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溝通能使對方聽進去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2日

  對方如果聽不進去,就算你有千言萬語,他全當耳旁風。對方聽得進去,是良好溝通的第一步。所以開口之前,必須謹慎,以免徒勞無功。當對方聽不進去的時候,我們寧可暫時不說,也不要逼死自己。能拖即拖,並非完全沒有道理。運用得合理,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中國人往往情緒反應激烈,一語不合,就可能翻臉。在溝通的時候,我們不能確保每一句話都說得很妥當,但至少從第一句話開始就特別小心,以誠懇的語氣來使對方放心,使對方瞭解我們不會採取敵對或者讓對方沒有面子的方式來進行溝通。這樣,對方才會逐漸放鬆。

  第一句話就引起對方的戒心,使他覺得自己可能會吃虧,或者可能會沒有面子,他就會採取躲避的策略;躲不開的時候,也會且戰且走。一旦對方想“溜”想“躲”,就不可能獲得圓滿的結果。

  中國人說話很少開門見山,而是先寒暄一番,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如果對方心情不錯,才可以進一步溝通。如果沒說兩句話,對方就很不耐煩,甚至要端茶送客,那你就算有再重要的事也要忍一忍,因為此時多說無益,“話不投機半句多”便是此理。

  有人可能認為中國人的寒暄是在浪費時間,有正事不說,非得在無關緊要的事上大費脣舌,是不分輕重的表現。其實,他們根本不懂寒暄的妙處。東拉西扯,說一些沒有用的寒暄話,目的在於瞭解對方的情緒狀態,並且產生穩定對方情緒的作用。不急著講,先摸清楚情況再說,乃是上策。

  寒暄可以試探對方適宜不適宜溝通。比如,人們一見面,通常會說些無關緊要的話:

  “你最近氣色不錯。”

  對方如果說:“我最近吃不好、睡不好,氣色怎麼會好?”那你就知道對方心情不佳,不管什麼事都需要延後,貿然說出來而對方一口回絕的話,連個商量的餘地都沒有了。

  如果對方回答:“還好,最近沒什麼煩心事。”說明他心情不錯,有什麼事都可以說了。

  寒暄可以緩解人們的緊張甚至是排斥的情緒,如果對方擺明不想聽你說話,你通過寒暄可以漸漸使對方放鬆對你的戒備。春秋時期,觸龍說服趙太后時就巧妙利用寒暄打動了嚴陣以待的趙太后。

  趙太后剛執政的時候,秦國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的條件是讓長安君作為人質。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說,結果趙太后明言:“有哪個再來說要長安君為人質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臉上。”在這種情況下,觸龍出馬了。他並沒有一上來就痛陳利害,而是一開始說自己腳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但是因為好久都沒見太后,怕太后身體不舒服,所以來看望一下。接著又問太后飲食起居的情況,然後把話題引到自己如何疼愛兒子上,引起趙太后的共鳴。最後說起趙太后與其女兒燕後的事,點明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必須為他的長遠利益考慮。觸龍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讓長安君做人質的事,但是他以聊家常的方式,讓趙太后明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

  人們為什麼不直接問 “你此刻的心情如何·可以和你溝通嗎”?那是因為,中國人十分機警,遇到這樣的詢問,大多不敢明說,以避免吃虧上當。在沒有摸清楚對方的用意之前,誰也不願意冒險回答這樣的問題。這樣問,對方大多沉默不語,問了等於沒問。還不如稍微拐個彎兒,反而容易獲得比較真實的答案。

  當然,也可以不用寒暄就切入正題,但是要滿足一定的條件:

  其一,雙方比較熟識,且要談的事多半比較重要,前因後果雙方也比較清楚,這時可以不用鋪墊,直接切入正題。

  其二,自己有把握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讓對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思路走。

  《三國演義》中有幾段關於說客的描寫:

  軍士引闞澤至,只見帳上燈燭輝煌,曹操憑几危坐,問曰:“汝既是東吳參謀,來此何干?”澤曰:“人言曹丞相求賢若渴,今觀此問,甚不相合。黃公覆,汝又錯尋思了也!”

  闞澤詐降曹操,必須要讓曹操相信,如果直接表述忠心,以曹操的疑心病重,絕不會相信。所以闞澤反其道而行之,直言曹操徒有虛名,反而使曹操想聽聽他到底想說些什麼。

  馬超端坐帳中不動,叱李恢曰:“汝來為何?”恢曰:“特來作說客。”超曰:“吾匣中寶劍新磨。汝試言之,其言不通,便請試劍!”恢笑曰:“將軍之禍不遠矣!但恐新磨之劍,不能試吾之頭,將欲自試也!”超曰:“吾有何禍?”……

  李恢去說馬超,第一句話就說明來意,然後以一句“將軍之禍不遠矣”引起馬超的關注,痛陳利害,順利說服馬超歸順劉備。

  這些說客都是能言善辯之士,自然有能力牽著對方的鼻子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確實不多見,所以中國人常常以迂迴的方式,先讓對方表明不會生氣,然後說出可能會冒犯對方的話。

  比如試探地問:“我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不要以為這是廢話,這話是告訴對方:“我要說幾句話,而這幾句話可能會引起你的不快,你要有個心理準備。”

  在《紅樓夢》中,襲人對王夫人說賈寶玉該打這種絕對會冒犯王夫人的話時,也採取一波三折的方式:

  襲人道:“別的緣故實在不知道了。我今兒在太太跟前大膽說句不知好歹的話。論理……”說了半截忙又咽住。王夫人道:“你只管說。”襲人笑道:“太太別生氣,我就說了。”王夫人道:“我有什麼生氣的,你只管說來。”襲人道:“論理,我們二爺也須得老爺教訓兩頓。若老爺再不管,將來不知做出什麼事來呢。”

  為了讓對方聽得進去,我們很容易採取討好的方式,儘量說一些好聽的話,讓對方聽起來很高興,而易於接受。其實,想討好中國人,並不簡單。

  既不能單純地討好對方,又要讓對方聽得進去,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話說妥當。只是說得對並沒有用,有時候,你說得越對,對方會覺得越沒面子,以致惱羞成怒,更加聽不進去。說錯了,後果更加嚴重。

  說得對,還不如說得妥當來得有效。但每一句話都要說得很妥當,實在不容易。任何話一出口,對方大多不會“就聽到的話來判斷”,反而多半“在聽到的話之外去猜測用意”。弦外之音,往往比說出來的話更重要。

  我們在開口說話之前,要謹慎小心,努力讓對方聽得進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用心聽取對方所說的道理,不要過於在意對方怎麼說。

  任何一句話,認真去聽,都可能聽出某些道理,不可能毫無價值。但是,我們常常不在乎這些道理,卻斤斤計較於對方表達時的態度和語氣。換句話說,我們不認真聽對方在講什麼,卻十分介意對方是怎麼講的。事實上,愈有道理,愈容易引起聽者的反感,所謂忠言逆耳。只要雙方都認真地聽,那麼中國人溝通起來就會順暢得多。

  但中國人很奇怪,心中有話不一定說出來,而要等著對方來猜;就算我們勉強說出來,也必定說得含含糊糊、不清不楚;而當我們說得很肯定的時候,對方就更小心了,因為說得斬釘截鐵的未必是真話。

  中國人這樣做,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不瞭解的人,很難明白我們的真實意圖,造成溝通障礙。既聽他的話,又看他說話的樣子,綜合判斷,才可以決定信或不信。

  這時就需要我們發揮察言觀色的本領,關注對方說話時臉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語本身更能表達內心的動態。人類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銳也最誠實的。《孟子·離婁篇》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觀察人的邪正,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準確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人的惡念。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昧。聽了他的話,再看他的眼睛,人的邪正,哪裡隱藏得過去呢?

  說話的速度、說話的音調、說話的節奏等,能幫助我們揣摩對方的心理。比如,說話的速度常常能反映一個人的心情,說話快的人突然慢下來,那他可能有些不滿,而說話慢的人忽然加快語速,他可能在說謊,或者心中懷有愧疚。

  再比如說話的音調。一般人說謊時,由於害怕事情被揭穿,音調會不自主地提高。同時,為了反對他人的意見,也可能提高自己的音調。

  說話的節奏也很重要。節奏比較順暢時,說明他很有信心;若張口結舌、吞吞吐吐,說明他缺乏自信。

  喜歡複述說話者的言辭,表示自己一直在注意聽;一邊聽話一邊點頭,表示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自問自答的人,多半相當頑固;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人,往往具有神經質。

  要準確做出這一類的判斷,最好提醒自己:每一個人的觀念,都不太一樣,必須平日多做溝通,促進了解,把對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摸清楚,然後再來評斷,通常比較準確。否則把壞人當成好人,將好人看成壞人,不但自己吃虧,也會引起他人的不滿。

  特別是對一些老於世故的人,喜怒不形於色,很難從其表情上看出其內心活動。所以若非經過多次觀察,最好不要輕率地加以判斷。

  古語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大抵因為相處時間長了,比較容易瞭解對方的心理。新人相處不久,彼此互不瞭解,看他怎麼說,事實上和聽他怎麼說同樣困難。

  站在對方的立場

  在溝通方面,中國人最重視圓滿,也就是設法站在每個人的立場上,讓大家都有面子。如果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不能只照顧幾個人而冷落其他人。被冷落的人覺得很沒面子,就會引起情緒上的反彈,故意製造很多問題,不但增加溝通的困難,還會產生難以預料的不良後果。《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在初見林黛玉時,說她“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林黛玉遠來是客,誇獎她是應該的,但是當時迎春姐妹都在場,如何只誇獎黛玉的話,恐怕她們會覺得不快,所以王熙鳳一句“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在誇獎黛玉的同時,又肯定了迎春姐妹,使大家都很有面子。

  當然,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讓每個人都有面子,確實很難。但在溝通的過程中,儘量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則有助於溝通的順利進行。《三國演義》中,李恢勸降馬超,始終是替馬超考慮,先指出“將軍之禍不遠矣”,接著說明馬超的困境——“目下四海難容,一身無主”,最後說“劉皇叔禮賢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劉璋而歸之。公之尊人,昔年曾與皇叔約共討賊,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圖上報父仇,下立功名乎”。一番話,既幫馬超解決眼下的難題,又替馬超籌劃了未來,馬超又怎會不投降劉備呢?


擁有一副好口才應該具備的六大能力
七種增進傾聽的溝通技巧
相關知識
如何溝通能使對方聽進去
工作中如何溝通協調能力
面對新生幼兒家長如何溝通
面對宿舍矛盾應該如何溝通解決
面對宿舍矛盾如何溝通
如何溝通才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如何溝通髮型_有什麼好的方法
如何溝通與交流
與拍檔在工作中如何溝通
各個部門之間如何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