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太極拳的演變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4日

  明末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由於時代需要不同,當初是偏重於技擊性的。拳套中有騰空一字腿落地和雙手落地,雙足先後向上蹬踢等高難度動作,有撲腿下腰以面部掠地面經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極為柔軟的動作等。由於太極拳結合了導引、吐納和經絡學說,採取了螺旋纏絲式的弧形運動,就更擴大了運動效果,加大了爆發力量。這種結合,目的雖為技擊,但它本身就包含著療病保健的因素。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一切事物總是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而變化著的。隨著時代的進展,陳王廷所創造的拳套,既有繼承典型的一面,也有創造發展的一面。

  百年前,由於火器的演進,拳技之勇在戰場上的作用逐漸縮小,促使武術家們重新考慮練習武術的目的和發展方向的問題。因此太極拳家開始提出了: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口號。顯而易見,這是太極拳開始從技擊轉向保健的啟蒙思想。   運動量較大,難度較高的武術套路,對於老年人來說,即使是鍛鍊有素的武術家到達老年期也是不能適就的。這是太極拳套路動作上必然要引起變化的另一發展規律。

  陳王廷創造的七套拳套,經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年***、陳有本這一代,原來一百零八勢的長拳和太極拳***一名十三勢***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陳氏拳家已經由博返約,專精於太極拳第一路和炮捶***現稱陳式太極拳第二路***;並且從這一時期起,為了適應不同的學習物件,陳氏太極拳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隨後新架又出現了趙堡架。


  為了適應保健的需要,陳家溝拳家陳有本首先創造了新架,架式和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原有的某些高難度的動作。有本的學和族侄青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以至極為複雜;在不改變套路的而下,由簡入繁,逐步提高技巧。因為青萍贅婿於距陳家溝不遠的趙堡鎮,在趙堡鎮教拳,因此人們稱作趙堡架。

  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練的拳屬於陳王廷舊傳的架式寬大的老架系統,直到他的學生楊祿禪***1799-1872年***到北京傳習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又逐漸改編了拳套動作。經祿神第三子健侯***1839-1917年***修改為中架子,又經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年***一再修訂定型為大架子,成為著名的目前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楊祿禪和次子班侯***1837-1892年***復教了滿族人全佑一套小架子,後由全佑子吳鑑泉***1870-1942年***傳授,即目前流行的吳式太極拳,流行之廣僅次於楊式。吳式小巧緊湊,速度均勻,不縱不跳,與楊式同一趨向。

  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從楊祿禪學陳氏老架,又從陳青萍學習新創套路,從則創造了武術。武氏架式緊湊,強調開合虛實。武傳李亦***餘田******1832-1892年***,李傳郝為真***1849-1920年***,郝傳孫祿堂***1861-1932年***。孫為形意拳、八卦拳名家,參合三派之長,另創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極拳,姿勢參取楊式,理論兼採形意,現稱孫式太極拳***也有人稱作開合太極拳***。

  至於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傳習,自從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1887-1957年***於1928年去北京傳習後,為那些已練過各式太極拳有年者及年輕力壯者所愛好。近年來也逐漸推行到全國各大城市。

  各式新創的太極拳,各具特點和風格,架式雖然有繁間大小的不同,但其鍛鍊原則均主張由鬆入柔,運柔成剛,要求達到剛柔相濟。這些新創的太極拳都是經過前輩勤學苦練,下過一番推陳出新的功夫,幾經修改而最後定型的。因此只要能遵循因人而異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它們都能分別適應於療病保健、增強體質和練習技擊等不同的要求。太極拳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具有這種廣泛的適就性。   陳氏新架、趙堡架、楊架、武架、吳架和孫架等,都是根據陳氏老架太極拳第一路改編而成,所以架式雖有不同,可是套路的結構程式,仍然按照第一路老架,它的演變痕跡是很顯著的。

  各種新創架式跟老架主要不同之點是:陳式老架第一路間或有竄蹦跳躍、發勁和震足等動作,這對年老體弱者較難適應,而新創架式都逐漸揚棄了這些動作,以便既能適合年輕力壯者練,又能適合療病保健者練。陳式老架第一路也經陳發科於晚年作了些修改,使之更利於普及。 各式太極拳發展到目前,儘管它們在架式上和風格上各具特色,但是鍛鍊的原則和要領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陳式第二套套路,尚保留較多的發勁動作,特別強調竄蹦跳躍和騰挪閃戰,速度較快,所以與其它各式顯有不同。

  太極拳套路和雙人推手方法,歷來就是相輔而行的。隨著拳套的發展趨向,推手方法在內容上也有了變化。

  原來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是綜合了擒法、拿法、跌法和擲打***放勁***法的競技運動,跟摔跤一樣,最能發展體力,技擊性很強。推手時,在上部雙方兩臂互貼上纏繞而推,在下部前足也在粘化,並且在引進消化的時候,後腿屈膝下蹲,前腿足尖翹起,腿肚著地,彼此一進一退,隨勢起落,腰腿必須柔活有力,運動量極大,非一般人所能鍛鍊;並且由於擒法、拿法、跌法、擲打法的兼施並用,容易使人感到創痛,因此在普及推行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新創各種架式的推手方法,都逐漸改為跌、不管住腳和不下蹲及地的推法;在擒拿法方面,僅主張拿住對方勁路,而不許採用按脈截脈的擒法和反筋背骨的拿法。新的推手方法,著重發展了練習面板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的沾連粘隨,並乘勢借力而放勁的一面,使人練習時感到興趣盎然,同時並可在避免傷痛的條件下各分勝負,因此為很多人喜愛。一般體弱者也愛好這種推手方法,表現為勝者色喜,負者欣然,真是一種交誼性的體育遊戲運動。如果規定不許壓迫對方,不許牽動對方重心,那麼,這種推手方法,應用到醫療、體操上,必可吸引患者的興趣而提高其療效。

  至於技擊性強烈的推手,以力量、耐力為基礎始能發展技巧,推手時消耗體力較大,僅適宜於年輕力壯者,如果規定比賽方法,可以作為競技運動專案來推行。

  因此,太極拳的推手方法發展到目前,可以分別應用於醫療體育遊戲和運動競賽三方面。由於推手方法的適應性廣泛,練習時又不需要護具、場地裝置和特製服裝,兩人隨時隨地皆可搭手練習,因此非常便於開展。

  太極拳學派的器械,傳習到現在的僅有短兵的刀,劍和長兵的槍。這些練法在各家套路中也有繁簡的不同,其中不少是吸收其它拳種的器械套路,再用太極拳柔和圓轉的特點加以改編而創造的。 雙人對練的粘槍,是太極拳種的創造,對練時僅需蠟杆兩根就可進行。但目前練習者較少,技術上纏繞粘隨、封逼、摔、抖、擲放等技巧較易失傳,有待於培養接班人。

  如上所述,在百年前,太極拳的發展著重在技擊方面,而近百年來則向醫療、體育遊戲和競賽三方面平行發展。特別在陳氏十四世陳長興這一時期,是太極拳發展的轉折點。自外傳至永年、北京後,傳佈日益廣泛。這在太極拳的發展上說,應該說是一件大事。在這以前,太極拳久處於河南溫縣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由於外傳楊、武,楊傳授其拳於北京,武則用文字宣傳於外省,遂使太極拳之名由點到面,形成彌溫到全國的普及基礎,這是楊、武兩人對於太極拳普及的重大貢獻,這是當前開展太極拳運動的主流。

  隨著目的任務的改變,太極拳學源有繼承,又有創造,派中衍流,流上分流,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成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練習的一項體育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重視民族武術遺產的研究、整理和推廣,把太極拳作為重點武術專案來推行,並廣泛應用於醫療體育方面。由於療效顯著,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出版了多種介紹太極拳流派的圖書。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太極拳的作用正在擴大。1956年8月1日,國家體委編印的《簡化太極拳》,是根據楊式拳架編成的。從原來34個不同姿勢中採取了20個姿勢,刪去了繁難的重複的動作,從原來81個動作中簡化為四組24個動作。原來楊氏太極拳,***以楊澄甫為標準***練完一套約需時8分鐘左右,後來逐漸延長到15-20分鐘。而簡化太極拳只須5-8分鐘就可以練完。編排次序上是由簡入繁,循序漸進,使學習者易學、易練、易記。除了印行《簡化太極拳》的小冊子和掛圖供人們按圖自學外,還攝成講解示範的電影,這樣就為太極拳普遍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太極拳為人民健康事業繼續作出貢獻的同時,太極拳各流派都有相應發展的必要,這樣才能適應不同物件的不同要求。遵循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推陳出新的方針,各流派的相應發展,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相互吸收、取長補短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技術,提高理論研究和提高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推動普及和指導普及。進一步為人民健康事業服務,並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作出貢獻。

  各式太極拳都是前人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因此繼承和學習這些經驗,吸取其精華,正是提高太極拳鍛鍊效果的重要一環,也可為今後的發展創造提供極為豐富的養料。因之,繼承和整理各式太極拳,充分挖掘其精華和具體的鍛鍊方法,以現代科學理論來加以闡發也就成為開展太極拳運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說明:

  一、本表自一世祖陳卜起,至十七世陳發科止,根據陳淼***字槐三***家藏本《陳氏家譜》編列。原譜系亡友唐豪***1897-1959年***於1932年1月約同陳子明去陳家溝調查太極拳歷史時連同陳鑫《陳氏家乘》稿本攜歸上海,今藏國家體委。

  二、本表稱陳家溝陳氏拳家世系簡表者以陳氏後裔浩繁,自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後,族人累代習其拳,無分男女,譜中凡拳技著名者,始傍注拳手、拳師、拳手可師、拳最好等字樣,表中注以X符號。本表旨在查考陳氏太極拳傳人,故以陳氏拳家為主,藉以考明太極拳發展史。

  三、原譜騎縫注十六頁十一世提起以前有: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譜序,以下道光二年***1822年***接修字樣。封面題:同治十年***1873年***癸酉新正穎川氏宗派。

  四、表內人名有方框者,家譜未載,根據調查確實而列入。楊祿禪、武禹襄為直接從陳氏拳式創造流派的代表人物,故列於表內,以明源流,並以虛線方框區別之。

  五、楊祿禪之主人陳德瑚,官翰林院待詔,系陳氏十五世,子備三,孫承五,以非拳家,俱未列表內。
 

陳式太極拳變化
處理好太極拳意與形的關係
相關知識
近百年來太極拳的演變
青少年練太極拳的好處
青少年練太極拳的好處
太極拳的演化之謎
二十四式太極拳的由來及發展
青少年練習太極拳的重要性
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四大優點
青少年練習太極拳的好處
老年人練太極拳的好處
老年人練太極拳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