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黃芪的用法用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黃芪是常見的中藥材,不少人也會用黃芪作為煲湯的藥材,但真正的瞭解黃芪的功效與用法的較少,下面就是小編關於黃芪的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瞭解這種藥材。

  黃芪的食用方法及用量

  1、黃芪粥:取黃芪20克,大棗30克,用水煎30分鐘後,下米熬粥,等粥熬好了一起服用。

  2、黃芪烏雞湯:黃芪50克,烏雞中等大一隻。烏骨雞去毛和內臟,切塊。用砂鍋把黃芪與雞肉共燉,待肌肉熟爛後,加調味品,喝湯食肉。

  3、黃芪羊肉羹:黃芪10克,嫩羊肉200克。製作時,先將羊肉洗淨,切小塊,與用紗布袋裝好的黃芪、當歸一起放入沙鍋,加清水適量,再下姜、蔥、精鹽、料酒等味料,以武火煮沸,去上沫,改文火煨燉至肉爛湯稠,棄藥袋即得。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現代醫學證明,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面板血液迴圈和營養狀況,故對慢性潰瘍久不癒合者有效。其還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

  補中益氣:

  1、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常與黨參、白朮、山藥同用;

  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固表斂汗: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利水消腫:

  1、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朮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黃芪湯;

  2、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黨參、白朮、茯苓同用。

  託瘡排膿:

  1、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侷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皁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2、瘡瘍久潰不愈,用於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皁刺、地丁等。膿液清稀,常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此外,黃芪還應用於糖尿病、腦血管意外後遺症、高血壓病、風溼病、多發性神經炎、肌無力症等多種疾病。

  配伍禁忌: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世界上最大哺乳動物
中藥瑪卡的用法
相關知識
中藥黃芪的用法用量
中藥黃芪的功效和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藥黃芪的功效與及食用方法
中藥黃芪的用法用量功效
中藥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黃芪的功效和作用
中藥黃連的副作用
中藥黃精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草藥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中草藥黃芪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