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的歷史評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樂毅後來被燕惠王猜忌,擔心被殺而投奔趙國,死在了趙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司馬遷:“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賈誼:“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

  劉向:“燕昭王用樂毅,推弱燕之兵,破強齊之讎,屠七十城,而惠王廢樂毅,更代以騎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夏侯玄:“世人多以樂毅不時拔營即墨論之。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迴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今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賢失指於將來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

  張輔:“夫以毅相弱燕,二合五國之兵,以破強齊,雪君王之恥,圍城而不急攻,三將令道窮而義服,此則仁者之師,莫不謂毅為優,餘以五國之兵,共伐一齊,不足為強,大戰濟西,伏屍流血,不足為仁。”

  孫楚:“樂生誕節,寔立弘度,丹旄電麾,秦韓景附,威震濟西,齊愍失據,惠之不敏,翻然高翥,棲遲一丘,以保皓素。”

  王羲之:“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併而已哉,夫兼併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則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於為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

  陳子昂:“王道已淪昧,戰國競貪兵。樂生何感激,仗義下齊城。雄圖竟中夭,遺嘆寄阿衡。 ”

  司馬貞:“昌國忠讜,人臣所無。連兵五國,濟西為墟。燕王受間,空聞報書。義士慷慨,明君軾閭。間、乘繼將,芳規不渝。”

  邵雍:“樂毅事燕時,其心有深旨。破齊七十城,迎刃不遺矢。豈留即墨莒,卻與燕有二。欲使燕遂王,天下自齊始。豈意志未申,昭王一旦死。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強燕自此衰,何復能振起。自古君與臣,濟會非容易。重惜千萬年,英雄為流涕。”

  蘇軾:“樂毅戰國之雄,未知大道,而竊嘗聞之,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於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當時使昭王尚在,反間不得行,樂毅終亦必敗。何者?燕之並齊,非秦、楚、三晉之利。今以百萬之師,攻兩城之殘寇,而數歲不決,師老於外,此必有乘其虛者矣。諸侯乘之於內,齊擊之於外。當此時,雖太公、穰苴不能無敗。然樂毅以百倍之眾,數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於此也。夫以齊人苦閔王之暴,樂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裡,安其老幼,使齊人無復鬥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哉!奈何以百萬之師,相持而不決,此固所以使齊人得徐而為之謀也。”

  劉克莊:“忿懟及韓駟,荒唐入郢鞭。 樂生端可拜,寧死不謀燕。

  徐鈞:“七十城收一笑間,當時氣勢擅強燕。 區區莒墨何難下,自是君王不永年。”

  陳元靚:“桓桓昌國,乘時厲翼。干戈效用,疆埸底績。西卻秦兵,東下齊壁。完趙保燕,孔武之力。”

  李東陽:“齊城下,即墨守。燕將代,昌國走。卑辭累使招不歸,臣心上有先王知。先王知,心獨苦。義君臣,邦父母。當時誓死卻齊封,更忍還兵向燕土。終不似信要劉胥報楚。”

  黃道周:“昭王宿怨,立隗招賢。樂毅聞之,求請使燕。一言既合,亞卿操權。擁韓護趙,攻齊之堅。七十餘城,一旦下焉。功成怨釋,君臣快然。奈何父死,子信間言。騎劫代將,前烈盡捐。倉卒走趙,情實可憐。覽史三嘆,是誰之愆?”“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

  王夫之:“有良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燕疑樂毅而僨。”

  唐甄:“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樂毅、羊祜、諸葛亮、謝安、韋睿、岳飛等,儒將也。”

  管仲樂毅

  管仲,名夷吾,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後代 , 被尊稱為“春秋第一相”。《論語》、《史記》、《管子》、《左傳》、《管仲傳》等都有大量關於管仲的記載。

  在真實的歷史上,管仲和樂毅的關係不大,管仲是齊國的丞相,管仲可謂通才,其名言“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影響至今,而關於他的典故“管鮑之交”,更是一度傳為了千古佳話。

  樂毅是燕國的將領,二人並無直接的聯絡。諸葛亮在文章裡提到二人,只是將自己比作此二人而已,表達了諸葛亮對這二人的敬佩和欣賞,說明這兩個人都是當時的佼佼者。

  樂毅伐齊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爭開始後楚也加入聯軍***。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後,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久攻不下,卻中田單的火牛陣,身死軍敗。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樂毅伐齊之功盡失。

  樂毅解職後,燕惠王企圖將他召回都城,而樂毅擔心被殺,遂投奔了趙國。

  

王翦的故事有哪些
周亞夫之風是什麼
相關知識
樂毅的歷史評價
蒙毅的歷史評價
李綱的歷史評價
陸機的歷史評價
石崇的歷史評價
蘇蕙的歷史評價
裴仁基的歷史評價
張廷玉的歷史評價
晏殊的歷史評價
阿桂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