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縣茶文化的茶藝流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6日

  紫陽富硒茶茶文化以傳達禮、潔、雅、利作為基本精神。那有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步:天女散花,展示茶具。

  紫陽富硒毛尖、銀針最宜蓋碗茶沖泡。沖泡為溼宜在90度左右,以玻璃大茶壺作洗茶壺,以中號紫砂壺作公道杯,以青花蓋碗茶作品飲杯。由兩名副泡手用托盤將一次擺上茶托,再上茶碗,再上碗蓋。動作達到流暢,迅速、準確,似行於流水,天女散花。

  第二步:嫩芽初露,萬古茶韻。

  由主泡手介紹紫陽富硒茶的歷史、地位、作用、特徵。由副手用茶匙從茶海中取出幹茶裝碟,讓客人觀看留下紫陽茶第一感覺,以上的程式均有背影音樂。

  第三步:游龍入海,靈芽出世,周公三吐哺。

  ***一***洗茶:將茶剩入玻璃壺內,先用90度山泉,先低後高,將水注入壺至滿,卻浮泡後,用頭道茶水去溫紫砂公道杯,然後將壺水提高注七分入壺,使茶在壺內翻滾,再將茶汗箅入公道杯中,如此三次稱之為游龍入海。

  ***二***奉茶:此時玻璃內的茶葉已是鶯舌向天展、旗槍列如隊,明前嫩芽已是一覽無餘。這時由副泡拿起玻璃,搖動旋轉,將茶芽連同茶一次分注入客人茶碗中,每碗注入芽頭百餘枚,綠湯嫩芽、猶如處子,此為靈芽出世。

  ***三***敬茶:此時孕育在公道杯中的茶湯已是香、色俱佳之時,此時由主泡手端壺一一向客人敬茶,三巡過後,飲者滿腮清香、神爽志明,稱之周公三吐哺。

  第四步:品茶聽歌。紫陽是有名的歌鄉,而歌詞以茶托情,有單唱,有對唱,聽歌品茗。在悠閒中領略紫陽茶味,在清爽中感悟茶道中釋放出的精神。

  紫陽功夫茶程式與潮州功夫程式相似,宜用紫陽翠峰和紫陽炒青泡茶。

  紫陽茶道也是逐步完善、推陳出新的一個過程,有人提重現大唐貴族茶道,有人主張日本茶道,只要是能體現當代民族精神,符合現代人的心理,便於傳播,給人以美的享受就是好茶道。

  紫陽縣茶文化的起源

  紫陽在久遠的歷史中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茶葉品飲形式,在頻繁的自然災害和戰亂中,紫陽文化在歷史上出現了幾個斷層。新時石器時代的馬家營文化,夏商時期、魏晉時期的白馬石文化,到元末明初的以東明庵為主體的寺廟文化,而這幾個時期的文化繁榮,並沒有形成一種承啟關係。紫陽在置縣以前時屬秦,時屬巴蜀,時歸荊楚,不同的文化因子散落其中,加之紫陽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導致了紫陽茶文化的零散性和不明顯性。地域的獨特位置給雲茶巴茶向中原、東南推進提供了通道,形成紫陽茶文化西南東南過渡地帶。秦嶺也成為南北分水嶺,給大唐貴族茶道和雅士茶道傳入設定了障礙。雖然大唐貴族茶道的香風曾也薰染過漢水流域,但尋覓其蹤,早是雪泥鴻爪。

  商業經濟的發育,撬動著文明車輪的向前,使橫貫東西漢江檣桅林立,匆匆商船,不斷把中原文化、湘楚文化攜至。加之荊襄流民湧入老林,各地品飲方式、文化的互融,導致了紫陽茶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以湘楚文化、巴蜀文化、長安文化為主體的異化體。三是紫陽置縣後,由於明朝的茶馬貿易和對中亞、東海沿岸的對外開放,以茶葉、陶瓷、絲綢為主體的貿易,使茶葉的經濟主體地位再次提高。同時也因為寺廟、道觀以茶理佛,以茶悟道,培育了茶道的成長,脫胎了紫陽茶道的雛形。

  紫陽縣茶文化的介紹

  紫陽得名於北宋時道教南派的創始人張伯端***號紫陽真人***。相傳他曾經逆漢江而上,在紫陽甕兒山下潛心修道,研究茶藝。紫陽,這個安康南部的縣城雖然有著一個詩意的名字,但著實是個彈丸之地。賈平凹在他的《紫陽城記》中寫道:猛一抬頭,便見到斗大一座城。而在更早的時候,清朝時期的紫陽知縣也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詩:連登三百六十階,才見山頭斗大城。《紫陽縣誌》也記載了明朝時候紫陽縣設定之初,全縣僅為5裡,居民僅147戶,1507人,“民之卜于山阿水泗者,誅茅為屋,如辰星落落……”

  然而,彈丸之地的紫陽卻別有一番風韻:板石房、吊角樓、鐵索橋、石徑幽巷,不知被多少人搬上了畫布,天然的山水畫呀;任河水穿越了巴蜀之地的層層大山,帶著川妹子般的爽朗潑辣,蜿蜒曲折地在紫陽徘徊,直到讓不毛之地的紫陽有了濃濃的靈氣秀氣才依依不捨地流入漢江;到了春天採茶的時節,漫山的茶樹,把茶農們的臉都映紅了,在最大的喜悅中,他們會放聲高歌,村裡的妹子,船上的艄公、林子裡的樵夫,難保不會老遠地和著唱起來。那時侯,你就不會覺得這地方小,只怪自己眼界小了,世界大了。

  紫陽以出產以紫陽毛尖為代表的富晒茶而聞名天下下在紫陽縣誌中有這樣一句不無淒涼的話:“……多年以來,本縣人民賴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是茶葉等特”。的確,大山深處的紫陽沒有足夠的耕地可以種植莊稼,也沒有發達的交通可以開展貿易,從很久以前開始,紫陽茶就養育了這裡的人民,也孕育了這裡的文化。早在唐朝時期,紫陽茶就被列為供品,到了清朝時,紫陽已經成為全國十大名茶區之一。紫陽因茶而傳了名,紫陽人也就順理成章讀將自己的精神寄託在茶上。說茶是紫陽人的根、紫陽人的魂絲毫也不為過。紫陽人待客,無論迎客送客都是茶;即便是閒來無事,紫陽人也往往把弄茶壺,將時光浸泡在香茗中。就更別說那清明時節、綠透了的茶園裡,隨著採茶姑娘的纖指靈動、一棵棵嫩芽進了竹簍子,這一年紛紛擾擾的茶事便開始了:熱熱鬧鬧的茶市裡,茶農和茶商討價還價,大包小包地過秤,與此同時,外地的茶販子正在路上奔波呢……

  紫陽茶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那時侯的古文獻就記載了在“北接漢中、南極黔涪”的紫陽,茶樹的栽培已經十分普遍。東漢時期佛教傳入紫陽,孕育了紫陽茶文化的雛形。僧侶們講究坐禪戒酒,就在寺院旁開闢茶園,以供飲用之需。這時候,在民間,專門為進貢而修建的茶園也逐漸出現。南北朝時期,戰亂使得大批流民湧入大巴山區,促進了山區的開發和茶葉的發展。唐朝可謂太平盛世,在當時流行的貴族茶道和雅士茶道對紫陽茶文化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紫陽也成為唐代山南茶區的一個重要部分。北宋時候開始實行“茶馬制”,即將內地的茶葉大量輸送到邊境貿易市場,換取遊牧民族的馬匹,以緩解軍隊馬匹供給不足的危機,同時削弱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明朝時候,朝廷更加重視茶馬制。紫陽由於地理位置靠近西北,同時茶葉質量上乘,在“茶馬制”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大大發展了本地的茶葉種植。清末以及民國處年這一段時期,中國國內動盪不安,大量的商號票號湧入紫陽,通過茶葉生意謀求利潤,一時間商號林立、帆影陣陣,至今還保留有許多會館的遺蹟。

  紫陽茶藝有著一整套繁瑣的程式,對於茶葉、茶具、水、服飾、環境、音樂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茶葉要上好的紫陽毛尖、紫陽翠峰或者紫陽銀針等名茶;茶具則由茶碗、茶壺、茶勺、茶盤等專業茶具組成;泡茶的水要求是紫陽當地的山泉水或者清冽的井水;音樂以紫陽當地的民歌小調為主;服飾則是傳統的大襟滾邊喇叭袖、喇叭裙;環境要求雅緻清淨,書畫、仙茗、精瓷、紅顏不可或缺。在茶藝表演中,要求有三名“泡手”,一名主泡手、兩名副泡手。首先兩名副泡手展示茶具,動作要求流暢、迅速、準確,這一步被稱之為“天女散花”;接下來,由主泡手介紹紫陽茶的歷史、特徵、地位和作用,以及展示幹茶葉,這一步,稱為“嫩芽初露,萬古茶韻”;緊接著,將茶剩入玻璃壺內,以90度的山泉水先低後高,將水注入壺至滿,卻浮泡後,以頭道茶水去溫茶杯,而後將茶水提高注七分入壺,使茶在壺內翻滾,再將茶汗箅入杯中,如此三次,叫做“游龍入海”;副泡手拿起玻璃壺,搖動旋轉 ,將茶芽連同茶一次分注入客人茶碗中 ,每碗注入芽頭百餘枚,綠湯嫩芽,猶如處子,這一步,叫做“靈芽出世”;由主泡手一一向客人敬茶,三巡過後,飲者滿腮清香、神爽志明,稱之“周公三吐哺”。在此過程中,一直有紫陽的民歌小調。

 

紫陽縣茶文化節視訊
紫陽縣茶文化的內容
相關知識
紫陽縣茶文化的茶藝流程
岳陽黃茶文化的茶藝步驟
紫砂壺茶文化的茶藝步驟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
中華國飲茶文化的茶藝介紹
汕頭茶文化的茶藝步驟
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徽州茶文化的茶藝程式
茶文化的茶史
茶文化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