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編輯寫信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寫信是人際溝通的一種古老而常用的辦法。那麼,給編輯寫信要怎麼寫呢?下面小編整理了給編輯寫信範文,歡迎閱讀!

  給編輯寫信範文一

  編輯老師們:

  你們好!

  敬請諒解本人在此冒昧提出請求:在自己的思維方式最終完成轉變的今天,我鄭重地懇請執行初審及二審的老師最終能將此稿呈給程永新老師並由其定奪。

  因貴刊辦刊宗旨及用稿標準是我投稿的重要參照,同時也是由於出自我個人文學創作上重大而迫切的需求;所以雖然難免顯得為之刻意,但我還是決定懇請貴刊在辦刊宗旨及用稿標準上給以簡要說明。

  另外,需要告知的是:最近,我的部分作品已在“大家印刻”頁面以“除蔽晨曦”之名同步公佈於自己的微博及部落格中,倘若貴刊不容許自己要發表的作品同時出現在部落格中,則敬請老師們給以明示。

  祝

  編安!

  XXX

  年月日

  給編輯寫信範文二

  XXX雜誌編輯部:

  您們好!

  現傳送分別題為①《談當前太陽系物理學研究的困境及其根源與出路》、②《對行星質量、成分及密度差異起因的定量新解釋》及③《火山與地震成因的新觀點及其新證據》的3篇稿件,請考慮是否採納刊出。希望各稿能得到您們的支援、關注與寬容;其中若有不當之處請提出批評及修改意見。若這些稿件能有幸得以發表,我還有至少5、6篇針對該領域重大不解之謎的文章準備投寄貴刊。

  前兩篇稿件是我近期撰寫完成的,從未向專業刊物投過稿。稿件③的初稿完成於上世紀80年代初,向各有關專業刊物投稿不下10來次,但所有審稿者對稿中涉及的大量個作為立論基礎的數理定量計算分式,可能從未看過,也從未提出半點意見,都是以毫不相干的理由或不說任何理由而退稿;我在連遭挫折後決定不再向任何刊物投稿;但最近從電視上看到雲南地震慘不忍睹的現場情況而感觸很深,使我投稿的願望又不禁死灰復燃。

  稿件①是我對有關問題進行近40年業餘研究心得的總結;其中的觀點雖難免存在缺點和錯誤,但所述其面臨的困境則是千真萬確的,對其根源及出路的剖析與說明,也是從我長期探索實踐經驗的啟發下得出的,故對今後的探索與研究也許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我覺得該稿屬綜合評述性質,故未提供標題、摘要及關鍵詞的英文稿;必要時,我可補交。

  稿件②所涉及的問題與稿件①有一定的連帶關係。稿件①用解剖一隻“麻雀”的方式,著重用定量計算方法揭露目前用太陽風的驅趕作用來解釋行星質量、成分及密度差異,與觀測結果之間存在的嚴重矛盾;稿件②則用新的機理並通過定量計算,較好地解釋了行星上述差異的起因。

  稿件③撰寫及修改所經歷的時間估計接近30年;它是在其中引用我自己撰寫的11篇參考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撰寫完成的。我之所以對該稿下如此之大的功夫,一是因為感覺其研究的巨大期望價值,二是因為我愈深入研究覺得我的觀點愈有道理,還因它得到近年來很多堪稱試金石的新觀測結果無可爭辯的驗證和支援,所以只得相繼多次進行補充與修改。我覺得地震成因問題是如此複雜,經歷30 年研究能接近破解它的機理已經是很幸運了。但其中涉及的複雜數理定量計算公式多達60 多個,有些公式的推導又要經歷獨特的創新手法,所以審稿者要判斷其正確與否,也絕非易事。要像國外有些審稿者那樣,對稿中公式全部重新推導一番,沒有較深的數理知識功底、沒有幾個月稽核的時間是無法辦到的。我國的很多審稿者對所有理論計算公式都視而不見,這樣雖然很省事省心,但該稿的下場就不言自明瞭。

  由於稿件③及其中的11 篇參文獻涉及了很多力學和物理學的分析計算,所以我把它當作力學或物理學問題而投寄貴刊。由於前面所述情況,若再將它寄交地震學有關刊物,肯定會與過去一樣,上午收到稿件下午就退稿。根據長期與他們打交道的經驗,我敢斷定他們確實沒又足夠的數理知識來評審這樣的稿件***您們如果感興趣的話,我可以舉出許多例項來加以說明***;所以懇請您們給以受理;否則,我只有把它丟到垃圾堆這一條路可走。我想該稿難免存在缺點和不足,但我敢說它比現有別的地震成因假說的理論證據和觀測證據要充分得多,從而成功揭示地震成因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因此,退一萬步來說,它也應該具備作為假說發表的條件,何況它具有可謂價值連城的潛在社會價值,所以冒一點風險去說外國人沒有說過的話也是值得的。但願我以上看來十分狂妄和自大的訴說,能得到您們的諒解和支援,而不要招來反感與鄙視。

  歷年來我撰寫的有關假說或論文大約有幾十篇,但除了在中科院為“民科”創辦的論文發表平臺,即《中科院科學智慧火花欄目》上釋出33篇外***扣除一些參予辯論的文章,實際的論文篇數大約為20 來篇,其中絕大多數為地球物理方面的論文***,被其它專業刊物採納及刊出的一篇也沒有。究其原因,我認為就是大多數專業刊物出於維護本專業既得學術利益的考慮,而拒絕採納與他們定為一尊的傳統觀點相對抗的稿件;其退稿的主要藉口之一就是現在的主流觀點:【“民科”是缺乏基礎理論知識,科學素養差,沒有作科學實驗的能力和條件而只會胡思亂想的人群,要作出什麼科學創新成果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在評審稿件時,其考核標準並不是稿件本身的科學價值與質量,而是作者的身份,只要發現作者是“民科”就可作為退稿的充分理由;但這僅僅是藉口而已,對真正的專家也不例外。例如,著名地質學家傅承義先生撰寫的,對地震成因“斷層說”提出4點強烈質疑的文章,就未能發表在有關專業雜誌上,而是發表在綜合性的《科學》雜誌***見1988年32卷2期***上,而且隨後也未獲得應有的關注與認可。奇怪的是那麼多有關專業刊物,怎麼就容不下這麼一篇如實反映當時地震成因研究重大成果的重要論文。傅先生在文中委婉地指出:“現代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有不少是在斷層成因的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而且已經發展得很深、很遠”,其中也可反映他無可奈何的心情。現代地質學為什麼能沿著錯誤方向發展得很深、很遠,不可能用他們對如此之多的矛盾現象視而不見來解釋,我想其中必然有利益的驅動;因此,他們將竭盡全力來維護這種錯誤方向及既得利益就都在意料之中了。著名專家對傳統觀的地震成因“斷層說”提出異議的稿件尚且遭到如此待遇,我這種無名小卒撰寫的同類稿件遭到那樣悲慘的下場就不足為奇了。

  上述現象與我在1955年大學畢業時分配工作的情況非常相似。儘管我的基礎理論課考試成績幾乎都在90分以上,在班上名列前茅;我對自然現象又具有廣泛及強烈的好奇心,在與同學交流與辯論中,常顯現我更善於靈活應用所學理論知識,對很多問題有更獨到及深刻的理解;但當時分配工作根本不看你的特長、能力和成績,而只看你的家庭出身。我因家庭出身不好,就成為不能進科研院所的充分理由,最終被淘汰成了“民科”;而現在“民科”又成了“無知”的代名詞。這種“優汰劣勝”或稱“逆淘汰”現象在我國已持續了幾十年,至今也遠未絕跡,像我這樣被淘汰的人絕不是少數而是一大群;否則,我國作為具有13億人口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何致於悲慘到本土獲得科學諾貝爾獎的人數為零的程度。

  最近秦春華撰寫的題為《教育漫談:中國優秀科研苗子為何難修正果》***載於光明日報,釋出時間:2014-7-29***的文章中,在介紹了中國優秀科研苗子難修正果的嚴峻形勢後,談及其重要原因時還指出:“可能是他們對於所學的專業或未來從事的領域缺乏真正的興趣和狂熱的激情。……科學研究中最為看重的興趣和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恰恰無法通過標準化的大規模考試考核出來”。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的興趣和好奇心對科研人員來說比考試成績及智力水平更重要得多。我對太陽系演化、太陽物理及地球物理的業餘研究,之所以能堅持至今近40 年之久,完全緣於強烈好奇心與興趣的驅使。開始我只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對有關的不解之謎進行數理分析計算與探討,隨後在一些初步研究成績的激勵下,感覺興趣和信心愈來愈大,從而形成正反饋迴圈,以致最後感覺這種探索的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享受和回報,從而樂此不疲並毫不顧及成敗得失。如果是為了追求功利,以我機械設計本職工作的有利條件,可有很多更好的選擇,絕不會愚蠢到付出那樣多精力與代價去研究這種毫無功利可言而失敗風險又極大的世界難題。也由此可見,我的非智力因素也許在研究探索中起到更決定性的作用。

  錢學森先生曾驚呼,建國以來為什麼沒有培養出傑出的科學帶頭人?他還指出,在我國科研界“……別人***注:指外國人***說過的才說,沒說過的就不敢說,……”這是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這種現狀是包括上述情況的多種歷史原因造成的,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巨大差別。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往往不需任何證據,也不經任何推理,僅憑直覺就可對自然現象提出某種觀點,一經提出也可不接受任何實踐檢驗而流傳幾千年不變,也從來無人自覺或敢於提出質疑,不少人都深信老祖宗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這就是我國對基礎科學理論發展的貢獻無法與西方相提並論,幾乎是一個旁觀者的真正原因所在。近代中國的科研界較多地繼承了上述負的歷史遺產,並進而促成了民族自卑感和崇洋迷外思想的盛行;才最終導致錢學森先生指出的那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狀。

  最近***即2014年5月26日***,中科院學部主席團釋出了《追求卓越科學》宣言。宣言中有以下兩句話使我感到特別激動和鼓舞:【科學家要通過自由探索發現新知識,通過平等交流激發新思想;要堅持理性懷疑的態度,不預設不受懷疑或批判的理論或學說,不承認不受懷疑或批判的絕對權威……】、【追求卓越的科學,離不開科學家理性地挑戰傳統科學正規化的勇氣和信心,要保護科學家創新的熱情,激發科學家創新的動力,寬容科學家探索過程中的挫折與失敗】。這兩句話很像是針對錢學森先生指出的那種情況而提出的。而這種情況正是不敢質疑外國人提出的理論,而對國人提出的質疑或新理論過於苛刻及缺少寬容造成的。該宣言說明我國再次吹響了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殷切希望它能改變我國當前科研界不盡如人意的現狀,迎來真正的科學春天。

  我覺得我國“民科”群體的總體研究水平的確較差;其中很多人大膽懷疑的精神有餘而理性態度則明顯缺失;以致在懷疑舊觀點和提出新觀點時,常表現得過於輕率、片面和魯莽。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他們缺乏必要的現代基礎理論知識和嚴謹的符合邏輯的科學研究方法。但“民科”與“官科”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有些“民科”並不是因自身能力問題而從“官科”被“逆淘汰”下來的,有些則是其他種種歷史原因造成的。“民科”往往是在強烈好奇心及興趣驅使下進行科學探索的,在這方面較之“官科”還可能具有某些優勢,使其創新能力不一定都在“官科”之下;他們在某些對科學實驗的依賴性較小或無法依賴的科研領域裡***如對太陽系物理的研究***,作出一些研究成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不分青紅皁白將他們一概斥之為“無知”,對所投稿件一概加以否定,是極不公平和有害的。

  正確的數理定量計算有一種語言無法代替的功能,那就是可揭示自然現象的內在機理和規律。對於某些複雜的現象,光憑實驗、觀測或人腦想象,對其機理及規律是無法正確理解的,要作出定量描述更無從談起。例如,在太陽系物理學方面的觀測資料現在已浩如煙海,按定性描述所得出的假說要數以百計,但至今仍未得出任何能經受實踐檢驗及公認的理論體系;這就足以說明上述判斷的正確性。如果把科學探索比作火箭發射,數理定量計算就是科學探索的導航系統;若比作航海,那它就是指南針;有了它就能大大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就不致迷失方向。在探索複雜的自然現象時,不依靠它就有如大海撈針、無的放矢,成功的可能性就極小。因此,數理定量計算再通過反覆接受實驗或觀測結果的檢驗,就有可能從眾多初步設想中篩選出最符合實際的觀點,否則產生誤判的可能性極大。現在全國從大學理、工院系學過基礎數理課程的人恐怕要數以千萬計,但有興趣及好奇心去應用所學數理知識來認識太陽系物理現象的人卻極少,應用數理定量計算方法來進行有關研究的人就更為罕見。即使是從太陽系物理有關院系畢業並從事有關研究的人,也極少應用數理計算方法;從而造就了一大批“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人;這種情況與上述優秀科研苗子難修正果的嚴峻形勢一樣令人痛心和擔憂。

  如前所述,我撰寫的大量有關假說或論文,在長期投稿過程中,幾乎所有專業刊物對稿件中作為立論基礎重中之重的數理定量計算部分隻字不提,而找出各種無關的理由來退稿,近年來甚至發展到什麼退稿理由也不說,對稿件看也不看就立即退稿。這種情況與《宣言》中指出“要保護科學家創新的熱情,激發科學家創新的動力,寬容科學家探索過程中的挫折與失敗”的要求,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可能有人會說,你不是科學家而是“民科”故不能受到這種待遇;所以我有必要在此辯解一下。我的職稱是研究員級高階工程師,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階會員,曾設計了很多有較高創新價值的關鍵機械裝置,歷年來撰寫和發表了機械設方面的科技論文20多篇,其中有5、6篇以確鑿的數理計算結果及實驗證據,衝擊、糾正甚至推翻了一直在全世界流行的有關的權威結論;這都是有據可查的,必要時我可提供具體的證據;這應能說明我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可能又有人會說,這也只能算作是工程技術人員,稱不上科學家;所以我只得又冒著禁忌來自我“吹噓”一下。我在15 年前發表了題為《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接觸強度和油膜厚度計算》***載於《機械設計與製造》1999年第3期***的文章,因其中用大量實驗結果證明,所推導的兩個公式分別比在全世界已應用一個多世紀的赫茲公式及已應用近半個多世紀的道森公更符合試驗結果,其計算精度也更高,故被邀請出席由中科院牽頭舉辦的2002年“首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更巧合的是,該稿及上述其它稿件所應用的流體力學、熱力學、傳熱學等知識幾乎全部可直接用於太陽系物理學的研究,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這起碼說明我在太陽系物理研究方面,應具有較低層次科學家的資格。我撰寫的大量有關論文所提出的創新觀點,長期無法得到認可,迫使我尷尬地對自己的身份來自我“吹噓”一番,真感到無奈與悲涼。這樣傷害的雖只是像我這樣一些個體,但最終殃及的則是整個國家。

  鑑於上述情況,我建議您們打破常規,對所投寄稿件不要聘請有關太陽系物理學研究院所的專家來評審,而最好聘請有較高水平和創新精神的大學力學系教授來評審。我從網上了解到,最佳人選是北大力學系已退休的武際可教授,他精通力學又具有廣泛的愛好和興趣,對很多力學問題有獨到和創新的見解。我之所以提出這種建議,是因為太陽系物理學實際上都是普通物理學問題,其中又主要是力學問題。例如,太陽系中任何物質的活動都不可能偏離牛頓力學定律、理論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材料力學及分子運動學所描述的規律,而這些學科正是高等普通物理學所涉及的內容。所以只有精通各種力學才有條件對這一類稿件進行真正的評審。但據我瞭解,由於當前科研分工太細,致使太陽系物理學方面的大多數專家知識面較窄,而缺少的正是紮實的力學知識和數理定量計算的能力;否則,無法解釋我在近30年投稿過程中,沒有任何審稿者對稿中數以百計的公式提出過半點意見。至於用作觀點驗證的太陽系物理學的專業知識,無非就是一些觀測資料;在網路技術普及的今天,這些資料都容易找到,對於具有基礎數理知識的人,要對其消化、理解和應用都不存在困難;所以有關專家在稿件評審方面並不存在任何優勢,而因受傳統習慣思惟的束縛又出於維護既得學術利益的考慮,其劣勢卻非常明顯,有時甚至有可能成為創新觀點的絆腳石及剋星。該領域至今幾乎所有被長期研究過的問題都成了不解之謎,就足以說明全世界有關研究者不是迷失了研究方向就有不作為的嫌疑。西方有人在評價首先提出《大陸漂移說》的魏格納時說:“因為他不是地質學家,不受傳統成見的束縛,所以他能提出這樣一個帶有革命性的地質學說”。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魏格納的優勢也許就在於他是“民科”;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國如此歧視“民科”是沒有道理和有害的;希望您們帶頭打破“唯身份論”這一作繭自縛的現狀,按照上述《宣言》的精神,改變以往對“民科”所投稿件全部加以否定而一律退稿的作法,而是對它們進行區別對待,並給以適當關注與寬容。

  我認為以上的敘述和觀點是有較多事實依據的,但也難免存在缺點、錯誤和片面性;其言詞也可能有些直率和尖銳,可能會得罪很多有關方面的人員而遭到回擊。鑑於我國基礎理論研究環境之嚴峻已接近無以復加的程度,不禁憂心忡忡而冒昧地將心理話表述出來。迫切希望能得到您們的諒解、支援、寬容、保護和批評指正。謝謝!

  XXX

  2014.8.8

  給編輯寫信範文三

  尊敬的編輯:

  您好!看到這封信,您一定感到驚奇,這是誰寫的一封信,怎麼會寫給我們這樣的信件?

  說真的,連我自己也無法說清。身為一名普通的鄉下教師,心中難免有些自卑。已經人到中年的我,學會上網還不到六年,更別提在期刊上發表文章了。我們學校十幾年前就訂了貴刊,一直是老師們最喜歡的期刊。每當我開啟《河北教育》時,總感覺是那麼親切,她彷彿我的良師益友,為我解答了教學中的許多疑惑。曾經渴望,自己的文章也能錄用。但自卑的我卻遲遲不敢動筆,生怕自己的文章落選。我知道,貴刊是“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河北省第七屆優秀期刊”,被採用確實難。

  直到有一天,我在百度上看到自己寫的《孩子做小動作怎麼辦》被人抄襲,心中頓時感覺很不是滋味,我的勞動成果怎麼會被別人竊取?轉念一想,又覺得欣慰。有人抄襲並非一件壞事,畢竟,這文章有可取之處,起碼,抄襲者本人

  欣賞這篇文章。當時,我萌發了投稿的念頭。先在網路上搜索了一下投稿的網址,呵,一下子出來了那麼多。看著這些期刊,我反覆比較,最後投出自己的稿件,其中包括我投在貴刊上的文章。第一次投稿,心中忐忑不安,一天開啟郵箱幾次。終於,我收到幾個期刊的錄用通知,感覺是那樣興奮,可等開啟後,無一例外,都寫著被錄用,且得獎,但一定要拿幾百元的版面費,我的心再次跌入深淵。

  身為一名鄉村教師,每月工資不到兩千元,兒子正上大三,女兒正上初二,他們倆一年的學雜費接近一萬五,除去日常開支,所剩無幾,我怎麼可能自己拿錢發表文章?手術出院後,我接連收到幾個期刊編輯的電話,他們說我文章寫得好,不發表就太可惜了。而且說,現在的教育期刊幾乎都收費,你不要心存什麼幻想了。聽後,我確實有點兒動心,但想想孩子的求學和求職之路,我只好放棄投稿,我不想讓自己一次次失望。

  誰知,就在我對自己失去信心時,卻突然收到貴刊的樣刊。開啟後,我看到了自己的文章,真是感到悲喜交加。我含著淚水,讀了一遍又一遍。這浸泡著您汗水的文章確實讓我的作品增添了不少光彩,兩相比較,我感覺您像一位老師,在批改一篇學生的作文,一個標點,一個字都用心改過。句

  子更加精煉,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緊湊。這是一些期刊的編輯無法做到的,他們只是讓我拿錢,而您,既沒有回覆,也沒有打電話聯絡,而是默默奉獻著,才讓我的拙作見刊。

  我也有自己的部落格,在51空間裡也曾經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加入了幾個群組,還擔任《陽光家園》和《中國校園與家庭》的版主職務。平時,在工作之餘,也為網友們稽核文章,也算是文字編輯。可和您比起來,覺得差距太大,心中很是慚愧。

  以後,我還會陸續在貴刊投出自己的文章,也渴望著您的指導。我感覺自己有了奮鬥的目標,有了指路的明燈!也許,您是位長者,那我尊稱您一聲老師;也許您比我年少,那我同樣尊您一聲老師。在以後的寫作之路上,我要繼續努力,用心寫出自己的教學心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農村的孩子們也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走出農村,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XXX

  年月日


怎樣給博導寫信
怎麼寫信給政府
相關知識
怎樣給編輯寫信
怎樣給編輯部寫信
父親怎樣給兒子寫信
怎樣給馬雲寫信
怎樣給女兒寫信優秀範文精選
如何給編輯寫信模板範文
怎樣給恐龍寫信
怎樣給領導寫信
怎樣給領導寫信範文
怎樣給男生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