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致學生的一封信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李開復是如何教育學生的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篇一

  今天,我回復了“開復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關掉電腦後,始終有一封學生來信縈繞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開復老師:就要畢業了。回頭看自己所謂的大學生活,我想哭,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什麼都沒學到。我不知,簡歷該怎麼寫,若是以往我會讓它空白。最大的收穫也許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

  這封來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學生的心聲。大學期間,有許多學生放任自己、虛度光陰,還有許多學生始終也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當他們被第一次補考通知喚醒時,當他們收到第一封來自應聘企業的婉拒信時,這些學生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前途是那麼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為時已晚……

  這“第四封信”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的大學生,那些從未貪睡並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學生以及那些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的。在這封信中,我想對所有同學說:

  大學是人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從入學的第一天起,你就應當對大學四年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規劃。為了在學習中享受到最大的快樂,為了在畢業時找到自己最喜愛的工作,每一個剛進入大學校園的人都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學習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興趣培養、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事。只要做好了這七點,大學生臨到畢業時的最大收穫就絕不會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而應當是“對什麼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這七點,你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快樂的畢業生。

  大學:人生的關鍵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因為,進入大學是你終於放下高考的重擔,第一次開始追逐自己的理想、興趣。這是你離開家庭生活,第一次獨立參與團體和社會生活。這是你不再單純地學習或背誦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第一次有機會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親身實踐。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夠的自由處置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支配所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因為,這是你一生中最後一次有機會系統性地接受教育。這是你最後一次能夠全心建立你的知識基礎。這可能是你最後一次可以將大段時間用於學習的人生階段,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實自我的成長曆程。這也許是你最後一次能在相對寬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的理想環境。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所有大學生都應當認真把握每一個“第一次”,讓它們成為未來人生道路的基石;在這個階段裡,所有大學生也要珍惜每一個“最後一次”,不要讓自己在不遠的將來追悔莫及。在大學四年裡,大家應該努力為自己編織生活夢想,明確奮鬥方向,奠定事業基礎。

  大學四年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大學四年應這樣度過……

  自修之道:從舉一反三到無師自通

  記得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任助教時,曾有位中國學生的家長向我抱怨說:“你們大學裡到底在教些什麼?我孩子讀完了大二計算機系,居然連VisiCalc 都不會用。”

  我當時回答道:“電腦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不能保證大學裡所教的任何一項技術在五年以後仍然管用,我們也不能保證學生可以學會每一種技術和工具。我們能保證的是,你的孩子將學會思考,並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五年以後出現什麼樣的新技術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遊刃有餘。”

  她接著問:“學最新的軟體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我回答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時,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我當時說的這句話來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大學不是“職業培訓班”,而是一個讓學生適應社會,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平臺。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學習獨立思考的方法,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只有這樣,大學畢業生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我認識的不少在中國讀完大學來美國念研究生的朋友。他們認為來美國後,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他們最缺乏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在國內時他們很少獨立思考和獨立決策。

  上中學時,老師會一次又一次重複每一課裡的關鍵內容。但進了大學以後,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走上工作崗位後,自學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微軟公司曾做過一個統計:在每一名微軟員工所掌握的知識內容裡,只有大約10%是員工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中積累得到的,其他知識都是在加入微軟後重新學習的。這一資料充分表明,一個缺乏自學能力的人是難以在微軟這樣的現代企業中立足的。

  自學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開始培養。許多同學總是抱怨老師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學校的課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會勸這些學生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大學生不應該只會跟在老師的身後亦步亦趨,而應當主動走在老師的前面。例如,大學老師在一個課時裡通常要涵蓋課本中幾十頁的資訊內容,僅僅通過課堂聽講是無法把所有知識學通、學透的。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就把課本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清楚,然後在課堂上對照老師的講解彌補自己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之處。

  中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更多地是追求“記住”知識,而大學生就應當要求自己“理解”知識並善於提出問題。對每一個知識點,都應當多問幾個“為什麼”。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論或方法的來龍去脈,大家就能舉一反三地學習其他知識,解決其他問題,甚至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

  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觀察角度。在學習知識或解決問題時,不要總是死守一種思維模式,不要讓自己成為課本或經驗的奴隸。只有在學習中敢於創新,善於從全新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學生潛在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

  《禮記·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就是說,大學生應當充分利用學校裡的人才資源,從各種渠道吸收知識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師,你可以主動向他們請教,或者請他們推薦一些課外的參考讀物。除了資深的教授以外,大學中的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學都是最好的知識來源和學習夥伴。每個人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都不盡相同,只有互幫互學,大家才能共同進步。

  有些同學曾告訴我說,他們很羨慕我在讀書時能有一位獲得過圖靈獎的大師傳道授業。其實,雖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師,但他在大學期間並沒有教給我多少專業知識。他只是給我指明瞭大方向,讓我分享他的經驗,給我提供研究的資源,並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指導我學習具體的專業知識。我在大學期間積累的專業知識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剛入門時,我曾多次紅著臉向我的師兄請教最基本的知識內容,開會討論時我曾問過不少膚淺的問題,課餘時間我還主動與同學探討、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師”,大學生的周圍到處是良師益友。只要珍惜這些難得的機會,大膽發問,經常切磋,我們就能學到最有用的知識和方法。

  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際網路,培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為適應今後的工作或進一步的深造做準備。首先,除了學習老師規定的課程以外,大學生一定要學會查詢書籍和文獻,以便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例如,當我們在一門課上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就應當積極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瞭解這個課題的來龍去脈和目前的研究動態。熟練和充分地使用圖書館資源,這是大學生特別是那些有志於科學研究的大學生的必備技能之一。讀書時,應儘量多讀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寫得深入淺出,附有大量例項,比中文教材還適於自學。其次,在書本之外,網際網路也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大學生們可以藉助搜尋引擎在網上查詢各類資訊。“開復學生網”開通半年以來,我發現很多同學其實並沒有很好地掌握網際網路的搜尋技巧,有時他們提出的問題只要在搜尋引擎中簡單檢索一下,就能輕易找到答案。還有些同學很容易相信網上的謠言,而不會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證。除了搜尋引擎以外,網上還有許多網站和社群也是很好的學習園地。

  自學時,不要因為達到了學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認為自己在大學裡功課好就足夠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才已經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概念。當你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時,我建議你開始自學一些國際一流大學的課程。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式課程已經在網上無償釋出出來,大家不妨去看看 MIT的網上課程,做做MIT的網上試題。當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課程時,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國際化的挑戰了。

  總之,善於舉一反三,學會無師自通,這是大學四年中你可以送給自己的最好的禮物。

  基礎知識:數學、英語、計算機、網際網路

  我曾經說過,中國學生的一大優勢是紮實的基礎知識,如數學、物理等。但是,最近幾年,同學們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陳天橋等***之後,也迫切希望能駛上成功的快車道。這漸漸形成了一種追求速成的浮躁風氣。有許多大學生夢想在畢業後就立即能做“經理”、“老闆”,還有許多大學生入學時直接選擇了“管理”專業,因為他們認為從這樣的專業畢業後馬上就可以成為企業的管理者。可不少學生進入了管理專業後,才發現自己對本專業的學習毫無興趣。其實,管理專業和其他專業一樣,都是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沒有哪個專業可以保證學生在畢業時就能走上領導崗位。無論同學們所學的是哪個專業,大學畢業才是個人事業的真正開始。想做企業領導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學也必須從基層做起,必須首先在人品方面學會做人,在學業方面打好基礎。

  如果說大學是一個學習和進步的平臺,那麼,這個平臺的地基就是大學裡的基礎課程。在大學期間,同學們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其中包括數學、英語、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使用,以及本專業要求的基礎課程***如商學院的財務、經濟等課程***。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應用領域裡很多看似高深的技術在幾年後就會被新的技術或工具取代。只有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才可以受用終身。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打下好的基礎,大學生們也很難真正理解高深的應用技術。最後,在許多的中國大學裡,教授對基礎課程也比對最新技術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

  數學是理工科學生必備的基礎。很多學生在高中時認為數學是最難學的,到了大學裡,一旦發現本專業對數學的要求不高,就會徹底放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而且他們看不出數學知識有什麼現實的應用或就業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記,絕大多數理工科專業的知識體系都建立在數學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學好計算機工程專業,那至少要把離散數學***包括集合論、圖論、數理邏輯等***、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和數學分析學好;要想進一步攻讀電腦科學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可能還需要更高的數學素養。同時,數學也是人類幾千年積累的智慧結晶,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培養和訓練人的思維能力。通過對幾何的學習,我們可以學會用演繹、推理來求證和思考的方法;通過學習概率統計,我們可以知道該如何避免鑽進思維的死衚衕,該如何讓自己面前的機會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數學學好,不能敷衍了事。學習數學也不能僅僅侷限於選修多門數學課程,而是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數學,要從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掌握認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紀裡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就是英語。有些同學在大學裡只為了考過四級、六級而學習英語,有的同學僅僅把英語當作一種求職必備的技能來學習,甚至還有人認為學習和使用英語等於崇洋媚外。其實,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溝通工具。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世界上最全面的新聞內容,最先進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術,以及大多數知識分子間的交流都將用英語進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個與國際脫節的人,英語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在軟體行業裡,不但程式語言是以英語為基礎設計出來的,最重要的教材、論文、參考資料、使用者手冊等資源也大多是用英語寫就的。學英語絕不等於崇洋媚外。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中國需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先進科學技術,學好英語才是真正的愛國。

  很多中國留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不錯,也高分考過四級、六級、託福,但是留學美國後上課時卻很難聽懂課程內容,和外國同學交流時就更加困難。我們該如何學好英語呢?既然英語是最重要的溝通工具,那麼,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儘量與實踐結合起來,不能只“學”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誦的方式學習英語。讀書時,大家儘量閱讀原版的專業教材***如果英語不夠好,可以先從中英對照的教材看起***,並適當地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論文,這可以同時提高英語和相關專業的知識水平。其次,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與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對話。現在有很多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外國人,他們中的不少人為了學中文,很願意與中國學生對話、交流,這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此外,大家不要把學英語當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學習英語。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對話或演講,多看一些小說、戲劇甚至漫畫。初學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學節目和錄影來學習,有一定基礎的則應該看英文電視或電影。看一部英文電影時,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時候看一遍,同時查考生詞、熟悉句式,然後在不加字幕的情況下再看一遍,僅靠耳朵去聽。聽英文廣播也是很好的練習英文聽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收聽廣播並儘量理解其中的內容,有必要的話還可以錄下來反覆收聽。在網際網路上也有許多互動式的英語學習網站,大家可以在網站上用遊戲、自我測試、雙語閱讀等方式提升英語水平。總之,勇於實踐、持之以恆是學習英語的必由之路。

  資訊時代已經到來,大學生在資訊科學與資訊科技方面的素養也已成為他們進入社會的必備基礎之一。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需要懂得計算機原理和程式設計知識,但所有大學生都應能熟練地使用計算機、網際網路、辦公軟體和搜尋引擎,都應能熟練地在網上瀏覽資訊和查詢專業知識。在二十一世紀裡,使用計算機和網路就像使用紙和筆一樣是人人必備的基本功。不學好計算機,你就無法快捷全面地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或資訊。最後,每個特定的專業也有它自己的基礎課程。以計算機專業為例,許多大學生只熱衷於學習最新的語言、技術、平臺、標準和工具,因為很多公司在招聘時都會要求這些方面的基礎或經驗。這些新技術雖然應該學習,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更為重要,因為語言和平臺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只要學好基礎課程***如資料結構、演算法、編譯原理、計算機原理、資料庫原理等***就可以萬變不離其宗。有位同學生動地把這些基礎課程比擬為計算機專業的內功,而把新的語言、技術、平臺、標準和工具比擬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時髦的學生最終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沒有內功的積累,他們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高手的。

  雖然我一向鼓勵大家追尋自己的興趣,但在這裡仍需強調,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興趣也是必須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礎,學好數學、英語和計算機的使用就是這一類必須做的事情。如果你對數學、英語和計算機有興趣,那你是幸運兒,可以享受學習的樂趣;但就算你沒有興趣,你也必須把這些基礎打好。打基礎是苦功夫,不願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實踐貫通:“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時,許多學生會向老師提出“為什麼?有什麼用?”的問題,通常,老師給出的答案都是“不准問”。進入大學後,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不準不問”。在大學裡,同學們應該懂得每一個學科的知識、理論、方法與具體的實踐、應用如何結合起來,尤其是工科的學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關於實踐的諺語是這樣說的:“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無論學習何種專業、何種課程,如果能在學習中努力實踐,做到融會貫通,我們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體系,可以牢牢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因此,我建議同學們多選些與實踐相關的專業課。實踐時,最好是幾個同學合作,這樣,既可經過實踐理解專業知識,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如果有機會在老師手下做些實際的專案,或者走出校門打工,只要不影響課業,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勵的。外出打工或做專案時,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確實有困難***,有時候,即便待遇不滿意,但有許多培訓和實踐的機會,我們也值得一試。

  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實踐經驗對於軟體開發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軟公司希望應聘程式設計師的大學畢業生最好有十萬行的程式設計經驗。理由很簡單:實踐性的技術要在實踐中提高。計算機歸根結底是一門實踐的學問,不動手是永遠也學不會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筆試中考高分,而是實踐能力。但是,在與中國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很驚訝地發現,中國某些學校計算機系的學生到了大三還不會程式設計。這些大學裡的教學方法和課程的確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這樣的學校中就讀,那你就應該從打工、自學或上網的過程中尋求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在網上可以找到許多實踐專案,例如,有一批愛好程式設計的學生建立了一個討論軟體技術的網站,在其中共享他們的知識和實踐經驗,併成功舉辦了很多次活動***如在各大高校舉辦校園技術教育會議***,還出版了幫助學生提高技術、解答疑難方面的圖書,該網站有多位成員獲得了“微軟最有價值的專家”的稱號。

  培養興趣:開拓視野,立定志向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在“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論述了快樂和興趣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充滿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該領域中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甚至為它而廢寢忘食。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成功而學習,而是為了“享受”而學習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談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學期間放棄了我不感興趣的法律專業而進入我所熱愛的計算機專業學習的。

  有些同學問我,如何像我一樣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呢?我覺得,首先要客觀地評估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把社會、家人或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當作自己的愛好;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要親身體驗它並用自己的頭腦做出判斷;不要以為有興趣的事情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例如,喜歡玩網路遊戲並不代表你會喜歡或有能力開發網路遊戲;不要以為有興趣就意味著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不過,你可以儘量尋找天賦和興趣的最佳結合點,例如,如果你對數學有天賦但又喜歡計算機專業,那麼你完全可以做計算機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尋找興趣點的方法是開拓自己的視野,接觸眾多的領域。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試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愛。而大學正是這樣一個可以讓你接觸並嘗試眾多領域的獨一無二的場所。因此,大學生應當更好地把握在校時間,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通過使用圖書館資源、旁聽課程、搜尋網路、聽講座、打工、參加社團活動、與朋友交流、使用電子郵件和電子論壇等不同方式接觸更多的領域、更多的工作型別和更多的專家學者。當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課,而不去嘗試旁聽計算機系的課程,我就不會去計算機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計算機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會發現自己對計算機的濃厚興趣。

  通過開拓視野和接觸嘗試,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這時就可以去嘗試轉系的可能性、嘗試課外學習、選修或旁聽相關課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實習的機會,進一步理解相關行業的工作性質;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興趣專業的研究生,重新進行一次專業選擇。其實,本科讀什麼專業並不能完全決定畢業後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強調的那樣,大學期間的學習過程培養的是你的學習能力,只要具備了這種能力,即使從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獲取足夠的知識和經驗。

  除了“選你所愛”,大家也不妨試試“愛你所選”。有些同學後悔自己在入學時選錯了專業,以至於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力;有些同學則因為追尋興趣而“走火入魔”,畢業後才發現荒廢了本專業的課程;另一些同學因為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或對本專業抱有偏見,就以興趣為藉口,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專業。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在大學中,轉系可能並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應盡力試著把本專業讀好,並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自己對本專業的興趣。此外,一個專業裡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領域,也許你對專業裡的某一個領域會有興趣。現在,有很多專業發展了交叉學科,兩個專業的結合往往是新的增長點。因此,只要多接觸、多嘗試,你也許就會碰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數字筆”的發明人王堅博士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使用者介面的研究,可是誰又能想到他從本科到博士所學的都是心理學專業,而使用者介面又正是計算機和心理學專業的最佳結合點。另一方面,就算你畢業後要從事其他的行業,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專業讀好,這同樣能成為你在新行業中的優勢。例如,有一位同學不喜歡讀工科,想畢業後進入服務業發展,我就建議他先把工科讀好,將來可以在服務業中以精通技術作為自己的特長。

  人生的路很長,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興趣愛好。在追尋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尋自己終身不變的志向。有一本書的作者曾訪問了幾百個成功者,問他們有哪件事是他們今天已經懂得,但在年輕時卻留下了遺憾的事情。在受訪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種是:“希望在年輕時就有前輩告訴我、鼓勵我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興趣固然關鍵,但志向更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響力最大化”,多年以來,我有許多興趣愛好,如語音識別、對弈軟體、多媒體、研究到開發的轉換、管理學、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演講和寫作、幫助中國學生等等,興趣可以改變,但我的志向是始終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種興趣當作自己最後的目標,也不必把任何一種興趣的發展道路完全切斷,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興趣完全可以平行發展,實在必要時再做出最佳的抉擇。志向就像羅盤,興趣就像風帆,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可以讓你駛向理想的港灣。

  積極主動:果斷負責,創造機遇

  創立“開復學生網”時,我的初衷是“幫助學生幫助自己”。但讓我很驚訝的是,更多的學生希望我直接幫他們做出決定,甚至僅在簡短的幾句自我介紹後就直接對我說:“只有你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難道一個陌生人會比你更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嗎?我慢慢認識到,這種被動的思維方式是從小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被動的人總是習慣性地認為他們現在的境況是他人和環境造成的,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只有消極地生活下去。持有這種態度的人,事業還沒有開始,自己就已經被擊敗,我從來沒見過這樣消極的人可以取得持續的成功。

  從大學的第一天開始,你就必須從被動轉向主動,你必須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你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業和將來的事業,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讓大學生活對自己有價值”是你的責任。許多同學到了大四才開始做人生和職業規劃,而一個主動的學生應該從進入大學時就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

  積極主動的第一步是要有積極的態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裡推薦的方法,積極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追尋興趣並嘗試新的知識和領域。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倖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積極主動的第二步是對自己的一切負責,勇敢面對人生。不要把不確定的或困難的事情一味擱置起來。比如說,有些同學認為英語重要,但學校不考試就不學英語;或者,有些同學覺得自己需要參加社團磨練人際關係,但是因為害羞就不積極報名。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去解決也是一種解決,不做決定也是一個決定,這樣的解決和決定將使你面前的機會喪失殆盡。對於這種消極、膽怯的作風,你終有一天會付出代價的。

  積極主動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事事用心,事事盡力,不要等機遇上門;要把握住機遇,創造機遇。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在大三時被分配到青海做鑄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學那樣放棄學習,整天打撲克、喝酒。他依然終日鑽研數理化和英語。六年後,中國科學院要在青海做一個重要的專案,這時朱校長就脫穎而出,開始了他輝煌的事業。很多人可能說他運氣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這機會。但是,如果他沒有努力學習,也無法抓住這個機遇。所以,做好充分的準備,當機遇來臨時,你才能抓住它。

  積極主動的第四步是“以終為始”,積極地規劃大學四年。任何規劃都將成為你某個階段的終點,也將成為你下一個階段的起點,而你的志向和興趣將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興趣,你應該馬上做一個發掘志向和興趣的計劃;如果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你應該馬上制定一個嘗試新領域的計劃;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麼,你應該馬上寫一份簡歷,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或自己審閱,看看哪裡需要改進;如果畢業後想出國讀博士,你應該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具體的研究經驗和學術論文;如果畢業後想進入某個公司工作,你應該收集該公司的招聘廣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歷對比,看自己還欠缺哪些經驗。只要認真制定、管理、評估和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你就會離你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掌控時間:事分輕重緩急,人應自控自覺

  除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大學生還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事務。一位同學是這麼描述大學生活的:

  “大學和高中相比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每天依舊是學習,每次考試後依舊是擔心考試成績……不同的只是大學裡上網的時間和睡覺的時間多了很多,壓力也小了很多。”

  這位同學並不明白,“時間多了很多”正是大學與高中之間巨大的差別。時間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時間、計劃時間、管理時間

  安排時間除了做一個時間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輕重緩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重要事”和“緊急事”的差別是人們浪費時間的最大理由之一。因為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這麼做會導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廢掉。例如,我認為這篇文章裡談到的各種學習都是“重要的 ”,但它們不見得都是老師佈置的必修課業,採納我的建議的同學們依然會因為考試、交作業等緊急的事情而荒廢了打好基礎、學習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時間的一種好方法是,早上確定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一下,這一天有沒有做到兩者的平衡。

  每個人都有許多“緊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實際的。我建議大家把“必須做的事”和“儘量做的事”分開。必須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儘量做的事盡力而為即可。建議大家用良好的態度和寬廣的胸懷接受那些你暫時不能改變的事情,多關注那些你能夠改變的事情。此外,還要注意生物鐘的執行規律,按時作息,勞逸結合,這樣才能在學習時有最好的狀態。

  大學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時期。大學生必須有自控的能力,讓自己交些好朋友,學些好習慣,不要沉迷於對自己無益的習慣***如網路遊戲***裡。一位積極、主動的中國學生在“開復學生網”上勸告其他同學:“不要玩遊戲,至少不要玩網路遊戲。我所認識的專業水平比較高的大學朋友中沒有一個玩網路遊戲的。沉迷於網路遊戲是對於現實的逃避,是不願面對自己不足的一面。我認為,要脫離網路遊戲,就得珍惜自己寶貴的大學時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義並能給自己帶來滿足感的事情。”

  為人處事:培養友情,參與群體

  很多大學生入校時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自己生長的環境。進入校園開始集體生活後,如何與同學、朋友以及社團的同事相處就成為了大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大學是大家最後一次可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學習、培養、訓練如何與人相處的機會。在未來,人們在社會裡、在工作中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學生要好好把握機會,培養自己的交流意識和團隊精神。

  “人際交往能力不夠強,人際圈子不夠廣,但又沒有什麼特長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團裡也不知道怎麼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聯絡。”這是一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經常遇到的困惑。對於如何在大學期間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我的建議是:

  第一,以誠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對別人要抱著誠摯、寬容的胸襟,對自己要懷著自我批評、有過必改的態度。與人交往時,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這就好比照鏡子一樣,你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可以從他人對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態度中一覽無遺。你若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你。你若敵視別人,別人也會敵視你。最真摯的友情和最難解的仇恨都是由這種“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當你想修正別人時,你應該先修正自己。你想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應該怎麼對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養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點,很多大學時的朋友就會成為你一輩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學和尋求自身發展的道路上,這樣的友誼彌足珍貴。交朋友時,不要只去找與你性情相近或只會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種:樂觀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腳踏實地的朋友、幽默風趣的朋友、激勵你上進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幫你瞭解自己的朋友、對你說實話的朋友等等。此外,大學時談戀愛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顧別人,增進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戀愛這件事要隨緣,不必為了談戀愛而談戀愛。

  第三,學習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社團是微觀的社會,參與社團是步入社會前最好的磨練。在社團中,可以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和領導才能,也可以發揮你的專業特長。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個誠心誠意的服務者和志願者,或在擔任學生工作時主動扮演同學和老師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並以此鍛鍊自己的溝通能力,為同學和老師服務。這樣的學習過程也不會很輕鬆,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學社團裡的人際交往是一種不用“付學費”的學習,犯了錯誤也可以重頭來過.

  第四,從周圍的人身上學習。在班級裡、社團中,多觀察周圍的同學,特別是那些你覺得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特別強的同學,看他們是如何與人相處的。比如,看他們如何處理交往中的衝突、如何說服他人和影響他人、如何發揮自己的合作和協調能力、如何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真誠、如何表示讚許或反對,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況下充分展示個性等等。通過觀察和模仿,你漸漸地會發現,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會有意想不到的改進。在學校裡,每一個朋友都可以成為你的良師,他們的熱心、幽默、機智、博學、正直、溝通、禮貌等品德都可以成為你的學習物件。同時那些你不喜歡的人和事也可以為你敲響警鐘,警告你千萬不要做那樣的人和事。當然,你也應當慷慨地幫助每一個朋友,試著做他們的良師和模範。

  第五,提高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如果覺得沒有特長、沒有愛好可能會成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的一個障礙,那麼,你可以有意識地去選擇和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是你與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徑之一。很多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都不是隻會閉門苦讀的書呆子,他們大多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繪畫、橋牌和體育運動方面的高手。業餘愛好不僅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還可以讓大家發掘出自己在讀書以外的潛能。例如,體育鍛煉既可以發揮你的運動潛能,也可以培養你的團隊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沒有什麼興趣愛好,那麼,多讀些好書豐富自己的知識也可以改進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因為沒有什麼比智慧和淵博更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學會與人相處,這也是大學中的一門“必修課”。

  對大學生們的期望

  踏入大學校門時,你還是一個忙碌的、青澀的、被動的、為分數讀書的、被家庭保護著的中學畢業生。

  就讀大學時,你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學好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興趣培養、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事。

  經過大學四年,你會從思考中確立自我,從學***求真理,從獨立中體驗自主,從計劃中把握時間,從交流中鍛鍊表達,從交友中品味成熟,從實踐中贏得價值,從興趣中攫取快樂,從追求中獲得力量。

  離開大學時,只要做到了這些,你最大的收穫將是“對什麼都可以擁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中國未來的主人翁。

  所以,我認為大學四年應是這樣度過。

  篇二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看完了我《寫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後,感觸很深,他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很小的時候,我的目標就是長大,長大了做什麼,我當時沒有想;讀小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初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麼,我沒有想過;讀高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考大學,考上大學做什麼,我沒有想過;上大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就是要出國,出國做什麼,我也沒有想過;現在留學拿到了學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該做些什麼呢?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謝謝你的第三封信,它喚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進取心,它改變了我25年來被動的生活方式。從今天開始,我要積極主動地為自己而生活!”

  當我為這位中國留學生終於理解他“有選擇的權利”感到歡欣鼓舞的時候,我不禁想到,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依然在被動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著。在“開復學生網”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訴我,我該怎麼做。”的被動思維。

  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們事事要聽從父母和老師的安排,遇到問題也可以直接從父母和老師那裡獲得幫助,這很容易養成被動的習慣。因此,許多中國年輕人不善於主動規劃自己的成長路線,不知道如何積極地尋找資源,使自己的學業和人生邁上更高的階梯。

  另一方面,中國的父母和老師習慣於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幫助孩子設計人生規劃,這通常會使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興趣,當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多半會發現,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裡了。

  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群體意識,大力推崇“從上”、“從眾”等行為方式,這些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於許多年輕人覺得,“自主”這兩個字是那麼陌生和遙遠。

  所以,消極到積極之路是充滿荊棘的。雖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積極主動的重要性,我決定特別寫一封有關積極主動的信。

  為了成為國際化的人才,為了在資訊時代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每一個有進取心的中國青年都應該努力迫使自己從被動轉向主動,大家必須成為自己未來的主人,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的事業——沒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與生活,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適於管理你的人生和事業,只有積極主動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 “自我”,才能讓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遠快樂!

  什麼是積極主動?

  消極被動的人 積極主動的人

  自己和環境 自己受環境的左右 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人和事 事情主導人 人可以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遇到問題時 尋求幫助 獨立思考

  環境不好時 怨天尤人 積極進取

  只有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 一切靠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必須服從環境的安排。 我有選擇的權利。

   誰可以告訴我該選什麼專業? 我要制定一個計劃,以選擇最適合我的專業。

  自常說的話 怎麼都沒有人注意到我? 我要去學習如何引起人們的重視。

   我總是沒時間做某事。 我該放棄哪些不重要的事,才能做最重要的事?

   只有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 只有我自己才有權利和責任決定我該怎麼做。

   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也一定會得。 雖然父母有糖尿病,但只要注意鍛鍊,注意飲食,就能降低得病的機率。

  消極被動***Reactive***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受環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別人不指點,環境不改變,自己就只有消極地生活下去。碰到問題的時候,消極被動的人總會找人幫著決定,環境不好的時候,他們就會怨天尤人。他們總是在等待命運安排或貴人相助。對一件事情,他們總認為是事情找上他們,自己無法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積極主動***Pro-active***的人認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自己總有選擇的權利。所以,他們對自己總是有一份責任感,因為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裡,而自己並不是環境或他人的附庸。對一件事情,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可以主導事情的發生、發展。

  為什麼要積極主動?

  三十年前,在工業社會裡,每位員工是企業的機器裡的一個齒輪。雖然機器需要齒輪,但是齒輪是可替換的。最好的齒輪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這些公司最喜歡的人才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能夠埋頭苦幹的人。斗轉星移,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人們對人才的定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在現代化的企業中,有更多的人享有決策的權利,有更多的人必須在思考中不斷創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夠的空間來決定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大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機械式的重複勞動,而是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複雜過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路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對的人才的期望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現代化的企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在工作中要勇於承擔責任,主動為自己設定工作目標,並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應當培養推銷自己的能力,在領導或同事面前要善於表現自己的優點,且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幾個是唯唯諾諾、被動消極的人?對待自己的學業和研究專案,你需要以一個母親對孩子那樣的責任心全力投入、不斷努力。只要有了積極主動的態度,沒有什麼目標是不能達到的。

  其實,許多年輕人並不是沒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做出自己的決定,而是不習慣在重大問題上做出自己的決定。如果我問一位中國的大學生:“你最常做的決定是什麼?”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決定買什麼樣的電腦,看什麼電影,讀什麼書等等。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決定,但是,許多更重要的決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讀什麼專業,讀什麼學校,考研還是出國等決定,大家可能習慣於聽父母的安排,或參考大多數同學的選擇——殊不知,在這些最重要的問題上,只有你自己的決定才能幫助你邁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無關緊要的決定,但是對一生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卻聽他人的。這是多麼不合邏輯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決定,也不見得你事先已經花了足夠的時間調查和研究。魯莽或草率的決定可能會讓你後悔一輩子!

  當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電視上被訪問時,記者問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哪一所學校,他們並沒有回答斯坦福大學或密西根大學,而回答的是“蒙臺梭利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沒有任一消極輸入的方式。在蒙臺梭利教育的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鼓勵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所以,每一個年輕人都要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心,你必須善於規劃和管理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為重要的抉擇。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業,沒有什麼東西像積極主動的態度一樣更能體現你自己的獨立人格。

  正如美國詩人惠特曼《草葉集》裡所寫的那樣:“我不能,別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過那條路;你必須自己去走。” 積極主動的七個步驟

  要達到積極主動的境界,我建議大家按照下面圖中所示的七個步驟,循序漸進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自己的習慣,學習把握機遇、創造機遇的方法,並在積極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穫成功和快樂。

  步鄹一:擁有積極的態度,樂觀面對人生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一個人被擊敗,不是因為外界環境的阻礙,而是取決於他對環境如何反應。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所說的“態度決定一切”就是這個意思。埋怨不會改變現實,但是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可能改變一切。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每個人每天大約會產生5萬個想法。如果你擁有積極的態度,那麼你就能樂觀地、富有創造力地把這5萬個想法轉換成正面的能源和動力;如果你的態度是消極的,你就會顯得悲觀、軟弱、缺乏安全感,同時也會把這5萬個想法變成負面的障礙和阻力。

  消極的人允許或期望環境控制自己,喜歡一切聽別人安排,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擁有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相反的,積極的人總是以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面對困難,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積極的人總是使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極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處在過去的種種失敗與困惑的陰影裡。

  有了積極的態度,並不能保證事事成功。積極的態度肯定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但並不能保證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堅持消極的態度卻必敗無疑,我從來沒見過哪個持有消極態度的人能夠取得可持續的、真正的成功。

  當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須由自己來選擇,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來主導。所以,在選擇積極態度的同時,我們必須保持平和的心態,也就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步鄹二:遠離被動的習慣,從小事做起

  消極被動的習慣是積極主動最大障礙,如果你從小就在消極、被動的環境下長大,你就更應該努力剔除自身所擁有的那些消極因素。

  例如,消極被動的人總是迷信宿命論,把不如意的事情紛紛歸罪於基因遺傳、星座、血型等因素,並由此變得自怨自艾,總是怪罪別人的不是,指摘環境的惡劣——如果這樣的想法成為習慣,他就會陷入消極被動的惡性迴圈,難以自拔。

  年輕人該如何遠離消極被動?我想向大家提出五個建議:

  一、不要盲目聽信人言,應冷靜辨析,積極求證

  現在,網上經常流傳著各種謠言。如果盲目輕信這些謠言,你就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學發信來說:“自己想讀一個民辦學校的課程,因為它可以發'英國劍橋大學的學位’。”冷靜辨析應該會告訴你:在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情裡總會暗藏著什麼圈套。然後只要到搜尋引擎積極求證,馬上就可辨其真偽。

  此外,有許多同學不懂得主動搜尋和驗證資訊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學請我幫他找某某大學的資訊,甚至,還有的同學向我詢問某個單詞的意義和用法——實際上,這些資訊在網上只要簡單搜尋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當我每次查出答案後,總是告誡這些同學說:

  “如果你想知道什麼,就自己到網上去找,不要急著去問別人;如果你聽到了什麼,不要盲目信從,應當自己主動去網上求證。”

  二、不要讓事情找上你,應主動對事情施加影響

  每一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應該是因你的決定而發展、變化的,而不應該是因為你無所作為才變成現實的。

  有位同學告訴我說:“我申請了兩個工作,其中,我比較喜歡的那份競爭激烈的工作,但同學們也都在爭取那份工作。我現在只好選擇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請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驚訝地問他:“既然你很喜歡第一份工作,為什麼你這麼被動,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動爭取呢?”

  不要忘了,被動就是棄權,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在微軟工作的華人都知道郭蓓菁,一位小巧玲瓏、年輕活潑的女孩。見她第一眼你可能很驚訝她是微軟最資深的華人經理之一。但是如果你和她交談一分鐘,你就會一點也不驚訝了。她講的每一句話流露了自信和積極樂觀的領導力,和嚴謹的邏輯和戰略思想。她曾告訴我她積極主動的一個故事:

  “我十六歲從中國移民到美國。我到美國後六個月就必須參加SAT考試。那時我英語口語已經不差,但是文法、字彙、作文都很不行。雖然我的SAT數學考了 780分***接近滿分800分***,但是英語只考了280分。如果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就可以想象280分是多麼糟糕!但是我依然滿懷希望地申請了加州大學的電機工程系。”

  “由於我的英語SAT分數太低,我的申請表很可能沒有被閱讀就被直接被拒絕了。但是我不服輸,我深信如果我被錄取,我會是一個成功的工程師。於是,我決定'上訴’。”

  “我直接寫了一封信給加州大學的工學院長。在信裡,我做了自我介紹,我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釋了我剛到美國六個月的英語問題,強調了我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後,我說:'院長女士,如果你錄取我,我保證我會成為貴校的的財產。’”

  “兩天後,院長約談了我。我和她面談時,她看出我的英語其實已經進步很快。我對她當面保證我的英語會學的和美國同學一樣好。一星期後,加州大學收回成命,決定錄取我。”

  步鄹三: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命運

  有位學生問我:“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這個問題在“開復學生網”上引起了一場大討論。有些同學認為世界公平,一個人只要有志氣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礙;也有些同學認為世界級端不公平,因為無論是財富、天賦還是運氣,老天爺好像總是青睞別人。

  對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運***宿命論***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勝天***都是不合適的。

  每一個人都有選擇,都有機會,但是,先天和環境因素造成每個人的機會多少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為世界不公平而放棄了自己的機會和選擇,那就是你自己的責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舉一個比喻。有些人出生時就因為遺傳的原因,可能會在某個時候患上較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表明他一定會患病。如果他能把握機會,做正確的選擇,安排好自己的鍛鍊和飲食,他很可能比誰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就因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棄,那麼他得病的機率幾乎一定會成倍增加。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麼是自己不能改變而必須接受的,什麼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什麼是自己必須勇敢挑戰的。當你碰到不可改變的事情時,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悔恨、羨慕和嫉妒上。你應該做的事是積極主動地抓住命運中你可以選擇、可以改變、可以最大化你的影響力的部分。

  還有,就算在最艱苦的時候,當你感覺命運已拋你而去時,你總是有選擇的。就像弗蘭克說的:“在任何極端的環境裡,人們總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

  “積極主動”的含義不僅限於主動決定並推動事情的進展,還意味著人必須為自己負責。責任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積極主動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或他人。他們在待人接物時,總會根據自身的原則或價值觀,做有意識的、負責任的抉擇,而非完全屈從於外界環境的壓力。

  對自己負責的人會勇敢地面對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確定的或困難的事情一味擱置起來。比方說,有些同學認為英語重要,但學校不考試時,自己就不學英語;或者,有些同學覺得自己需要參加社團鍛鍊溝通能力,但因為害羞就不積極報名。對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去解決也是一種解決,不做決定也是一個決定,消極的解決和決定將使你面前的機會喪失殆盡,你終有一天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有同學問我:“不確定時,該如何負責?”其實,就算你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你至少應該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就算你不能積極爭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應積極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個積極主動、對自己負責的人,我建議你立即行動起來,按照以下幾點嚴格要求自己:以一整天時間,傾聽自己以及四周人們的語言,注意是否有“但願”、“我辦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現。

  依據過去的經驗,設想一下,自己近期內是否會遭遇一些令人退縮逃避的情況?這種情況處在你自己的影響範圍之內嗎?你應該如何本著積極主動的原則加以應對?請在腦海中一一模擬。

  從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個令你備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屬於哪一類,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還是可以間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無法控制的事情?然後在自己的影響範圍內尋找解決方案並付諸行動。

  鍛鍊自己積極主動的意識。在下30天內,專注於自己影響範圍內的事物,對自己許下承諾,並予以兌現;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蠟燭,而非評判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不要只顧批評;解決問題,不要製造問題;不必怪罪別人或為自己文過飾非,不怨天,不尤人;別活在父母、同事或社會的蔭庇之下,善用天賦的獨立意志,為自己的行為與幸福負責。試行積極主動的三十天訓練法,觀察一下,自己的影響範圍在訓練之後是否有所變化?

  步鄹四:積極嘗試,邂逅機遇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一些學生因為受到一些挫折就喪失了奮鬥的勇氣。例如,有的學生因為應試教育在大學中延續而後悔念大學,有些學生因為專業不合適就虛度時光,還有的學生因為在研究生期間遇到種種學術上難題而感到氣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挫折,它們都需要你具有積極主動的態度。生命中隨處是機遇,許多機遇就藏在一個又一個挫折之中,如果你在挫折面前氣餒,你很可能會與自己的機遇擦肩而過。

  積極嘗試是學習最好的方法。在一個先進的公司,你不需要擔心失敗。在一項美國公司的執行長的調查中發現,他們最欣賞的就是那些主動要求做某項新工作的員工。無論是否能做好,至少這些員工比那些只會被動接受工作的員工要令人欣賞,因為他們有勇氣、積極上進,而且會從中學習。

  對於那些正在選擇人生道路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應該積極地嘗試不同的事情。在美國,父母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自己不喜歡呢?”所以,我建議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嘗試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門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機遇。

  我的積極主動的習慣是五歲開始的。記得五歲的時候,我覺得幼兒園的課程太簡單了,於是就主動跟父母說:“我想跳級讀小學。”父母建議我還是按部就班地讀書,等到有足夠的能力時再去讀小學。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大膽地提出:“讓我嘗試一下好嗎?如果我的能力不夠,我就沒法通過小學的入學考試;可如果我通過了考試,就表明我有這樣的能力,那你們就應該讓我去讀小學。”父母很爽快地答應了下來。於是我努力讀書,最後以高分考進了私立小學。事過三十多年,當時母親帶我去看“放榜”時,看到“李開復”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興奮,今天想來依然歷歷在目。這件事讓我懂得,只要大膽嘗試,積極進取,我就有機會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這也為我日後的自信和積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於我的年輕朋友郭去疾。他的人生之學是:每一扇機遇之門,都有一個守門人。收穫機遇的臨門一腳,在於主動執著地去找這個守門人。當他 1999年從中國科技大學本科畢業時,受到了很多美國一流大學的錄取通知,但是一律沒有獎學金。於是,他開始給這些大學的教授們寫信,希望他們能接受我作為研究助理從而資助。一個月中,他寫了兩百封信,雖然有很多教授感興趣,卻都因為他研究經驗不足而拒絕了。他還嘗試寫信給中國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推薦,也沒有結果。一天夜裡,面對電腦裡一封封挽拒的郵件,他一個人在黑暗的實驗室裡失聲痛哭。然而第二天醒來,他決定繼續去敲擊這扇機遇之門。幾天之後,他收到伊利諾大學的一位教授的回信,欣然答應資助。那位教授說,當他到系裡索取郭去疾的材料的時候,發現系裡正在準備給郭寄拒信。郭去疾最後說:“我的' 叩門之旅’在繼續著,絕大多時候,都無功而返。然而,石沉大海卻不代表徒勞無功,因為一次一次,機會之門這樣被我敲開。一步一步,我得以到微軟總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學讀MBA,到Mckinsey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機會”。

  美國人很喜歡嘗試不同的工作,他們一生中平均要換四次工作。在長期計劃經濟的思想影響下,更多的中國人不願意換工作,而更傾向於終生做一件事。其實,換工作崗位的意義在於,你一開始做的決定並不一定是你的終生決定,你仍然有機會去嘗試更多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所以,不要因為暫時不瞭解自已的長處而猶疑不決,積極行動起來吧!你會發現自己的才華和天賦。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嘗試,因為機遇往往不可複製。要隨時做好準備,以免機遇到來時錯失良機,同時也應學會從每一個失去的機遇中吸取教訓。此外,只有敢於挑戰自我,你才能充分地開發自身的潛力。我建議大家經常給自己設立一些極具挑戰性、但絕非遙不可及的目標。

  步鄹五:充分準備、把握機遇

  不要坐等機遇上門,因為那是消極的做法。屠格涅夫說:“等待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什麼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種是一邊等,一邊把事情向前推動。”也就是說,在機遇還沒有來臨時,就應事事用心,事事盡力。

  如果被苦難或挫折阻擋,我們應該學習把挫折轉換成動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動的時候猶豫不決。人生不能用這種消極的方式度過。我們終有一天要面對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因此,我們必須在平時做好充分的準備,掌握足夠的資訊,以便在必要時做出最好的抉擇,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一旦機遇到來,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機遇。

  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學洪小文的幫助***,把語音識別系統的識別率從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學術界對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當時,有些老師認為,只要把已有的結果加工好,寫好論文,幾個月之內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給我提供的只是一個機遇,而不是一個答案,因為80%的識別率決不是最後的最佳結果,因為我用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而且,我已經公開發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個研究機構都會學習、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時放鬆下來,不再做實驗,埋頭寫論文以求儘快畢業的話,別的學校或公司很快就會超過我。

  所以,我不但沒有放鬆,反而更加抓緊時間研究攻關,甚至為此推遲了我的論文答辯時間。那時候,我每週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這些努力沒有白費,它們讓我的語音識別系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識別率從80%提高到了96%。在我畢業之後,這個系統多年蟬聯全美語音識別系統評比的冠軍。如果我當時在80% 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隨隨便便就畢業的話,後來商業週刊頒發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創新獎”就肯定會讓別人搶走了。

  所以,當你知道機遇來臨的時候,要積極把握;當你尚未看到機遇的時候,要時刻準備。

  步鄹六:積極爭取,創造機遇

  當機遇尚未出現時,除了時刻準備之外,我們也應該主動為自己創造機遇,不能總是守株待兔,等著機遇上門。

  記得當我在蘋果工作時,有一段時間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大家士氣低落。這時,我看到了一個機遇:公司有許多很好的多媒體技術,但是因為沒有使用者介面設計領域的專家介入,這些技術無法形成簡便、易用的軟體產品。

  於是,我寫了一份題為《如何通過互動式多媒體再現蘋果昔日輝煌》的報告。這份報告被送到多位副總裁手裡,最後,他們決定採納我的意見,發展簡便、易用的多媒體軟體,並且請我出任互動多媒體部門的總監。

  多年以後,一位當年的上司見到我,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當時,看到你提交的報告,我們感到十分驚訝。以前,我們一直把你當作語音技術方面的專家,沒想到你對公司戰略的把握也這麼在行。如果不是這份報告,公司很可能會錯過在多媒體發展的機會,你不會有升任總監和副總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裡,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歸功於你和你那份價值連城的報告。”

  在微軟公司,大家都很重視向比爾"蓋茨每年四次的彙報工作成果的機會。在報告的幾個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開始提早排隊,報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軟中國研究院剛成立的那一年,當幾個研究專案都還沒有得到最終結果的時候,我就冒險爭取了六個月後向比爾彙報兩個研究成果的機會。因為那時我知道很多人對中國研究院還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爾面前成功地演示我們的研究成果,就會對研究院的發展提供很大的幫助。

  當時,我知道有四個研究專案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個月後得到好的結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確定後再去申請。於是,我用兩個措辭含糊的報告題目預訂了位置。六個月後,果然有兩個專案得到了非常好的結果,於是,我們修改了報告題目,十多個人飛到美國為比爾做了現場演示。那次彙報非常成功,得到了比爾高度評價。

  報告的第二天,比爾對所有的公司領導說了他著名的那句話:“我敢打賭你們都不知道,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究方面的專家。”是這句話開始建立了研究院在公司的信譽的。

  顯然,如果我總是消極地等待,那麼,我們恐怕就要錯過向比爾彙報研究成果的機會了。

  對大學生來說,大家應該積極地計劃大學的四年,積極地爭取和創造機遇。你的畢業計劃將成為你學業的終點和事業的起點,你的志向和興趣將為你提供方向和動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興趣,應該馬上做一個發掘志向和興趣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應該馬上制定一個嘗試新領域的計劃;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麼,應該馬上寫一份簡歷,找你的老師、朋友打分,看看哪裡需要改進;如果你畢業後想出國讀博士,你應該想想如何讓自己在申請出國前有實際的研究經驗和論文;如果你畢業後想到某個公司工作,那你應該找找該公司的聘請廣告,和你的履歷對比,看自己還欠缺什麼經驗……只要做到了這些,你就不難發現,自己每天都會比前一天離成功更近一些。

  步鄹七:積極地推銷自己

  在全球化和資訊化的時代裡,那些能夠積極推銷自我的人更容易脫穎而出。

  很多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中國人對美國同事的印象總是這樣的:“他們怎麼這麼能說?他們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工作成績,而中國同事在很多時候做得很好,卻沒有展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在公司裡,經常得到晉升機會的人,大多是能夠積極推銷和表達自己的、有進取心的人。當他們還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時,只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團隊利益相關的事情,他們就會不遺餘力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貢獻自己的主張,幫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計劃;在完成本職工作後,他們總能協助其他人儘快完成工作;他們常常鼓勵自己和同伴,提高整個隊伍的士氣;這些人總是以事為本、以事為先——他們都是最積極主動的人。

  要想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就必須學會說服他人,向別人推銷自己、展示自己的觀點。一般說來,一個好的自我推銷策略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銷者會主動尋找每一個機會,讓老闆或老師知道自己的業績、能力和功勞。當然,在展示自己時,不要貶低別人,更不可以忘記團隊精神。

  當我被微軟總部調回美國,在美國啟動總部把工作外包給中國合作伙伴的工作時,我一直在考慮如何把這項極為重要但又缺乏資源的專案做好。

  這時,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薦的信。這封信來自一位在微軟技術支援中心工作的經理。她在信中說:“雖然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但是我曾在多個部門工作,而且學習很快。我願意用我自己的時間幫你把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要酬勞,我也不是申請工作,我只是希望為中國做點事情。你選擇我沒有風險,因為我至少可以把每個細節都幫你想清楚,這樣可以節約你的時間。”

  如果不是這封信和後來的交談,我怎麼也不會想到,把這個工作交給一位業餘而又沒有相關經驗的人來做。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她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把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因為她起頭的工作,微軟後來三年中提供給中國的外包業務量增加了三倍。幾個月後,當我們終於成立了一個部門來負責這件事情時,她毫無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給了這個新部門。

  後來,微軟亞洲研究院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沈向洋院長要我推薦人選,我想到了這位多才多藝的志願者。她就是今天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總監宋羅蘭。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要求我們展示自己,這是不是要我從一個內向的人徹底轉變為外向的人?”其實,一個內向的人很難徹底地改變自己的性格。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許的範圍內往“外向”靠攏,儘量尋找一些“比較外向但又不給自己帶來太大壓力”的機會。

  我的選擇;你的選擇

  2005年7月19日,我離開了微軟,加入了Google。我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希望回到中國。而且同時,我發現許多我的朋友加入了Google後都非常愉快。當我聽說Google將在中國有很大的計劃時,我沒有等著它的電話,而我積極地直接聯絡了我認識多年的Google的CEO斯密特。他積極邀請我去看看。我發現,Google是一個讓我震撼的公司 – 從它的新一代技術到員工的激情,從它誠信和對大眾利益的執著,從它獨有的自由和透明度,我發現了一片我向往的淨土。我有選擇的權利。於是,我選擇了 Google。我選擇了中國。

  有記者問我這個選擇帶來不少麻煩,我會不會後悔。我的回答是:“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要做我有激情的事情。對這個決定,無論帶來多大的困擾和麻煩,我終身不悔。”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惟一的司機,千萬不要讓別人駕駛你的生命之車。你要穩穩地坐在司機的位置上,決定自己何時要停、要倒車、要轉彎、要加速、要剎車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暫,你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選擇和決策的權利,雖然可以參考別人的意見,但千萬不要隨波逐流。

  只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贏得成功,只有善於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最後,我將下面一段話贈給中國的學生: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或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被信條所惑 – 盲從信條是活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讓任何人的一件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作重要的,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篇三

  引言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為青年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和借鑑的,包含了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等三個層面的理論模型——“成功同心圓”。如果僅就“成功同心圓”中的每種態度或每種行為來說,我們其實很容易總結出許多明確的、可執行的理念、原則或方法,青年學生們也不難掌握。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面臨的環境卻往往是複雜和多變的,我們需要做出的選擇也多半不會像“是”或“非”那樣簡單。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在多種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選擇最適合當時情景的解決方案。這時,在任何一個方向上的偏激或對任何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的忽略都是不明智的。以我和青年學生們的交流經驗看來,許多中國學生缺少的恰恰是這種在複雜情況下做出理性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例如,許多學生不止一次地詢問我與選擇相關的問題,他們不知道該在何時表現得積極,何時表現得謙遜,他們不清楚該如何處理勇氣和胸懷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也不太確定自信和自省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態度是否可以共存……

  我覺得,對於青年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具體的準則或方法,而是在複雜情況下權衡各種影響因素,並以最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確抉擇的能力。我把這種能力稱為“選擇的智慧”,它的思想核心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傳承了兩千多年的“中庸”之道。據此,我把自己對分析、判斷、權衡、折中等與選擇相關的思考寫成了全書的最後一章“完整與均衡——用智慧選擇成功”。應當說,這一章是全書的總結和昇華,也是指導讀者合理運用“成功同心圓”法則的關鍵所在。

  該書問世後,讀者對這一章的反響非常好。《大學生》雜誌社的社長鍾巖女士告訴我說,這一章在全書中“最為精彩”。她熱情地邀請我以這一章的內容為基礎,在“《大學生》雜誌社名人講堂”中發表演講。最終,我在全國三十餘所大學的校園中發表了題為“選擇的智慧”的演講,超過七萬名學生聽了我的現場演講,在每一次演講中,學生們超乎尋常的熱情總是讓我無比激動,我也為自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中國大學生而倍感欣慰。

  為了讓更多的青年學生了解和掌握“選擇的智慧”,我專門將演講的內容與書中“完整與均衡”一章整理、合併起來,寫成了《給中國學生的第六封信》。我相信這封信可以為青年朋友們提供一些有關成功與選擇的有益幫助。

  人生就是一串困難的選擇,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當我們走過人生的旅程,身後留下來的就是我們選擇的結果。如果選擇得好,我們會感到快樂和成功,會覺得自己對世界、對他人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當我個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選擇時,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則: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多少年來,這句話給了我無比巨大的支援和鼓勵,幫助我度過了難以計數的人生關隘。在與中國青年分享這三句話後,有位同學針對這三句話,寫信問我:

  “讀了開復老師的三句話,心裡感到很強的共鳴。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積極進取的心態,以永不放棄、永不消沉的主動人生態度,鼓勵我們靠自己的努力達到目的。

  “'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國式的謙恭謹讓的度量來培養自己的修養,學會承認和接受真實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但是我不知道最後一句該如何理解。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可是,智慧從哪裡來呢?”

  其實,“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就是要求我們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動發現並選擇最完整、最均衡的狀態,並通過這一選擇獲得成功。這裡所說的“智慧”,既是甄別、判斷的智慧,也是權衡、折中的智慧,但從根本上講,它更是在選擇中孕育又在選擇中昇華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稱作“選擇成功”的智慧。

  在這選擇的世紀中,青年學生需要選擇的智慧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說,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選擇的世紀,因為未來的歷史學家如果回顧今天,他們會記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並不是技術方面或網路方面的革新,而是——人類將擁有選擇的權利。他說這句話是因為在今天的資訊社會裡,人人都能獲取資訊,學習知識,靠腦力上進,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會更多地放權給員工,重視積極選擇的員工。人人都有機會,那麼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積極地爭取和智慧地選擇。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中,每個人都面對著選擇的機會,都擁有選擇的權利。尤其在中國,這個選擇的時代是更難能可貴的。回顧中國的近百年曆史,可以說,今天的中國青年學生是百年來第一次有機會享受先進的教育,同時也不必擔心生活、安全和溫飽問題,他們第一次能夠通過網際網路獲取世界各地的資訊,第一次在畢業後擁有如此眾多的、可以自主選擇的就業機會。

  但是,中國的青年學生雖然有幸出生在能夠自由選擇的時代,但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在此前與大學生的書信交流及創辦“開復學生網”的過程中,我看到有很多學生雖然擁有選擇的權利,雖然生活在這樣優越的大環境中,但仍然有許多學生時常遇到迷茫的時刻。例如,經常有學生問我有關如何進行選擇的問題:“我被老師批評了,但我覺得無辜,那麼,我應該用自信的態度為自己辯解,還是用自省的態度坦然接受?”“我想改變現狀,但又力不從心,我應該鼓起勇氣衝破險阻,還是放寬胸懷承認現實?”“我遭受了失敗的打擊,應該用毅力堅持下去,還是用自省的態度放棄它?”“我想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可能招來非議,我應該積極表達想法,還是該遵循同理心的原則多聽少講?”提出這些問題的學生都希望我來幫助他們做出選擇。面對這些問題,我的回答是:

  我能幫你做的不是選擇,因為你自身的問題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來也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傳授給你選擇的智慧,幫你聆聽自己心底裡最真實的聲音,幫助你做出智慧的選擇。

  在這封信中,我提出選擇成功的智慧共有八種:

  · 用中庸拒絕極端

  · 用理智分析情景

  · 用務實發揮影響

  · 用冷靜掌控抉擇

  · 用自覺端正態度

  · 用學習積累經驗

  · 用勇氣放棄包袱

  · 用真心追隨智慧

  ***1***用中庸拒絕極端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中庸》也是千年國學的經典。很遺憾的是,許多人並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內涵,誤以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實人。其實,中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避免並拒絕極端和片面。

  比如說,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積極主動,如果做到了極端,就變成了霸道,喜歡對別人頤指氣使,橫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極端,就變成了盲從,失去了自己的選擇,什麼事都沒有主見。極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極端的勇氣就成了愚勇,極端的胸懷就是懦弱,極端的自省就會變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氣、胸懷,積極、同理心六種態度都是成功的必備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備的優點。但是,一旦將其中某一種態度發展到極端,優點就會立刻演變為缺點。

  第一個智慧的真諦就是:我們必須用中庸的思想指導自己,把自己的態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範疇內,兼顧自信和自省、勇氣和胸懷、積極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時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過於偏激的表現。

  我看到過一個負面極端的例子:有位企業管理者建議員工讀一讀拿破崙傳記中的一則小故事。那則故事的大意是,拿破崙小時候常和同學打架,但總是輸給對方。他下定決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輸,並採用非常規和“自殺式”的襲擊與對手較量。結果,這種“拼命”精神終於使對方屈服了。這位企業管理者教導他的員工向拿破崙學習。——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極端。在拿破崙的這則故事裡,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勇敢的英雄,而是一個自大、固執、不自量力的傢伙。雖然我不是歷史學家,但我很清楚,這樣的事例絕對不值得學習。

  另外我曾經親身經歷的一個極端的測驗:公司在培訓課程中,讓十個副總裁圍成一圈,一個半小時內可以暢所欲言,惟獨不可以講公司的事情。於是,大家開始談論天氣、政治、體育……其間還出現了爭執。在熱烈的交談中,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一個半小時後,每個副總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對其他副總裁的尊敬程度,為他們排一個序,並把自己安插在合適的位置。排序後我們發現,倒數第一的是從頭到尾沒有講話的人,倒數第二是話最多的人。不說話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沒有表達出來,那麼別人就會認為他沒有意見。相反,話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話很有意義,但也講了許多不該講的話,這使他無法得到大家的好評。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無遮攔都不可取,那麼我們怎麼達到“中庸式的智慧溝通”呢?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記得我剛進入蘋果公司開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時,公司裡有一位經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尤其在開會的時候,他得體的言辭完美地展現出他過人的才學、情商與口才,足以讓在場的所有人欽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氣去向西恩討教有效溝通的祕訣。西恩說:“我的祕訣其實很簡單:我並不總是搶著發言;當我不懂或不確定時,我的嘴閉得緊緊的;但是,當我有好的意見時,我絕不錯過良機——如果不讓我發言,我就不讓會議結束。”我問他:“如果別人都搶著講話,你怎麼發言呢?”西恩說:“我會先用肢體語言告訴別人:下一個該輪到我發言啦!例如,我會舉起手,發出特殊的聲響***如清嗓子聲***,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讓我發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確霸佔了所有的發言機會,我就等發言人調整呼吸時,迅速接上話頭。”我又問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別人向你諮詢呢?”西恩說:“我會先看看有沒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幫我回答。如果有,我會巧妙地把回答的機會'讓’給他;如果沒有,我會說'我不知道,但是我會去查’,等會開完後,我一定去把問題查清楚。”跟他的一席話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只要把握好說話的度,選擇好說話的時機,就可以得到周圍人的尊敬,而且,別人也會從你的話語中瞭解到你是一個淵博而謙遜的人。

  講了這麼多例子,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當竭力避免極端,保持均衡的狀態,走中庸之路。

  ***2***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之道不但強調守誠中道,也要求我們擇善而從。

  在面臨選擇時,我們先用第一個智慧避免走向極端的陷阱,然後用第二個智慧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審慎而冷靜地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用前面的圖來看,第一個智慧讓我們避免了外面的圈,第二個智慧則是告訴我們內圈中沒有一定的答案,而應該運用理智根據情景做最佳的抉擇。這兩者的結合其實才是中庸的真諦。所以中庸並不是取中絕對的“中點”,而只要你保持在內圈,根據情景抉擇,都是符合中庸和這兩個智慧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大家不應當認為有關成功的六種態度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係,既不要片面強調某一種態度,也不要片面強調兩種態度之間的“中點”。

  記得曾有一位青年問我:“我不同意我的老闆,我該站起來發言嗎?”

  當時,我的回答是:“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闆是一個願意接納異議的人嗎?如果不是,那麼你千萬不要亂髮言,但是,你可以開始物色一個新工作和新老闆了!如果他能夠接受異議,那麼,在老闆還沒做出最後的決定時,不要怕提出異議;但同時也要考慮到,如果是當眾發言,自己的話就必須有一定的技巧,應當顧慮到老闆的面子。老闆一旦做出了決定,我們無論有無異議,都必須支援和貫徹,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與老闆溝通。” 在這樣一個具體的例子裡,我們必須學會用智慧甄別各種複雜的情況,並從不同候選方案中擇善而從的方法,這樣才能找到提出異議的最佳途徑。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領導藝術也同樣需要擇善而從。許多人誤以為,好的領導都有完全相同的風格,例如:指揮命令、巨集觀掌控、和諧和作、民主自由、授權負責、指導培養。其實,在著名的管理學著作《有效率的領導***Leadership that Gets Results***》一書中,作者丹尼爾"戈德曼提出:最好的領導能夠完整地擁有上述的六種看起來相互矛盾的領導力,並會有智慧地因具體情景不同而運用正確的一種。這種“完整+均衡”的觀點和本章論述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根據戈德曼的分析,一個出色領導總是擁有上述的六種領導力,並且會理智地分析當前的情景,以便決定運用其中的哪一種。例如,假設員工表現不佳或員工是新手,在公司遇到重大危機時,對員工就應該採用指揮、命令的方式;如果企業需要改變方向,或員工因為不理解方向而士氣不高,而你又是一個值得信任的領導者,那就應該採用巨集觀掌控的方法;如果你發現員工對工作得心應手,部門協調沒有問題,那就應該注重和諧合作;當你發現員工知識淵博,或你對結果不確定的時候,就應該選擇民主自由的方式;如果員工能力很高又是專家,或具備了積極自主的態度,就應該採用授權負責的方式;如果員工很有動力,願意把工作做好,但是經驗不足,同時企業並沒有處於危機時刻,那應該儘量指導培養。最好的領導是擁有這六種看起來相互矛盾的領導力,並且用智慧根據不同的情景正確選擇的人。

  人生中的絕大多數選擇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大家要學會在最合適的時候對最合適的人用最合適的方法,要學會在做出決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種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傾向。這些東西並不能靠簡單的公式來決定。讀者應該憑藉自己的智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3***用務實發揮影響

  選擇完整與均衡時,你必須首先弄清楚,你面臨的事情是你能夠影響到的,還是你根本無力改變的。史蒂芬"柯維在其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把所有值得關注的事情稱為“關注圈”,把能夠發揮影響的事情稱為“影響圈”。

  在整個關注圈中,根據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面臨的問題可分為三類:

  · 可直接影響的問題:對於這種問題,解決之道在於用正確的態度執行。這是我們絕對做得到的,也是最核心的“影響圈”。

  · 可間接影響的問題:有賴改進發揮影響力的方法來加以解決,如藉助人際關係、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來解決。這是最值得我們努力爭取的“影響圈”。

  · 無能為力的問題:需要以平和的態度和胸懷,接納這些問題。縱使有再多不滿,也要泰然處之,如此才不至於讓問題征服了我們。

  無論碰到任何問題,如果你認為“外在環境是造成問題的癥結所在”,或者總是在埋怨“我真的無能為力”,那麼,這種想法不但無補於事,而且會造成你消極悲觀的心理狀態。

  事實上,碰到問題時,你只要耐心地將它分解開,看看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影響的,哪些部分是你可以關注但卻無法影響的。然後,去努力爭取那些可以“間接影響” 的問題,讓它們變成可“直接影響”的,同時把全部心力投入自己的影響圈——你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獲得進步,這反過來又可以讓你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所以,不管一個問題屬於上述三種中的哪一種,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都要從自己的影響圈開始:先影響自己,再影響別人,最後才有可能影響環境。

  這個方法為“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這三句話增加了足夠的可操作性。

  有一位學生曾問我說:“開復老師,今年我剛剛上大一。我為學校做了許多事,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但最近我卻很是煩惱。此前,因為我看不慣某某同學的做法,在背後說了一些氣話。有一次,他竟利用學生會幹部的職權,在領導面前為我捏造了許多罪名。因為他和領導的關係很好,領導在沒有調查落實的情況下就處分了我,把我入黨積極分子的資格也取消了。我特別氣憤,為什麼領導連調查都不調查就處理我呢?我真的沒有犯錯誤。難道真的應該這樣嗎?”

  我的回答是:“這件事確實很不幸,但是既然已經發生了,你只有接受後果。我勸你少想想這件事有多麼不公平,因為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你無法影響,也不能改變。我勸你多想想,有什麼事情是你可以影響和改變的。例如,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初你沒有在背後說他的壞話,是不是這一切都可以避免?我並不是說別人做的都是對的,但是,你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你必須清楚要如何修正自己才能夠避免這樣的問題再次發生。如果時光能夠倒流,你會做得更好一些嗎?你是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是會改掉背後說人壞話的毛病?你有沒有聽過'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這句話?如果你不在背後批評別人,很可能別人也不會在背後中傷你。有句諺語說:'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風,但我們可以調整船帆。’希望你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認清楚自己的船帆在哪裡。人在挫折中學到的東西會遠遠多於在成功中學到的。希望你在經過這一次不幸後能夠成為一個更成熟、更成功的人。”

  我在去年七月加入Google時,也因為被捲入法律糾紛,而學會了“用務實發揮影響”。當時,我離職的事實公佈後,許多媒體因為被誤導,以為我的離職違背了合約,就發表了一些不合事實的言論,甚至更有許多子烏虛有的控訴、惡意杜撰的故事傳遍了中國的網際網路。那時,多虧我的律師朋友提醒我:對於媒體的報道,我們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在官司漩渦中,我個人不能出面解釋,否則不但越描越黑,而且可能給對方提供更多材料。法官的決定則是我可以間接影響的,我們一定要努力打一場漂亮仗。至於可直接影響的方面則是我可以廣蒐證據、找尋證人、理解法律、準備對質時證實對方謊言的證據。於是,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我不再訂閱報紙,不再上新聞網站,不再被流言蜚語所惑。我一天花十六個小時苦讀法律,在對方提出的近30萬份檔案中用最新的搜尋工具找到我們需要的檔案,和律師一同起草我們的答辯狀,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庭排練。九月出庭時,我們果然獲得勝利,法官允許我開始在Google的工作。在我們的慶功宴上,一位律師在向我敬酒時說我不像個被告,而更像個職業的律師,甚至估計我的價值相當於兩個律師。在事後,他問我為何如此鎮定地每天埋頭看檔案,難道對外面風雨交加的媒體報道都不在乎嗎?我告訴他:“不是我不在乎,而是我不想浪費時間在那些我無能為力的事情上。”而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回到中國開始工作後,我沒有花任何精力試圖引導或改變媒體,媒體的報道卻自然而然地完全轉變成為正面報道——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我開始工作的事實戰勝了任何一篇負面文章。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專注於你能夠改變的事情,可能最後連當初不能改變的事情也改變了。

  ***4***用冷靜掌控抉擇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抉擇的遊戲,有風雨也有陽光。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冷靜的態度掌控每一次抉擇的全過程:

  在抉擇前“重重”思考,抉擇後“輕輕”放下。

  所謂“重重”思考,就是要培養客觀的、精準的判斷力。每一個重要的抉擇可能都與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關,但你在抉擇和判斷時,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觀傾向影響判斷的精準和客觀。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出客觀、精準的抉擇呢?我給大家提供三個建議:

  第一、把影響你抉擇的因素羅列成一張“利弊對照表”。

  在利弊對照表中寫出每個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後藉助該表客觀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對你來說最為重要?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和理想?當你面前擺了這樣一張客觀而詳盡的利弊對照表時,主觀因素就不容易影響你的判斷力了。

  例如,1998年時,我面前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回中國建立研究院,在美國創業辦公司。當我問到許多朋友,有沒有願意和我一塊兒回中國時,他們每一個人都說:“當然不願意,只有中國聰明的人到美國,哪有美國聰明的人回到中國?”如果我是個容易被影響,不冷靜客觀的人,當時可能就決定不回中國了。為了更客觀地判斷哪一條道路最符合我的價值觀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張利弊對照表:

  李開復給大學生的信表格1

  藉助這樣一份利弊對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觀而明智的決定——回中國工作。因為綜合考慮各種利弊因素後,回中國工作最能發揮我自身的特長,也最符合我個人的價值觀和理想。

  第二、學會用概率論的方法看問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沒必要認為,某種選擇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們應當學會分析一件事情“可改變的概率”或“可能發生的概率”。對於發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敗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達到100%時才去做,因為即便做成了這種事情,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做概率分析時,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壞的打算”,以幫助自己綜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國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辦得與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國建立的研究院一樣好——這是最壞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來——這是最好的可能。用這樣的方法考慮到兩個極端後,我馬上就會明白,即便出現最壞的情況,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選擇回中國工作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當然,許多抉擇並沒有這麼好的“後路”,在這種時候,我們既要謹慎地評估風險因素,也要在適當的時候有勇氣挑戰自己。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曾在闡述“領導力”時指出:“當你自估的成功概率達到40~70%,你就該去做這件事了。也許你會失敗,但拖延或等待的代價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當自己不確定時,學會謀之於眾。

  多徵求別人的意見總是好的。那些更有經驗的人可以用他們多年的積累為我們指引方向,那些聰明絕頂的人可以用他們的智商啟發我們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際關係的人可以用他們的情商幫助我們有效溝通……

  當你詢問他人意見時,可以隨身攜帶上面提到的“利弊對照表”,與對方一起分析、討論,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省他人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觀描述影響他人。當然,你也必須明白,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自己,即便你採納了別人的意見,你也不可以就此將責任推卸給他人。

  所謂“輕輕”放下,就是說我們在做出抉擇後,應當坦然面對可能發生的任何結果,既不要因為抉擇正確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為抉擇失誤而悔恨終生。

  例如,有的人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剛做出決定,就立即緊張起來,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導致怎樣的結果;有的人非常喜歡吃“後悔藥”,他們事先不通盤考慮,事後卻追悔莫及;還有的人過於敏感,本來自己做出的是客觀、公正的抉擇,但事後聽到別人的議論就搖擺不定起來……

  其實,無論你的抉擇正確與否,無論它的結果如何,已經做出的決定就無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後想辦法補救。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經無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擔憂或悔恨都是多餘的。與其把時間花在無謂的焦慮上,倒不如把這些東西“輕輕”放下,然後一身輕鬆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在微軟公司的某個部門裡,有一位霸道的經理J,他剛加入公司就拿下屬開刀,總是找些莫須有的罪名遣散一些能幹的職員,以便把隊伍換成“自己人”。

  當時,J部門裡那些可憐的下屬常常來向我求救。有一位名叫S的下屬在收到J的處分後向我表明,他可以用證據證明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於是,我幫S上訴到J的老闆那裡,在鐵證之下,S得到了一個新的工作。

  但另一個下屬D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他的處境非常艱難,因為J這次在D的計算機裡埋下了偽證,然後以受賄為理由解僱了他。我曾多次與D溝通,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在證據之下,我無法為他伸冤。尤其是,我當時剛加入公司不久,還沒有足夠的職權和信譽來干涉別的部門的事情。經過“重重”的分析,我決定不向任何人提起D的事情,只是看著他一身委屈地離開公司。

  事後,有朋友問我:“你難道不會因為自己無法給S和D爭取同樣的待遇而懊惱嗎?”我回答說:“雖然我對無法挽救D感到萬分遺憾,但我必須看清楚,什麼事是我無能為力的。而且,既然已經決定不能幫助他,我就只有'輕輕’地放下這件事,多想無益。我應該把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中,這樣,也許有一天,我就可以有足夠的職權和信譽來幫助其他人。”

  讓人欣慰的是,多年以後,J被公司解職,S和D則都在新的崗位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5***用自覺端正態度

  中國人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實際上是說,社會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素質、潛能、特長、缺陷、經驗等各種基本能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自己在社會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心理學上把這種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稱為“自覺”,這通常包括察覺自己的情緒對言行的影響,瞭解並正確評估自己的資質、能力與侷限,相信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等幾個方面。

  有自覺的人能夠針對自己做出最具有智慧的選擇,選擇做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選擇做能夠得到滿足感的工作等等。要做一個自覺的人,既不會對自己的能力判斷過高,也不會輕易低估自己的潛能。對自己判斷過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進,不善於和他人合作,在事業遭到挫折時心理落差較大,難以平靜對待客觀事實;低估了自己潛能的人,則會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躕不前,沒有承擔責任和肩負重擔的勇氣,也沒有主動請纓的積極性。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個人的潛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個人事業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我曾有一個下屬,屬於“自覺力”明顯不足的那種人。他雖然有些才幹,但自視甚高,總是對自己目前的職位不滿意,還喜歡隨時隨地自吹自擂。在他的自我評估裡寫著:“雖然我非常謙虛,但我只能這樣評價自己:我的表現是有史以來最卓越的。”當我看到這樣一句自我評語時,我就知道這個人不會有什麼好的發展,因為他缺乏最起碼的自覺。果然,他不久就提出,我不瞭解他的才華,不能重用他,他決定到其他部門另謀高就。但他最終發現,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裡的同事也都認為他缺少自知之明。最後,他沮喪地離開了公司。接替他職位的人,是一個能力很強,而且很謙虛的人。雖然這個人在上一個職位工作時不很成功,但他明白那是因為自己升遷太快、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於是,他願意自降一級來做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礎。他後來的確做得很出色。

  有自覺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輕言失敗,在工作取得成績時也不會沾沾自喜。認識自我,準確定位自我價值的能力不僅僅可以幫助個人找到自己合適的空間及發展方向,也可以幫助企業建立起各司其職、協同工作的優秀團隊。有自覺的人的抉擇讓他人更願意信任。

  自覺對於管理現代企業來說也非常重要。在公司裡,管理者在衡量某個員工的工作績效時,如果發覺該員工做得不好,就會馬上提出這樣的問題:“那名員工有沒有足夠的自覺?他是否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他是否願意改進?”如果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管理者就不用再有任何的猶豫,可以直接把他調離工作崗位;反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管理者通常都會再給員工一個機會,讓他證明自己。

  在開復學生網上,一位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提出“自覺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他說:“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這主要來自我在校園生活中的一些體會。現在的在校學生,有多少人能真正認識自己?一年多來,因為我在學校某社團做組織工作,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型別的學生。讓我很難過的是,幾乎很少有人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很出色,自己對什麼方向感興趣。特別是當學校的學制從五年改成四年以後,我發現很多大一新生一入校就開始準備考研、出國,兩眼緊盯著GPA。這個時候,考研、出國、GPA不再是進一步深造的手段,而變成了很多人追求的惟一目標。深入瞭解自己並不難。事實上,很多人只是從來沒有考慮過要了解自己。確定計劃和原則時,必須完全基於對自己的瞭解。最關鍵的是,一定要清楚自己對什麼事情最感興趣。制定了一個計劃以後,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某種程度上的修改,但始終要明確自己的大方向。所以我覺得更難的一點是,能經常以旁觀者的目光審視自己,看一下自己哪方面做得好,需要保持,哪方面做得差,需要更加努力,哪方面走入了歧途,需要改正。”

  ***6***用學習積累經驗

  西方有一則寓言,說的是一個年輕人向一個年長的智者請教智慧的祕訣。年輕人問:“智慧從哪裡來?”智者說:“正確的選擇。”年輕人又問:“正確的選擇從哪裡來?”智者說:“經驗。”年輕人進一步追問:“經驗從哪裡來?”智者說:“錯誤的選擇。”

  這位智者的意思是說,每個人最初都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選擇中,如果能吸取足夠的經驗教訓,他就能逐漸學會正確的選擇方法,他也就自然成為了一個有智慧的人。回顧我的一生,我可以很確信地說:我從失敗中學習到的要遠遠超過我從成功中學習到的。所以,不要畏懼失敗。每一個失敗不是懲罰,而是一個學習的經驗。

  學習經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時候要經歷漫長的過程。英文中有一句名言:“旅途本身就是收穫***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很多時候,你的收穫並不一定是每件事的成功,而是你在走向成功的旅途中經歷的一切。旅途中的每一次正確的或是錯誤的選擇都會讓你學到新的知識、獲取新的教訓,並以此調整自己的自覺,掌握正確的選擇方法。

  我曾經遇到這樣一件事情。當我從中國回到微軟總部後,發現自己剛接管的部門內有一個專案存在方向上的偏差——開發團隊並沒有把使用者擺在第一位,而只知道研究一些看上去很“酷”的技術——就毅然終止了該專案的研發。當時,有位員工問我:“你怎麼能夠確定你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像Windows這樣的產品也是在經歷了十年左右的市場檢驗後才站穩腳跟的。你憑什麼篤定這個專案不會在未來收穫驚喜呢?”

  其實,我之所以能夠快速做出抉擇,主要還是因為我在此前的工作中已經有了類似的教訓。

  此前,我曾經在SGI公司領導兩百餘人的團隊研發一套世界最先進的三維漫步技術。這套技術能在十年前的硬體上營造出美麗的三維效果。但在做這個專案時,我們完全沒有考慮使用者和市場的需要,開發出來的三維體驗並沒有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客戶群,而是想解決所有客戶的問題。結果,最終的產品無法利用SGI現有的營銷渠道,產品對硬體及網路的要求也超出了普通使用者的承受能力,我們這個專案最終被取消,技術被公司出售。

  這件事對我的打擊非常大,因為我手下的兩百餘人都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失業。我的內心深感愧疚。但另一方面,我也從慘痛的教訓中吸取了足夠的經驗,這讓我深深懂得,創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創新更重要。正是基於這樣的選擇,我才果斷地取消了微軟那個犯有類似錯誤的專案。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錯誤的選擇,還是失敗的經歷,它們都可以成為印刻在我們心底,能夠隨時拿出來比較、借鑑的“模板***Template***”。當我們面臨新的抉擇時,我們就會使用過去積累的“模板”來比較、分析各種不同情況下成功的概率,以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抉擇。***7***用勇氣放棄包袱

  當新的機會擺在面前的時候,敢於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有時,你在還沒有找到“新的機會”之前,就必須放棄你已經擁有的東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氣了。

  許多人都有的一個毛病就是不願放棄已有的東西,不願意開拓新的天地。這些人總是在機會面前猶豫、彷徨,讓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錮著自己的頭腦。其實,有些東西看起來值得珍惜,但這種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礙你獲得更大成功的根源。當新的機會到來時,勇於放棄已經獲得的東西並不是功虧一簣,更不是半途而廢,這是為了謀求新的發展空間。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勇敢地——當然也應該是有智慧地——放棄已經擁有但可能成為前進障礙的東西,你多半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拋開的不過是一把雖能遮風擋雨,但又會阻礙視線的雨傘,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卻是無比廣闊、無比壯麗的江山圖景!

  我自己就有過幾次“勇於放棄”的經歷。

  進入大學的時候,我躊躇滿志地進入了法律系,因為我天真地認為自己有很高的政治天賦。所以,大學選專業時,我選讀了人文學院,我覺得自己將來一定要做一位律師或一位政治家。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樣。我覺得,自己在專業課上提不起精神,成績也不好,最令人沮喪的是,我感覺不到激情和動力,甚至想把枯燥無味的課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這個領域沒有什麼出眾之處,既沒有那種熾烈的熱愛,更沒有獻身的慾望。最終,我認定那不是一個合適我的行業,於是我決定放棄政治和法律專業的學習。很幸運的是,學校允許學生轉系,而且,我當時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最愛——電腦科學。我並不因為已經花費了一年的時間而懊悔。我認識到,那不是我想從事的事業,我沒有在那裡用掉我的半生甚至畢生的時間才是我的幸運。所以,我勇敢地放棄了原來的專業,開始了我在計算機領域的嶄新人生。

  我的另一次的放棄是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書時,放棄了兩年的年資而加入了蘋果公司。雖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師當作楷模,而且又有幸任教於世界頂尖的計算機系,但這個工作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了如何獲得終身職位,怎麼樣去找到最好的學生,怎麼樣去發表論文,等等。這些事本來都是好事,但這些事情對社會的價值並不是那麼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於社會的事,比如研發一種很多人都會使用的技術或產品,或是去幫助學生髮掘他們的潛力。所以,當蘋果電腦的一位副總裁對我說“你要選擇終身寫些沒有人讀得懂的論文,還是要選擇改變世界”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改變世界。我的感覺就像是獲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後,有許多記者問我:“在微軟你有七年的人脈,有比爾·蓋茨的信任,就這麼放棄了,你不覺得可惜嗎?”確實,這些是很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當我看到有回到中國再一次創業的機會,當我看到一個網際網路時代創新模式的產生,當我看到一個堅持自己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公司,我發現,創立Google中國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只對我擁有的東西依依不捨,那麼我將錯過這個“once in a lifetime”的機會。於是,就像我在“追隨我新的抉擇”中所說的:“我有選擇的權利——我選擇了Google。我選擇了中國。我要做有影響力的事——在中國,我能更多地幫助中國的青年,做最有影響力的事。我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經過學習新的創新模式,成為最好的自己。”同時,我放棄了在微軟的人脈,放棄了繼續與比爾·蓋茨工作的機會,放棄了那安穩的工作,放棄了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榮譽。

  我人生中這幾次勇於放棄的經歷,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興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放棄意味著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東西,得到的卻是自己主動追尋的事業。

  ***8***用真心追隨智慧

  最後一個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抉擇的“智囊”就是你內心深處的價值觀、理想和興趣了。

  價值觀就是每個人判斷是非、善惡的信念體系***What is right?***,理想就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目標的基本設計***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興趣則是我們每個人最喜歡、最熱愛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我們內心深處最為真實的聲音。有關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觀、理想和興趣,讀者可以參看《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的相關章節。

  在選擇面前,該注重自信還是該自省?該積極還是該有同理心?該勇敢還是該有胸懷?該讀研、工作、還是出國?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你的價值觀、理想和興趣都可以給出最終的解決方案。你的價值觀是你判斷“是非”的準繩,你的理想和興趣是你辨別“方向”的指南針——它們都是你心底裡最真實、最“自我”的東西,還有什麼是比這些更重要,更精確的判斷依據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時候,我會用一個特別的“報紙頭條測試法”來檢驗自己的言行。所謂“報紙測試法”,就是在事後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親朋好友都會閱讀的報紙上,你做的事被刊登為頭條新聞,你會不會因此而感到羞愧?會不會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如果不會,你做的事才對得起你自己的價值觀。

  下面是一個“報紙頭條測試法”的真實使用例子。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遇到了公司裁員,當時我必須要從兩個員工中裁掉一位。第一位員工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是我的師兄。他十多年前寫的論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後很是孤僻、固執,而且工作不努力,沒有太多業績可言。他知道面臨危機後就請我們共同的老師來提出希望我顧念同窗之誼,放他一馬。

  另一位是剛加入公司兩個月的新員工,還沒有時間表現,但他應該是一位有潛力的員工。

  我內心裡的“公正”和“負責”的價值觀告訴我應該裁掉師兄,但是我的“憐憫心”和“知恩圖報”的觀念卻告訴我應該留下師兄,裁掉那位新員工。

  於是,我為自己做了“報紙測試”。在明天的報紙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個頭條訊息呢:

  ***1***徇私的李開復,裁掉了無辜的員工;

  ***2***冷酷的李開復,裁掉了同窗的師兄。

  雖然我極不願意看到這兩個“頭條訊息”中的任何一條,但相比之下,前者給我的打擊更大,因為它違背了我最基本的誠信原則。如果我違背了誠信原則,那麼我既沒有顏面見到公司的領導,也沒有資格再作職業經理人了。

  於是,我裁掉了師兄,然後我告訴他,今後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會盡力幫忙。

  這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因為它違背了我內心很強烈的“憐憫心”和“知恩圖報”的價值觀。但是,“公正”和“負責”的價值觀對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雖然選擇起來很困難,但最終我還是能夠面對我的良心,因為我知道這是公正、負責、誠信的決定。

  如果用“報紙測試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結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決心將來再也不做類似的事。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良心和承諾負責,這種自己和自己達成的協議與默契是維持誠信的價值觀的最好方式。

  理想與價值觀一樣地重要。我在大學時立定了我的人生目標——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這個理想幫助了我做出許多重要的決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國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決定加入Google公司並再次回到中國創業,這些重大的選擇其實都是我追隨內心的表現:我認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國實現得更好。

  大學生們在25歲以前,通常都會面臨兩個重要的選擇。一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選擇專業時,不應當只聽從父母的意見,也不應當只看學校的名氣大小或報考該專業學生的分數高低。相應的,選擇工作時也不能單純地考慮名、利、時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聽從你內心的聲音,在綜合權衡自己的理想、學習積累、天賦以及工作條件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抉擇。

  我建議大家應該通過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來尋找最為完整、最為均衡的人生狀態。任何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都必然會在積極追尋成功的道路上運用自己最高的智慧:因為擁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的理想,他在面臨困難和挑戰時就必然會聽從自己的真心、用冷靜的心態權衡各種利弊,他也必然會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抉擇中不斷積累經驗完善自我……這樣的人最能理解完整與均衡的真諦,這樣的人最懂得使用自己的“選擇”的權利來贏得真正的成功。

  每個人的“真心”、“理想”、“興趣”不同,每個人的機遇不同,參加的團隊不同,學習的機會不同,擅長的“態度”或“行為”也不同。所以,你有選擇的權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確的選擇,你就能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融會中西,均衡發展

  在今天這個資訊化、全球化的時代裡,只有融會中西才能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國際化人才。

  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每一個希望獲得成功的年輕人都應當在中西方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文化範疇中尋找最適合自己,最能體現完整與均衡的文化精髓,並將中西方文化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同時發揮中國人講求紀律與服從、重視謙虛和毅力以及西方人強調創意與個性,鼓勵積極與勇氣的特長,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容易地把握各種要素之間的完整與均衡關係。

  中國和西方的年輕人在各自的文化傳統和教育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或優勢。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中國青年和美國青年的優勢可以用下表來概括。

  李開復給大學生的信表格2

  很多人認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領域內,西方人表現得更為出色,因此中國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業文化才能獲得一席之地。的確,IT產業內的一些新觀點、新理念和創新的思維確實與西方的科技發達有直接的關係。西方文化直截了當的溝通和主動參與的意識,以及強調團結合作的觀念和方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但在另一方面,當東方國家努力追求現代化和工業化的時候,西方人卻在試圖迴歸到東方傳統的價值理念中,許多優秀的企業管理者、科學家、藝術家都開始認真研習儒學、佛教等東方文化,試圖從古老的東方尋找到最為恆久、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其實,對一個真正的成功者來說,他既需要西方的科技和理性,也需要東方的心胸與美德。相比之下,後者可能還更重要一些,因為東方文化影響的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許多中華的傳統美德。例如“中庸之道”、“正大光明”、“學無止境”、“人貴有自知之明”、“將心比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在追尋成功時的最好指南。

  所以,我要求大家兼顧中西的目的不在於渲染中國或西方的文化,而是要讓大家用不同風格、不同背景的思想充實自身,以達到均衡發展的最佳狀態。我最想強調的其實是中西文化相輔相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我認為:

  一個人甚至要同時具備多種看似相互矛盾的品質,才能在複雜的境遇中因具體情景不同而運用正確的一種。

  用智慧在各種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間主動選擇“完整”和“均衡”,這是“選擇成功”的最大祕訣。

  梁啟超曾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青年朋友們,中國是了不起的國家,她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最大的人才中心。這裡有無數的機遇在等著你們,只要你們用智慧主動選擇,成功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到你的身邊!

塑料基礎知識
致中國名人的一封信
相關知識
李開復致學生的一封信
開學了致學生的一封信
開學後致學生的一封信
開學後致學生的一封信
開學致學生的一封信
開學致學生的一封信
開學初致學生的一封信
開學初致學生的一封信
致學生的一封信格式
寒假致學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