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山西行政區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下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級行政單位。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

  篇1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這裡殿宇、亭臺、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樑、難老泉等。

  侍女像

  聖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築。殿內,除聖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妝,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還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儘管她們職務不同,但都長期禁錮在宮廷之中, 其哀怨、慍怒、厭倦和抑壓之情,在她們的面部都有著細膩生動的刻劃。在我國古代泥藝術中是比較罕見的作品。

  奉聖寺

  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在晉祠的最南部。這裡曾是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有掛甲樹仍立於院中。奉聖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為七級八角形,每層四面有門,並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望,晉祠全景盡收眼底。村莊、田野一覽無遺。

  金人臺

  古稱蓮花臺。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樓正西。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正方形,四周砌欄杆,正中設琉璃瓦小焚帛爐樓,高約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聖四年鑄”銘文,西北隅鐵人為次年所鑄,頭為明永樂二十一年補造;東南隅為北宋元祐四年鑄造,東北隅為1913年補鑄。據《太原縣誌》載,祠為晉水源頭,故鎮以金神,為防水患。

  魚沼飛樑

  在晉祠聖母殿前,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魚沼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樑”,亦稱“板橋”,其結構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樑枋,襯托橋面,東西平坦連線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

  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形制特殊,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難老泉

  出自懸甕山下的斷岩層,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

  篇2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簷。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樑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築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並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遼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帶大興土木,修建佛廟、佛塔。應縣木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的。塔的底層有一尊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著遼代的風格。底層的牆壁上還有6幅如來佛畫像以及飛天,色彩鮮豔,神采奕奕,是中國壁畫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層和第五層分別有四方佛和釋迦坐像。過去這裡既是歷代統治者拜佛的場所,又是戰爭時用於觀戰指揮的瞭望臺。

  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國家曾多次撥出鉅款進行維修和加固。塔內各層之間有木梯相通,塔的四周有平座欄杆。遊人逐級登樓,憑欄遠眺,其樂陶陶。

  篇3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 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硃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灌。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線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簷小塔,馱於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巨集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彙集的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佈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0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猜您感興趣:

山西省的導遊詞
山西旅遊解說導遊詞
相關知識
山西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陝西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西藏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西藏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寧夏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甘肅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重慶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香港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江蘇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天津最新導遊詞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