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小架之理論探討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吳氏開門八極拳簡稱吳氏八極拳或者八極拳。我國傳統武術各門派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這些名字或借用創始人之諱,或源於發祥地之稱。而八極拳卻是力達窮極,妙化"無形"的象徵。"孟村鎮吳氏八極拳術祕訣之譜"稱"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其實,"太極"和"八極"都是古人用以解釋自然規律變化現象的哲學名詞,並非武術用語。"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淮南子·墜形訓》"大地之間九洲八極","八極"用於武術則為"八方極遠"之意。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八極拳自初祖吳鍾始創以來,已近三百年的歷史。在其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她以其獨特的演練風格和技擊效果深得武術界的崇愛。為更好地繼承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筆者根據自己多年所學拋磚引玉,以求完善和提高。

  一、何為八極拳

  據《河北省孟村鎮吳氏八極拳術祕訣之譜》載:“吾有八極拳一套。何為八極拳?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太極變化做為八八六十四卦,能先知未來之事;八極分為八八六十四手,有扶弱敵強之能”。而文中所言“太極”、“八極”,均為中國古代哲學名詞,並非惟太極拳能安天下而八極拳亦能定乾坤。那麼,譜書中又為何以這段文字為引子闡述八極拳全部理論基礎呢?說法有多種,但筆者認為,無論研究“太極”或“八極”,均應由研究陰陽而起,因陰陽乃萬物生存之根本。據《辭海》載:“太極,中國哲學術語。《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太極’是派生萬物的本源”。又說:“八極,最邊遠的地方……”傳統的太極拳理論重點突出一個“繞”字,而八極拳理論卻突出了一個“開”字,其實這兩種表現形式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古人有“萬法歸宗”之說,其道理就在其中。

  由此可見,前人把“八極”和“拳”有機地結合,形成一種力達八方、剛猛暴烈、追求實際、寓攻於守的技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恰恰反映了人類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研究自然、征服自然、抗爭求生存的一種智慧與技能的結合。
 

  二、八極拳小架理論的形成及內涵

  八極拳小架在八極拳門被稱為母系套路,即八極拳所有技術套路均是由小架派生出來的,而小架又必須以“六大開”理論為基礎。所謂“六大開”即:頂、抱、單、提、胯、纏六種不同的發力形式,六力合一,落地成招。

  頂:是指向前攻擊的力,這種向前攻擊的力又反映在人體的頭、手、肩、肘、胯、膝、足、尾八個不同部位上。就是說,在這八個部位中,無論哪一部分直接平行觸擊對方均為頂。頂在八極拳也叫“開”,是八極拳的核心技術之一。

  抱:是指全部內收裡合的力,表現形式為攔、採、截、空等,是八極拳防守的一種手段。

  單:是指曲線的單掌或雙掌劈打力,單的運作形式不定,虛則為引,實則為攻,變化莫測。

  提:是指人為的向上引力,以破壞對方重心為目的,同時也有技擊含義,突出表現在手、肘、膝、足四個部位的進攻過程中。

  胯:是指運動中手臂與膝胯配合的橫向變化,多用於摔打。

  纏:是縱向螺旋力與橫向旋轉力的結合和變化,通常是用雙手拿住對方反關節,達到擒住或制服對方的目的。

  “六大開”以其鮮明的攻防特徵體現於八極拳小架之中,人們演練八極拳小架的過程,也是進一步體會“六大開”的過程。對“六大開”的研究與運用,應採取辯證的態度,不能人為地為其披上一層神祕的外衣。“六大開”可分亦不可分,可分是為了給那些尋求更深層次研究八極拳的人們在力學、運動學、解剖學等角度上尋找到某些研究課題;而不可分,是說它在運用過程中是一種有機結合的產物。對此,必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科學求實的態度來對待。

  原始的八極拳小架由十六個動作組成。拳譜曰:無極動則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內批四朗寬拳一套***;沖天炮、閉地肘,合手者,六合也***批六大開拳一套,六合槍、六合刀也***;跪膝者,南北二極也;捋手者,天轉也;腰步盼前顧後也;八極者,無極歸原也。

  解析拳譜,十六個動作為:1、無極式;2、兩儀式;3、開弓式;4、沖天炮;5、閉地肘;6、合手揣襠;7、託槍式;8、炮提式;9、擔山式;10、跪膝;11、捋手;12、獨立式;13、繞步穿袖;14通背式;15、掛塔式;16、歸原式。

  八極拳小架在六世宗師吳秀峰先生的研究下得到進一步充實,形成了目前孟村演練的二十四式小架,其技法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又增添了部分新內容,將原有的內含力用“抖、縮、愣、含、驚、崩、撐、挺、豎、橫”十大勁別充分體現出來,使八極拳演練風格更加突出。

  八極拳小架作為八極拳的母系套路,無論從意識上,還是形體表現形式上都具有獨特之處。按本人理解,應著重把握如下幾點:

  一、從套路理解上要遵循無形—有形、有形—無形的變化原則

  小架演練是從無極式開始的,拳訣曰:混沌無極,動則生太極……無極歸原也。拳訣中重複提出了兩個無極,雖然兩個無極文字上相同,但實際意義卻差異很大。第一個無極是指萬物蒙育之初的那種被動存在中的自我接受與保護本能,這種本能是天性的,任何人都存在。進入自然界後,就需要認識自然、研究自然、從而獲得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本領,而這個過程正是從無形到有形的認識過程;第二個無極是通過對有形的進一步印證,使意識和技能昇華到運用自如,而達到這個無形則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八極小架的創編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

  二、套路結構上也是從不認識到認識,認識再認識,最後達到任意主宰的過程。

  小架動作是從抱頭無極式開始,這個動作所反映的是人的自然保護本能,用八極拳的觀點解釋屬純陰式。由此通過拉弓、定陽針過渡到兩儀式。這三個動作反映了人們的最初抗拒能力。“儀”衡也,通過暴力、拼搏達到一種存在,找到一種平衡。“兩儀”又有明天地、知乾坤之意。古人用拉弓射箭***定陽針***形象地表現了八極拳力達八方極遠之意,而這種願望的終結是“儀”,揭示了生命要抗爭,但又必須知天地、知輕重、知大小,最後找到一個衡的道理。第二段由獅子張口、十字拳、獻胯三個動作組成,也就是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變化過程,如果我們把“兩儀”看成是天地縱向之衡,那麼獅子張口到十字拳就是乾坤變化所產生的橫向兩極,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獻胯則是動作平移,雙掌反轉形成的八卦變化。八極小架由無極式開始演練到此,就將自己的“易辭”表現形式全部說清楚了。第三段是沖天炮、閉地肘、合子手、定陽針和兩儀式五個動作。如果我們把第一、二階段的動作看成是本能抗拒的需要,那麼這五個動作則是對自然界抗爭行為的表現。沖天炮指與天鬥、閉地肘指與地鬥,合子手則天地相合,天地合則陰陽合,六合的道理亦在其中。天地合所爆發的新的能量,又形成新的“兩儀”。第四段是勒肘、揣襠、反攔捶、五殳出洞、提踹託槍式、推窗朝陽手、提打擔山式七個動作。這七個動作是“六大開”動作的形象體現,也是人類抗拒本領的深化。第五段是跪膝、捋手、繞步盼前顧後幾個動作,反映了掌握一定武術技能後所採取的幾種應對策略。跪膝者南北二極也,是指上打下,陽奉陰違;捋手者天轉也,是區別於直接進攻的一種形勢,靠橫向、縱向的旋轉變化制服對方;繞步盼前顧後,是在正面攻擊不得力時採取的迂迴進攻策略。第六段是轉身推掌掛塔、單翼頂、無極歸原。這一段反映了一趟拳術演練完了,回頭看看,明白了很多東西,也反映了對八極拳小架認識層次的提高。

  整個小架套路安排是用無極—知己—知天地—知彼此——知策略——無極歸原的方式串通的,形象地表現了八極拳深刻的思想內涵,也充分體現了創造者的智慧所在。八極拳小架雖然動作簡捷樸實,然寓意深刻,需不斷參悟,方得真諦。

  三、從技術風格和動作形象上探討八極拳小架深邃的技術和思想內涵。

  八極拳是一種由剛至柔,由柔至剛,剛柔兼備的拳種,其外在表現多以剛猛暴烈、貼身勁發為主,按八極拳遞進口訣中解釋應是: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避、撥;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臥;五練五臟行五氣;六練皮肉筋骨合;七要尊師與重教;八要與人交手需留德。這八練中所反映的思想內涵極為豐富。拙力是指人體本能的原始力,它要求習練之初要把本能的原始力全部使出,要力透八方極遠,使人的內在潛力發揮到最大極限。軟綿是指由剛至柔的變化過程,因為巧妙的前提必須具有足夠的實力,沒有足夠實力就難談巧妙。寸接、寸拿、寸出入,說的是有了前兩層功夫後,即可研究瞬間發力,要形於外,而功於內,融會貫通。行五氣、筋骨合是養生之道,因為練功夫本身是以防身健身為目的,通過調氣練功達到內外兼修、陰陽相合的目的。最後兩練是通過勞其筋骨,使習武者明瞭學習本領的不容易,要尊師重教,珍重自己,尊重別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武德修養。

  八極拳小架有撣塵、行禮、跪膝等符合清朝禮制的技術動作,說明它的歷史淵源;有兩儀式、閉地肘、單翼頂等獨具特色的代表動作,標誌著它在創意上的獨特性;運動形式上的大開大合,動靜分明,拳斷意連,剛而不硬,柔而不軟,也展示了八極拳的鮮明特色。因此,我們學習和演練八極拳小架,必須深入領會其精神實質,掌握其運動變化規律和風格特徵,通過反覆參悟,達到獲得其技術技能的目的。

心意拳的創立
吳氏開門八極拳的內容特點及法則
相關知識
八極拳小架之理論探討
八極拳小架功夫是什麼怎麼練
陳氏太極拳小架之挑起大筋
陳氏太極拳小架之白鵝亮翅
陳氏太極拳小架之金剛搗碓
陳氏太極拳小架之攬擦衣
陳氏太極拳小架之單鞭
陳氏太極拳小架之摟膝拗步
陳氏太極拳小架腰勁初探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合理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