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喝的中藥有哪些以及禁忌事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不同藥效以及治療不同疾病的中藥服用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中藥規定是要在空腹的時候喝,這樣效果會好一些,但是具體有哪些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空腹喝的中藥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空腹喝的中藥

  1、治療胃潰瘍以及胃粘膜糜爛的中藥方中,一般都是會帶有白芨還有海螵蛸這些中藥,這些藥物會有效的抑制患者的胃酸分泌,並且在腸胃的內壁中形成一道保護膜,所以說,這種中藥最好在飯前的時候空腹服用

  2、一些瀉藥也不能夠在飯後服用,因為這型別的中藥都是治療一些便祕的情況,所以這些方子中都含有大黃這些中藥,所以應該在飯前喝;

  3、滋補類的中藥也最好在空腹時候服用,這樣效果更好。

  老人吃藥十大禁忌

  吃藥憑自己經驗

  或許“久病成良醫”,或許積累了一些用藥常識,很多老年人認為服藥只要根據自己不適感覺或者醫學理論上的“指點”,就可以自己到藥店配藥。有人甚至到醫院向醫生點名開藥。其實,這種做法不妥。對於感冒之類的常見病,自我藥療未嘗不可,但自己充任醫生,任何病都憑經驗服藥,弄不好會延誤病情。因此,最好經過醫生診斷,對症下藥。

  吃藥跟著廣告走

  老年人非常容易被廣告忽悠,也容易聽信別人的介紹,把購買藥品、保健食品、保健器械當作身體的靈丹妙藥。我有位鄰居患白內障,在一份廣告中看到由某製藥廠生產的純中藥製劑,能夠有效逆轉白內障,就按圖索驥郵購了幾千元的所謂“妙藥”,結果兩個療程下來,沒有一點效果。後來,醫生告訴他,這種“藥”根本沒有藥品批准文號。

  另一位鄰居,迷信經銷商的宣傳,天天去某家醫療器械免費體驗廳體驗,聽信能治百病的宣傳,買回昂貴的溫熱理療床和一大堆治療高血壓的保健品,停用了降壓藥,結果導致血壓驟升,引發腦卒中。

  稍有不適就用藥

  有時候身體不適,並不需要藥物治療,因為這些不適是年齡增長引起的器官、組織退行性改變,一般是不可逆的,服用藥物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容易導致藥物不良反應。所以,老年人不要因為身體稍有不適就立即服藥,即使要服藥,也要去醫院診治。

  新藥貴藥即好藥

  很多老年人認為,藥價越貴療效越好。實際上,藥價貴賤與療效好壞沒有必然聯絡。藥價的貴賤,不是根據藥物對某一疾病的療效而定,而是根據其原料成本、工藝過程、銷售環節等因素決定的。因此,如果用老藥沒有禁忌症或者不良反應,那就可以選擇便宜的老藥。實際上,一些價格較貴的新藥面市不久,醫生還缺少臨床經驗,藥師缺乏用藥經驗,所以病人不能一味依靠新藥治療。

  多家藥房去買藥

  有老人感到掛號麻煩,就去藥房買藥,還有人喜歡到不同的藥房買藥,或選擇品種或比較價格。但是,買藥尤其是買多種藥時,最好固定到一家藥房。這樣藥師能夠注意到你所購買的藥物之間是否可能產生副作用。如果去多家藥房買藥,藥師可能因為沒看到要買的全部藥物清單,就忽視了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多種藥物一起吃

  張大媽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骨質疏鬆多種病,每天需要服用20多種藥。這麼多的藥,有的需要飯前服,有的則需要飯後服。張大媽面對這麼多的藥,為了服用方便,更重要的是不漏服,每次把需要服用的藥物裝在藥盒裡,在飯後一起服下。其實,張大媽這樣的服藥方法會造成不良後果。因為藥品混用時,一種藥品可能會對抗另一種藥品的功效。因此,有些藥物需要隔開一段時間服用。

  另外,有的藥物必須在規定時間服用,如果不按照規定,藥品起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如治療糖尿病的優降糖應飯前半小時服用,二甲雙胍應飯後服用,拜糖平應在吃第一口飯時服用。其他藥物也有飯前、飯後、空腹、睡前等服用時間的規定。

  體檢之前不用藥

  有些老人為了讓體檢能夠真實反映身體健康狀況,在體檢前就停止服用必須每天服用的藥品。有個王老伯患有高血壓病,在體檢那天和前一天都沒有服用降壓藥,到了體檢結束時分,他感到天旋地轉。好在一旁醫生緊急救助,叫來120急救車送往醫院,讓腦溢血的王老伯保住了性命。因此,必須每天服用的藥品,沒有醫生的囑咐,不能隨意停止服用。

  不按要求去服藥

  老年人有時有懼怕服藥的心理,認為用藥劑量或品種多有害健康,就自作主張減少藥品劑量或者品種,也有老人根據身體狀況時停時服。實際上,服藥有個依從性問題。有的藥品不能隨意減少劑量或者隨意停服,否則會降低療效或者使病情反彈。老人減少藥品劑量或者停止服藥,應該事先聽取醫生的意見。

  中藥可以隨意用

  一般而言,中藥副作用要比西藥小,但並不是說中藥就沒有副作用,有的中藥本身或者服用不當,副作用也很大,還有危及性命的可能。傳統醫藥從來就不否定中藥具有毒性,而且對中藥毒性的認識比較深刻。在國家藥典中,除一般無明顯毒副作用的藥物外,還把有毒的藥物按三級劃分,分別註明“小毒”、“中毒”、“大毒”,有些藥物還註明了其腎毒性、肝毒性等等。

  喝酒之後用藥物

  舊事新提仍有意義。1977年12月,幽默大師卓別林在參加一個盛大酒會後長眠不醒了。“凶手”是誰?經檢測,方知是酒和***。有讀者疑問:酒和***能致人死亡?還真是。儘管酒和藥是“親家”,農民也會酒泡中藥活血祛風,而且繁體字“醫”字都離不開酒,但是很多藥卻同酒不太“和睦”,有的還大唱反調。

  常用的***如***、常可眠、本巴比妥等酒前酒後服用,都可引起中毒後果。精神***劑氯丙嗪等,酒前酒後服用也會產生藥物與乙醇的毒副作用,輕者使人昏昏欲睡,重者造成血壓下降,呼吸抑制而死亡。除外,服用阿司匹林、抗心絞痛藥、降壓藥、降血糖藥、抗過敏藥及利福平等也應忌酒,以免產生胃出血、血壓過度降低或血壓驟升、腎損害、肝中毒等現象。由於酒精有一個代謝過程,所以喝酒的人應在服上述藥物前的1~2日禁酒,在停藥後3~4日內也不要飲酒。

  中藥太苦怎麼辦

  1、把握服藥時間

  飯後半小時以上服藥不僅可以防止噁心、反胃,還能減輕藥物味苦的感覺,所以味苦的中藥可在上述時間段的飯後半小時以上服用。

  2、掌握服藥溫度

  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4℃,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佈於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周圍溫度相近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苦味中藥湯劑的溫度應控制在15-37℃,這樣既防止燙嘴,又減輕苦味。

  3、加快服藥速度

  中藥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到的苦味就越大。因此,喝中藥最好就是一口氣喝下。

  4、適當多喝溫開水

  服用中藥湯劑後,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5、 正確新增“佐料”

  無明確禁忌時,煎藥時可適當加些大棗,或在煎好後調些蜂蜜,也可起到減輕藥物的苦味。

  6、根據病情需要選擇服藥方法

  中醫認為,解表類中藥多屬辛散之品,功能為疏散肌表,宜溫服;理氣類中藥,溫服則易舒,涼服則易增滯,不利藥效的發揮;活血、補血、涼血和止血類中藥,溫服則沸騰、涼服則淤滯;寒性類中藥,更應溫服以助發散攻下之力;苦能清熱、瀉火,燥溼、通洩,有些疾病需要利用中藥的苦味進行調治,此時不應新增調味品降其苦味,應順藥性,忍苦服之,以助藥力。

猜你感興趣:

1.哪些食物在中醫眼中好過吃藥

2.杜仲的食用方法和禁忌

3.中醫順口溜 

4.哪些中草藥不適合當茶飲用

5.長期喝中藥對身體有什麼副作用

中藥補腎的小偏方效果最好
治療便祕的中草藥和病因分析
相關知識
空腹喝的中藥有哪些以及禁忌事項
肝腹水患者有哪些飲食禁忌事項
肝腹水病人有哪些飲食禁忌事項
三金片副作用有哪些以及注意事項
肝病病人有哪些飲食禁忌事項
肝炎者有哪些飲食禁忌事項
石榴有哪些食用禁忌事項
春季養生有哪些相關禁忌事項
肝炎患者有哪些生活禁忌事項
秋天養胃有哪些相關禁忌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