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威勢的訓練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太極拳威勢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一般而言,有威勢則有氣勢、有剛勁,拳效就好;無威勢則疲軟、散淡,效果也就很差。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有人認為太極拳以柔克剛,強調鬆靜、鬆沉,似乎軟綿綿、鬆垮垮就是示柔示弱,這其實是誤會與曲解。以柔克剛必須柔裡寓剛、鬆靜鬆沉,必須綿裡藏針,故威勢蓄於靜鬆,氣勢藏於氣運,威力寓於整合。習練太極拳者要始終關注拳架的威勢,無論開合動靜,也無論進退往復,只有打出威勢,才能體現太極拳的規律,落實太極拳的規則,享受到太極拳的效應。一旦威勢形成,拳者外表看來柔弱,實則有不可阻擋的威猛與剛強,一蹬似乎可蹬倒泰山,一拳似乎可打穿牆壁,如果演練太極劍則一刺穿鐵壁、一劈破堅石,動手動腳發力如狼行虎步,不動手腳亦如鷹蹲山崖,有威猛之雄風。

  太極拳威勢分為有為與無為兩大體系,現從有為體系角度,談談法要。

  一、只有蓄勢才有威勢,反之不蓄則不威

  “蓄”指積蓄。太極拳蓄勢的前提是鬆沉、鬆空、鬆靈。一個“鬆”字含多少奧妙。鬆不是空洞與空泛,鬆是五臟六腑、皮肉骨筋的一種調整後的和諧、穩定、協調。鬆也不是孤立無依,鬆的對立面是緊,緊是鬆根,靜為躁君。所謂“形鬆意充”***龐鶴鳴語***,“意緊形鬆”***王薌齋語***,只有真正鬆下了,才能做到“一分鬆一分功,十分鬆十分功”***李和生語***。蓄勢的訓練方法主要是“進七阻三,退七擋三”。

  二、養氣才有氣勢

  養氣是養“浩然之氣”***孟子語***。“浩然之氣”即天地之氣,天人合一之氣。養氣的前提是拳者心胸豁達、開朗博大,不要小肚雞腸、胸懷狹窄。如果目光短淺、患得患失,是很難“養吾浩然之氣”的。其主要訓練方法是將吐納呼吸的竅要與太極動作結合,側重點在培養靈氣。以個人的體悟為據,參鑑各派太極名家的著作,筆者認為“合吸提——開呼潤”相結合的方法較為佳妙。即動作開鬆會陰——呼氣——鼓腹——咽潤口水而下,動作合——吸氣——斂下腹——提肛——潤蓄口水於口腔***初訓時可以幾蓄一咽潤***,如此迴圈往復。***請參看筆者芻議《少林與太極》2012年第4期《“三氣”太極與觸碰原理》與第7期《內氣遊走序列》***。

  三、整合才有威力

  所謂整合,指將“外三合”、“內三合”沒有區別地整體性結合起來,形成身心輕靈、周身一致。身心輕靈要達到“手出足移己不知”***魏樹人語***,周身一致要達到“一動沒有不動,一靜沒有不靜”。其整合威力的主要訓練要則是剛柔相濟、虛實轉換,方法是訓練腳下功夫,即“處處總此一虛實”,真切體悟祝大彤先生所言“用加法一實實到底,用減法一虛虛到無”。李雅軒大師提出練腳下沉踩之勁的精闢之論,王壯弘先生提出水性太極依靠地心引力打出沉重感、飄浮感,都是這些理論的昇華。只要認真體會幾位先賢所言並落實於拳架,則太極拳威勢定可形成。

  既蓄勢,又養氣,且整合,太極拳威勢則水到渠成。太極拳威勢形成後,須注意體用結合。威勢是“體”,養生與技擊是“用”。太極拳威勢用於技擊則勁力如龍捲風起,如水轉漩渦,如螺絲旋進勢不可擋。當然太極拳威勢用於技擊時還要有技擊的技藝訓練,如引發化打、螺旋纏絲、引進落空、敷蓋對吞、四兩撥千斤等,此有待進一步探討。

楊式養生內功心法太極拳有哪些
太極文化規範拜師授徒儀式怎樣的
相關知識
太極拳威勢的訓練
太極拳推手的訓練步驟和方法
楊式太極拳起勢的重要性
楊式太極拳功架的習練技法
太極拳基本功訓練有哪些訓練方法
太極拳基本功訓練方法
太極拳之發力訓練
講解太極拳氣勢的產生及其作用
練太極拳姿勢與膝蓋關節損傷的分析
太極拳雲手的練習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