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的機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4日

  太極拳是推手的基礎,推手是打拳的檢驗和提高。只有明確原理,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才能出功夫。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太極拳的內在執行方式

  1.物體與人的動平衡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個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其各部位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點上,這就是物體的重心。一個物體若重心偏離了支撐它的底盤就會傾倒。

  陀螺在旋轉時產生轉動慣量,不斷變化方向的離心力形成對稱產生動平衡。此時,由於它的重心垂線與中心線重合,陀螺僅以中心軸端接觸地面,就能保持穩定轉動。

  重心在物體上的位置是可以根據它的體積和比重計算出來的,如果是同一質量並對稱的物體,其重心位置就在物體內的中心點。以檯球為例,它的重心在球心,當杆子擊到球面中心點時,其作用力貫到球的重心,檯球就順著這兩點的延長線滾出。如果杆子擊到球的側面,它就會偏轉。同理,人站立時,重心點在小腹的中部。但是,由於人體在運動中的形狀是變化的,所以重心也會隨之變化。

  2.太極運動中的動平衡

  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太極拳的訓練,身體能做到以下各要領: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鬆腰落胯、氣沉丹田……使得身體對拉拔長。此時,身形配合裹臀、屈膝、圓襠、雙腳趾抓地,使兩腿成為具有彈性的“懸臂樑”托住上身。以此身架支撐,兩側相對稱的沉肩、墜肘,可類似天平方式調整身體的平衡,達到立身中正。太極拳以腰為主宰,帶動全身螺旋轉動,將鬆開的身體節節依次徐徐捲攏成一個鬆、整、圓、活的整體。由於人是雙腳著地的,身體扭轉到一定幅度就會被自鎖,而太極拳通過“往復要有摺疊,進退要有轉換”,可以達到運轉自如。其具體過程為:當腰向左轉時,依次帶動胯、左腿逆時針轉動至左腳,通過全身各關節的曲率及虛實變化,左腳底在對地面碾轉中不斷改變著力點,使左腳起到一個軸端作用,讓身體經左側過渡旋迴,身向左轉,其作用力促使胯及右腿反向順時針轉動,使重心沿“∽”路線逐漸向右移動。當重心移到右側時,腰向右轉,再經右腳,使身右轉推動重心沿著反“∽”軌跡向左返回。重心左右移動的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來回的執行路線連成一個“∞”形。太極陰陽圖表達了這樣的含意:太極運動中,身體的重心在兩腳之間移動,這個運動的範圍以一個圓圈表示,它就是支撐身體的底盤;身體重心在這個圓內的執行軌跡∽,將圓畫分為正反對稱的兩條陰陽魚,表示重心移動時身體兩側的虛實是逐漸相互轉化的。兩個魚眼表示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實,不全然佔煞;虛,並非全然無力。太極圖間接表明,身體不允許出現“雙重”,否則就會轉動不靈。

  太極運動中,根據實際需要,身體重心執行的軌跡“∞”可大可小,可任意變化方向,但不可超出底盤。否則,身體就會傾斜,會出現失穩現象。

  由於太極拳以螺旋方式將身體各個鬆開的部位依次纏繞,組成一個動態的整體,如果身體重心與雙腳之間的中心線出現偏心距,身體就會扭斜,但是通過腰轉動將勁傳導至胯,經雙腿產生反向對撐轉動,使螺旋身體的兩側在互推互挽執行中,配合鬆開的各關節,可隨時把身體調整得中正、穩定。太極內勁在如此運動中,經身體各部節節貫穿,促使身體重心沿著“∞”字路線迴圈,勁與形內外相合連綿不斷執行,形成了太極運動的動平衡。這正是太極拳能夠“抱撐八面”、進退自如的緣由。可見,執行中,全身螺旋轉動與往復摺疊是交織在一起的。打拳時,臂掌隨身纏轉而動,往往當腰身已轉向前,其傳導之勁使臂腕、掌指還在依序向後逶迤蜿蜒。太極拳這種執行方式,展現了它絕妙的神韻,在內勁環繞全身各部執行中,使身體處處無端亦可處處為端,全在意、勁。太極拳柔綿如無骨,一動處處都是手,表示身體每一處隨意念一閃,即可成為化勁和放勁端,因此,推手時常用的臂、掌、指僅是全身整體運轉的一個部位,應配合周身運轉而不是區域性用力。這就是對手無法控制和發到我“實處”的原因。反之,一旦我用身勁化開來力即發放,對手往往猝不及防。太極拳運動還有邁步、獨立等動作,雖然這些動作不是雙腳著地,但拳理相通,意、氣、形的協調一致、內勁的連綿執行,是身體穩定的保證。

  在此,以太極拳的“合步四正”推手為例,說明兩人在給勁與化勁的運動中的動平衡。當乙“按”甲,甲用“掤捋”轉化時,這個過程中兩人共同畫了一個S狀的弧線;接著乙“擠”,甲“按”,又運行了一個反S路線。這正是“四正手”的一個回合。與此運行同時,推手雙方腰腿都運行了一個小太極圖形的軌跡,在這個過程中配合身臂進行了以上的“掤、捋、擠、按”的動作。雙方推手的執行路線,正好將兩個人執行的小太極圖形概括成一體,形成一個縱向的8字軌跡,共同合成了一個新的大太極執行路線,體現了太極拳運動的對立統一。這個執行軌跡是立體螺旋的,表明了兩人在推手中的執行狀況。

  3.呼吸與內氣及內勁的關係

  腹式逆呼吸方式適用於太極推手。當氣撥出時,內氣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內氣運向全身直至體內各處末梢;當吸氣時,內氣聚集於中丹田,胸部隆起。這樣,外氣與內氣形成互動,身形動作隨內氣而動。吸時起,為蓄。呼時落,為發。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形合。內氣是內勁之源,內功是內勁的體現。在意識作用下,內氣與肌體共同運動產生內勁,內勁經過身體的運用顯示出內功,丹田元氣是內勁之源,內功是太極運動的精髓。從意識導引內氣在身體內的執行過程入手,可逐漸練成打拳時意到位氣就到位,即意到、氣到、勁到。
 

  二、內勁在太極推手中的應用

  太極推手,體現著招法較量,實際內含雙方勁路的比拼。動作隨勁,絲絲入扣,內外相合,只有這樣太極內功才能發揮得出神入化。推手時,你進我退,隨屈就伸,看似隨意,實際上每一動都自然而然含著太極規矩。“從人則順,隨己則滯”,執行中要時刻調整自己的重心穩定,同時使對方失衡。舉例說明:彼推我胸中部,被我引向右側,彼遂變為向左給力,仍發向我中心部位,我身體仍按太極∞執行路線運轉,即可將他引向左側。這是因為太極執行路線到了左右兩側都是向後折轉形成的線路,因此無論對方如何推我中心,我都能夠左右逢源,將彼勁引進落空。太極推手既要用勁,還要掌握運勁的分寸。太極拳的放鬆,是指心理上的鬆與靜。推手是在此基礎上,身體由鬆到柔至剛柔相濟。

  1.太極的以柔克剛

  太極推手,控制為本,以和為貴,不主動進攻,看似墨守成規、保守無為,實際上只要對方出手,我就不即不離、隨化隨進、如影隨形,使彼無法擺脫。

  兩人搭手後,觀察動向,判斷意圖,待彼一給力,我臂腕側面的接觸部位之勁以不脫離為度。此時,我精神專注,內氣貫穿,“彼不動,我不動,我意在先;彼微動,我先動,我勁在先”,依靠接觸部位感覺對方力的動向,我全身既鬆開又含著整架不散,毫不與彼較勁,無論對手動作多快,我身轉臂隨。如果彼突然迅速拿腕折臂,其擒拿必須用力,身體就會成為剛架,運轉幅度必然受限;而我被拿部位仍依附於彼,柔活的身體迎合被拿的手臂轉動,增大了手臂的旋轉幅度,超過了對方的擰轉極限,這樣我就能夠化解。彼拿人速度越快,產生慣性越大,勁力一旦落空身體就會傾斜;此刻我只須順勢運勁即可將彼發出,如果捎帶絆別或反擒拿會更出彩。

  當對方用雙手向我推來,我僅用一臂承接住,這時由於我全身具有內勁貫穿的柔整勁,能產生太極拳的掤勁,使臂膀充滿彈性。我前臂掤住來力,後面各關節節節鬆開,可靈活自如轉動,能起到緩衝及轉化作用。在這種膠著狀態下,無論彼如何迅猛用力給到我臂上,都不會牽動我的身體。若我以右臂應對,借彼推力向右後轉身,重心向左前移,退中寓進,就保證了身體在執行中的動平衡,運轉中我臂掌後捋,就可將彼引向我身右側外。

  太極拳螺旋轉動的身臂應對來力,如千斤頂作用將對方在扭轉中帶起拔根,謂之“沾”。雙方在接觸部位纏轉產生的摩擦力,起到“黏”的作用,使兩人如同“連”成一體,“隨”之而動,這樣我讓對方總處在失穩狀態,彼欲力求掙脫就會跌倒,只得被我“軟約束”。同時,利用這種“沾、黏、連、隨”方式,在肢體接觸中感知彼力的動向,行話稱為“聽力”。當練到“感應與意識融為一體化”時,太極推手功夫則階及“神明”,此時,憑感覺隨時可摸到對方的失重點,可化發自如,將各種來力順其自然放出。具體地講,一旦接觸對方,我就能掌握對方重心的動向;彼一動手,我就能下意識做出相應的舉動,如同熟練的招式不差毫釐,內勁始終貫穿其中,保證了這自然而出的動作形成的招式充滿威力,依據著力部位的變化,應用自如地化、打、摔、拿……

  2.太極推手後發制人

  “快手打慢手”,這是武術常識。太極推手“後發制人”的特點,似乎與常理相悖。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太極推手還是順應客觀規律的,所謂“求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太極推手通過接觸部位“聽力”在先,所謂“後發制人”是等對方出手、我掌握了其動向,並根據對方勁路採取相應舉措,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對方只是送上來的靶子。這樣,在與對方周旋中,我順其力,由自然化解到發放,當對方感覺勁到時已無法走化因而被放出。這種出奇制勝的機竅,在於太極推手由化過渡到發已融為一體,拿準了由化變發的最佳時刻。

  後發先至是太極推手的特色。出手晚,並不代表發勁的速度慢。這裡要闡明的是,太極拳不是不能快,平時慢練是為了有利於養生和提高功力,當需要時可迅雷不及掩耳。內家功夫意識一閃感應就到、勁就發出。

  在常規的搏擊中,雙方之間是有距離的,對方出手速度再快也要用時間。太極推手以“吃等”的方式以逸待勞,一旦對方出手,我勁走在其前化解來力,得機得勢時即發,一發必中。

  在遭遇襲擊時,實戰推手能隨化隨打,一招制敵。當對方用大力打來被我讓空時,其身體就會失衡,這時我可趁對方發出力未及回逃之際直擊要害,這樣極易傷人。對手要打人必出直力,由於慣性作用其力往往直來直去,動作再快要想再發新力也要有停頓。而太極轉圈是連貫運轉,所以我速度比對方快,可後發先至追到擊之。

  3.太極拳小力破大力的緣由

  ***1***橫勁破豎力

  “力碰力兩不便”。太極拳以不頂不抗為原則,如果與對方較力必然出犟勁,全身運轉不靈。只要對方一給力,我利用肢體螺旋轉動的切向勁應對彼力的側面,可起到橫力破豎力的效果。彼出直力時橫向作用力為零,我可毫不費勁將其力化開,並通過接觸部位將勁滲透到能使其身體失重的部位,這樣一搭手對方就感到推不到實處,一用力就會失衡,總不得勁,欲進不能,要退我則就勁吃入,我以運轉的整勁黏住對方,彼一旦用力擺脫整勁必散、力出斷續。“斷勁分輸贏”,我只要順勢將勁貫到其身上失重點上,即可將對方放出。

  ***2***順勢借力

  彼用力發人,身與手臂就會緊成一體。我以臂腕承接其來臂的側面,在接觸部位順其力方向螺旋轉動,將其臂帶身沿著我轉動的切線方向送出,相當於一個橫向齒條齧合在螺旋齒輪上隨之執行,若其腳不能及時跟進必會導致身體前傾,此刻我順勢扭轉身形即可將其放出,這就是“四兩撥千斤”的體現。

  三、太極推手的發勁

  1.發勁的掐點

  ***1***發人的時刻

  只要發勁,就會產生二爭力,出矢向勁,執行的內勁因對開而中斷,身架就會出現瞬間的定式,這正是發人時所暴露的破綻。因此,太極推手以柔化為主,必須將對方引背,我得機得勢再發,只有這樣才無後顧之憂。

  ***2***發人的部位及方法

  太極發勁的著力點是針對彼易跌倒的部位,此位置是在其重心的力矩點上。只有這樣發力才會省勁。如果對手身體已經傾斜還極力反抗,這樣不但無濟於事,還會造成全身僵挺一體,此刻我只要貫勁準確,就可一蹴而就。

  太極拳“發前有一拿”,擒拿的方式和太極推手發人前的控制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推手中,若有機會能一下拿住對方梢節、固住中節、帶起根節,使對方失重後再發放,這樣當然暢快。但太極推手不硬去拿人,要避免產生犟力、出現對抗而造成內勁運轉不靈反被人制。因此,太極推手常用的拿法要根據對手的舉動隨機定奪,在纏繞對方身臂形成槓桿狀態時再全身配合給勁,起到擒拿作用,此時彼抵抗與否都已無濟於事,被我一發必出,毫無懸念。

  2.勁的發放

  有不少習練太極拳者,數年純功卻不會發勁,往往身與手臂一開始就“一齊”加速發力,動作到位時卻由於區域性用力肌肉僵硬,造成內氣不通,勁被“捆”在身上發不出去。這表明他還沒有掌握前面所述的運勁的方法,這樣進行發勁就相當於無源之水。想要一步到位而模仿外表動作,如此連續發力找勁,只能強化錯誤行為,這樣盲目訓練實為南轅北轍。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只要“從頭再來”,靜下心從基本功練起,在練太極拳中體悟運勁方法,就能逐漸找到感覺。“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出真意”,內勁是“有意識練,無意識得,下意識出”,當練到隨心所欲出拳而勁就能到位時,就可以說已經掌握了太極運勁的方法。

  太極拳的爆發力源於丹田,全身的整勁在腰、胯抖轉的作用下,意勁沿“太極∞方式”依序節節貫穿執行,腳碾地產生的反作用力經腿至腰到脊,再通過鬆開的肩將勁發向臂掌。發勁是在如此運勁的基礎上,雙腿在反向撐展中推動全身螺旋執行的身體瞬間加速由內向外對開,內勁在柔運到著力點時發“寸勁”變剛,這就是太極拳的柔極生剛。它如同甩皮鞭,只有抖轉得整而柔,勁才能傳到鞭梢,發出脆響的聲音。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在運勁與發勁中身體保持中正穩定是發勁的保證。勁發出後,身體立即回覆成柔整架,使發勁產生的後坐力自然彈回的臂掌具有依託。如果發勁後功架全然剛挺,勁兒就會中斷;而發勁後功架立即鬆散,勁兒就會洩掉。所以,發勁後要求“勁斷意不斷”,這樣既有延長勁力發放的作用,又為連線下一動作做好鋪墊。

  太極推手是太極散手的必經階段,為了貼近實戰,時刻要有自我防護意識,一旦脫手對方就有可能攻擊我要害部位,我要憑練就的太極內功與下意識反應進行化解。只有掌握了太極推手再進入到散手練習,才能逐漸適應複雜多變的踢、打、摔、拿。實戰沒有固定的模式,大道無形,中國功夫的精髓只能意會無法言傳,工筆畫再精細也無法替代大寫意作品。社會上遭遇的實戰才是真正的應用,也是對當事人的理念、心理素質和武藝的考驗。

太極拳名言名諺之精選
楊式養生內功心法太極拳有哪些
相關知識
太極拳推手的機理
吳式太極拳推手的四個基本理論
太極拳推手的訓練步驟和方法
太極拳推手的入門知識
學太極拳推手的步驟
太極拳推手的戰術運用
太極拳推手的喂勁
太極拳推手的發放
太極拳推手的特點和發勁技巧
太極拳推手的步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