淚水也像斷了線的珠子悄悄地滾落。

  當她讀到“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那個年青女子不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的樣子?那個年青女子不是玲瓏矯健得像一隻燕子,跳動得那麼輕靈?到了中年,全變了。曲線還存在,但滿不是那麼回事,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撤出一面網,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達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不是燙鬥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麼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麼多的蒼蠅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糞土之牆,沒有不可汙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張臉上再罩上一張臉,本是最簡便的事。不過在上妝之前、下妝之後,容易令人聯想起《聊齋志異》的那一篇《畫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鬆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掛在臉上,掛在腰邊,掛在踝際。聽說有許多西洋女子用趕麵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亂搓,希望把浮腫的肉壓得結實一點;又有些人乾脆忌食脂肪忌食澱粉,紮緊褲帶,活生生的把自己“餓”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坐在旁邊的女兒看著我笑,是的,這就是我們這般年紀的女人的真實寫照。梁實秋真是太瞭解女人了,把這些細節寫得如此生動傳神,讓人歎服。姚錫娟的聲音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時而詼諧,時而嚴肅,把中年女人的變化讀得惟妙惟肖。雖然語言有趣,帶有調侃的味道,但更多是無奈。“花自飄零水自流”,面對時光的流逝,美貌的消失,那個女人不無奈?人生就如一齣戲,“你方唱罷我登場”,雖然明白這個理,但不甘的是這顆心!總想著時光對我是寬容的,可哪裡又知道時光老人的心思?安慰自己的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

  但是日子還得繼續。 隨著這首充滿諧趣的中年哀怨曲曲調一轉,滿眼佳色撲面而來。中年也有著它無與倫比的優越性,“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就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儘管時至今日,中年人的心態已遠非舊時那樣保守落後,但是梁實秋在文章中體現出的對人生的體會和感悟,仍是讓人獲益匪淺,尤其是他那些飽含哲理的比喻,風趣、貼切,使人得到多重的藝術愉悅。姚錫娟讀到這裡時,聲音又變得清澈透亮起來,讓無限惆悵的我又回到現實中來,又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是的,“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 看看身邊的女兒,我又充滿了向前進的信心。

  

梁實秋經典散文
胡適有哪些名言佳句
相關知識
梁實秋中年讀後感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3篇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範文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範文
梁實秋作品讀後感
梁實秋作品讀後感
中國上下五千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範文高中
童年讀後感範文高中
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後感作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