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備稿法的朗誦技巧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朗讀是一項口頭語言的藝術,需要創造性地還原語氣,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活生生的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如果說寫文章是一種創造,那麼朗讀則是一種再創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第一步:規範字音

  朗讀和說話不同。朗讀任何一篇文章,除了要求朗讀者忠於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還要求朗讀時在聲母、韻母、聲調、輕聲、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表達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話語音的規範。

  1、注意普通話和自己方言在語音上的差異。普通話和方言在語音上的差異,大多數的情況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又有大的規律和小的規律,規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這些都要靠自己去總結。單是總結還不夠,要多查字典和詞典,要加強記憶,反覆練習。在練習中,不僅要注意聲韻調方面的差異,還要注意輕聲詞和兒化韻的學習。

  2、注意多音字的讀音。一字多音是容易產生誤讀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必須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注意學習。第一類是意義不同的多音字,要著重弄清它的各個不同的意義,從各個不同的意義去記住它的不同的讀音。第二類是意義相同的多音字,要著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場合。這類多音字大多數情況是,一個音使用場合“寬”,一個音使用場合“窄”,只要記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類推引起的誤讀。由於字形相近由甲字張冠李戴地讀成乙字,這種誤讀十分常見。由偏旁本身的讀音或者由偏旁組成的較常用的字讀音,去類推一個生字的讀音而引起的誤讀,也很常見。所謂“秀才認字讀半邊”,鬧出笑語,就是指的這種誤讀。

  4、注意異讀詞的讀音。普通話詞彙中,有一部分詞或詞中的語素,音義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習慣上有兩個或幾個不同的讀法,這些被稱為“異讀詞”。為了使這些讀音規範,國家於50年代就組織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並對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進行了審定。歷經幾十年,幾易其稿。1985年。國家公佈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要求全國文教、出版、廣播及其他部門上、行業所涉及的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間、標音,均以這個新的《審音表》為準。在使用《審音表》的時候,最好是對照著工具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來看。先看某個字的全部讀音、義項和用例,然後再看《審音表》中的讀音和用例。比較以後,如發現兩者有不合之處,一律以《審音表》為準。這樣就達到了讀音規範的目的。

  第二步:概括主題

  主題是指一篇文章的所表現的思想意義,也叫中心思想。概括主題有利於提示出深刻思想含義,調動朗誦者的思想情感。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1、看文章的題目。有些文章,它的題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題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反映了什麼等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並把這些回答連線起來,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例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從題目知道文章是圍繞“炸”而展開。捨身的意思是捨棄自己的身體,從而知道題目的意思是董存瑞為炸暗堡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它也點明瞭文章的中心——歌頌了董存瑞忠於革命事業不怕犧牲的精神。

  2、看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一篇好的文章,為了便於讀者把握文章的題旨,通常在開頭或結尾處,有點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來說,在開頭有首領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結尾有總結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這些開頭和結尾就能準確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老舍的《養花》中的結尾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這個結尾既總結養花的樂趣又點明瞭文章的中心思想。

  3、看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往往直接點明中心思想。找準了中心句,就可以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麼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現在什麼地點呢?比較常見的是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例如《詹天佑》開頭寫道:“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縱觀全文不難看出:全文緊緊圍繞著“愛國”和“傑出”來寫的,“愛國”和“傑出”正簡潔、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出現在開頭有總起文章的作用。

  4、看重點段落。文章的重點段落是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點段落的分析,就能準確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飛奪瀘定橋》的重點段落是搶時間,攻天險。想一想戰士為什麼能摸黑帶雨搶先到達瀘定橋呢?再想想戰士為什麼能攻下長江天險呢?不難看出體現出戰士的英勇,在黨的領導下戰士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5、看重要人物。寫人的記敘文,往往是從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體現出中心思想。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窮人》一課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漁夫、西蒙、西蒙的兩個孩子、桑娜的五個孩子,究竟誰是重要人物,想一想可以知道是桑娜和漁夫,抓住重要人物分析一下就不難得出課文讚揚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的高尚品質。

  6、看主要事件。記敘事的記敘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寫了什麼事,歌頌了什麼,反映了什麼,說明了什麼?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草船借箭》課文中主要寫諸葛亮巧借十萬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難得出讚揚諸葛亮的傑出才能和寬廣的胸懷。

  7、看文章的議論抒情。在文章中,記敘和描寫部分好比畫龍,議論和抒情部分就是點睛,點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寫了如下的一段話:在回來的路上,我不斷想著,並且對自己說:“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樸”。這個句子的議論抒情不但總結了周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的高貴品質,而且抒發了對周總理由衷的敬愛之情,深刻地提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8、看文章的細節。文章的細節描寫是為表現中心服務的,因此,認真體會文章的細節描寫,瞭解這些細寫對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麼作用,對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幫助。

  例如《凡卡》一文中寫凡卡的學徒生活:抓住了三個方面,捱打、捱罵、沒法睡覺。仔細體會三個方面的細節,可以體會到凡卡學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時代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體現了作者的同情。

  9、看關鍵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描寫往往體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落花生》父親的話。“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父親的話既是對孩子們的希望,又點明瞭文章的中心。

  10、看文章的體裁。如果文章是說明文,它有自己的特點,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中心思想,不必穿靴帶帽。主題一般用“通過……表揚或批評揭示了……”的句型來概括。

  第三步:把握基調

  基調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調,即作品的總的態度感情,總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會有一個統一完整的基調。朗讀作品必須把握住作品的基調,因為作品的基調是一個整體概念,是層次、段落、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調,必須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力求從作品的體裁、作品的主題、作品的結構、作品的語言,以及綜合各種要素而形成的風格等方面入手,進行認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只有如此,朗讀者才能產生出真實的感情,鮮明的態度,產生出內在的、急於要表達的律動。只有經歷這樣一個複雜的過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為朗讀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為朗讀者的感情,作品的語言表達才能成為朗讀者要說的話。也只有經歷這樣一個複雜的過程,朗讀者才能從作品思想內容出發,把握住基調。整體把握文章情感是否確切,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閱讀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從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實質。只有透徹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準確地掌握作品的情調與節奏,正確地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瞭解作者當時的思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關鍵。

  第三,根據不同體裁作品的特點,熟悉作品的內容和結構。對於抒情性作品,應著重熟悉其抒情線索和感情格調。對於敘事作品,應著重熟悉作品的情節與人物性格。對於論述文,需要通過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明確文章的論據和論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說明次序和說明方法。總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點,熟悉了作品的具體內容,才能準確地把握不同的朗讀方法。

  文章的基調主要有“明朗、低沉、平淡、高亢、哀婉、悲憤”等,但每篇文章表達感情的不同又都有自己獨特的基調。有的文章甚至不同的部分基調也不一樣。如下面幾例:

  1、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屬於典型的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基調;

  2、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屬於典型的淒涼蕭條、低沉委婉的基調;

  3、郭沫若的《天上的街燈》的基調是美好、恬靜、而略帶—絲憂鬱;

  4、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感情基調,則一般解讀為“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

  5、小學六年級教材中的《林海》一文,感情基調應該是高昂熱情的,才能表達出熱愛大自然情感;

  6、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的感情基調哀傷淒涼的;

  7、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上闕確定的基調是陰沉抑鬱的,而下闕的基調則是高亢激昂,強烈的感情對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指揮若定的氣魄;

  8、蘇軾的《水調歌頭》,全詞的基調是樂觀的;

  9、曹操的《觀滄海》的感情基調應該是蒼涼慷慨,悲壯激昂的;

  10、王安憶的作品《上種紅菱下種藕》是一種細膩和平緩的基調;

  11、大多數說明文的基調是平和的。

  第四步:劃分層次

  劃分層次是指找出文章的結構。拿到一篇要對文章的段落層次進行整理,將有內在聯絡的段落進行歸類。

  劃分文章段落層次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七種。

  1、按時空順序劃分。

  例如寫英雄好漢魯達不畏強暴、疾惡如仇、見義勇為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按時序可劃分為“打之前”探明情況“打之時”擊中要害,痛快淋漓“打之後”智上梁山三部分;寫回故鄉見聞感受的《故鄉》,按時序可分為“去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部分。寫留學生活懷念老師的《藤野先生》,按地點轉換可劃分為“去仙台之前”在東京“在仙台”“離仙台”回國三部分。

  2、按題目語法結構劃分。

  例如用“從……到……”這一介賓短語作標題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按地點轉移,文章可分為“百草園”“三味書屋”兩大部分;《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是按時間起訖結構全文,可按書籍的發展演變過程分段。《在烈日和暴雨下》可分為“在烈日下”“在暴雨下”兩部分。

  3、按題意劃分。

  例如《向沙漠進軍》,按邏輯思維順序可分為“為什麼要向沙漠進軍”沙漠的危害性“怎樣向沙漠進軍”防治辦法“向沙漠進軍怎麼樣”已有成就和光輝前景三大部分。《夜走靈官峽》,題中的“夜”雪夜指時間,“靈官峽”表地點,“走”錶行文線索,文章可按“走”“不走”“走”分為三段。

  4、按文章結構特點劃分。文章是“總—分”結構的,可分為兩段;是“總—分—總”結構的,可分為三段。

  例如《蘇州園林》:“總”—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分”—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等的佈局特點。《誰是最可愛的人》:“總”—抒情議論,讚美志願軍戰士優秀品質,“分”—三個典型事例,“總”—抒情議論,再次讚美志願軍戰士優秀品質。

  5、按中心句劃分。中心句若在段首,起提綱挈領的作用;若在段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若在段尾,起總結概括作用。凡是有中心句的地方,表明這是文章的一個段或是一個層次。中心句與其他語句的關係是:其他句子有的是用來闡述、展開中心句的意思的屬解說關係;有的是用來說明、支撐中心句的屬支撐關係;有的是用來解釋中心句意思所形成的原因的屬因果關係。

  6、按感情線索劃分。

  例如《荔枝蜜》,其感情線索是:不大喜歡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讚賞蜜蜂—想變蜜蜂,全文分四段。《棗核》以“鄉情”為線索:“我”為朋友帶棗核時的疑慮;棗核捧在朋友掌心的神態;在美籍華人朋友中,棗核的份量簡直等於故鄉的故土。

  7、按不同文體特點劃分。議論文通常分為三大段: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一些故事、小說,通常按情節劃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

  第五步:設計技巧

  設計技巧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如何通過語音的具體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

  對整個作品的朗讀方案應有總體考慮。例如作品中寫景的地方怎麼讀?作品的高潮在什麼地方?怎麼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連等。

  技巧設計,除運用聲音外,還要藉助眼神、手勢等體態語幫助表達作品感情,引起聽眾共鳴。朗讀常常伴隨有手勢、姿態等體態語。但朗讀時的姿態或手勢不能過多、過火,畢竟朗讀不同於演戲。演戲時,演員不直接和觀眾交流,他扮演劇中人物,模仿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他只和同臺的演員進行交流,而朗讀者直接交流的物件是聽眾,他主要是通過聲音把感情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共鳴,手勢、姿態等只不過是幫助表達感情的輔助性工具,不宜過多、過火。

  第六步:調動情感

  朗讀一篇文章,如果缺乏內在的情感,即使技巧再多,聲音也會顯得乾巴巴的,無法打動人。朗讀者要在朗讀時要通過情景再現、內在語、物件感等方法充分醞釀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隨文字內容而運動變化,把握好態度和感情的分寸,形成感情豐富,變化自如,生動恰當的聲音。

  1、情景再現:

  朗讀者以語言內容為依據展開想象,將文字描述的情景在自己的意識中重現出來,這個過程就是情景再現。通過情景再現可以使朗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引發出相應的態度和情感。

  例:暴風咆哮著,幾次的,他都要被吹下深谷,大雨傾盆,險惡的岩石又光又滑,使他寸步難行,冰雹夾著細砂,無情地向他猛撲,他的頭上臉上,已開始流血了,但他一點也不氣餒,他匍匐前進,把普羅美秀斯拉上來。朗讀者對這段文字的情景再現,可以感到氣候的惡劣和“他”的堅強,增強朗讀時不畏艱險、堅忍不拔的情感。

  2、內在語:在播音主持專業中,把語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係、語句本質稱為“內在語”。生活中常說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演專業中的“潛臺詞”實際上都是內在語。挖掘文章的內在語,可以從下述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通讀稿件,確定播出目的。其次,在稿件的大層次間體現了承接的特點和意圖,主要體現在語句的銜接上。最後,在每個具體的語句中探察作者的態度和感情,看看作者在文字的後面藏著什麼意思。

  例如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被邀請到某大學作過學術報告。其間,友人突然要求呂老談談當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現狀。呂老師聽後,十分幽默地說:"我早就預料到,雷聲過後,必是傾盆大雨。”

  言外之意是:“我早就料到,你們不會把我邀請來僅僅只做個學術報告,這只是個引子雷聲,來後你們會讓我講一些更難更深層次的問題傾盆大雨。”

  3、物件感:就是朗讀時設想到受眾的存在和反應,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時時與受眾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呼應,即雖“目中無人”,但“心中有人”。

  朗讀者有了物件感,才能把握物件的心理要求、願望和興趣點,融入真誠、尊重與關愛,縮短了傳播與接受之間的距離,使受眾樂於接受。

  那麼怎麼獲得物件感呢?

  我們要依據文章所反映的主題和目的設想和獲得物件感。把握物件感的質與量:

  質——環境、氣氛、心理、素養等有關物件的個性要求。

  量——性別、年齡、職業、人數等有關物件的一般情況。

  這之中“質”乃根本。就一篇稿件來說,物件感應該是穩定統一的。

  下面以《母愛》為例用六步備稿法具體分析:

  《母愛》

  ①故事發生在西部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區。這裡,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三斤,飲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賴這三斤珍貴的水。這些水還得靠駐軍從很遠的地方運來。

  ②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樣。終於有一天,一頭向來溫順的老牛掙脫了韁繩,闖到運水車必經的公路旁。運水的軍車來了,老牛迅速衝上公路,司機緊急剎車,停了下來。老牛立在車前,任憑司機怎麼呵斤驅趕,它就是不肯挪動半步。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雙方仍然僵持著。運水的戰士以前也碰到過牲口攔路索水的情形,但它們都不像這頭牛這般倔強。人和牛就這樣對峙著,性急的司機反覆按響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動不動。

  ③後來,牛的主人來了。惱怒的主人揚起長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喚,但還是不肯讓開。它淒厲的叫聲,和著沙漠中陰冷的風,顯得分外悲壯。一旁的運水戰士哭了,司機也哭了。最後,運水的戰士說:“就讓我違反一次規定吧,我願意接受一次處分。”他從水車上取出半盆水,放在牛面前。

  ④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沒有喝水,而是對著夕陽,仰天長哞,似乎在呼喚什麼。不遠的沙堆背後跑來一頭小牛。老牛慈愛地看著小牛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頭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靜默中,人們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淚水。沒等主人吆喝,它們掉轉頭,在一片寂靜中慢慢地往回走去。

  分析:

  第一步:規範字音。朗誦者先將文章讀一遍,看文中是否有自己不認識或拿捏不準的字詞。例文中需要注意三處字音:

  1、嶙峋lín xún①形容山峰、岩石、建築物等突兀聳立。也形容人瘦削而骨頭突出的樣子:峰巒嶙峋|瘦骨嶙峋。②比喻為人剛直:風骨嶙峋。

  2、和著:hè 和諧地跟著唱:曲高和寡。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或體裁作詩詞:和詩。

  3、仰天長哞mōu 1 象聲詞,牛叫的聲音。如:哞哞叫

  第二步:概括主題

  讀著《母愛》這篇課文,強烈衝擊胸口的便是那神聖而偉大的母愛。因為生存地極度缺水,使得一貫忠實憨厚的老牛不顧一切地衝到公路上阻攔軍車,實施“搶水”行動。任憑人們驅趕、嚇唬、鞭打都不為所動。老牛為求生而表現出的那種執拗、堅韌感動了所有人,運水戰士寧願受罰而送水給老牛,但如願以償的老牛竟意外地喚來了自己的孩子,讓它貪婪地把水喝完。

  所以歸納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通過青海省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區一頭老牛誓死抗爭給它的孩子爭得一盆解渴的水的故事,讚揚了母愛精神的偉大。

  第三步:把握基調

  通過讀文章我們知道這是一篇讚揚深沉而厚重的母愛的文章,我們通過感覺可以確立文章的朗讀基調為:充滿深情地。

  第四步:劃分層次

  通過朗讀我們明顯的感覺到了《母愛》奏響的三步曲:

  第一步,呈現文字開頭部分,感知“水極少”,為理解後續故事的發生埋下伏筆。此為文章的第一部分。

  第二步,呈現文字主要情節,理解“牛極犟”,明白老牛“為生存而戰”併為老牛最終得水而高興。此為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三步,呈現文字意外結局,體會“愛極深”,驚歎老牛喚來了孩子,讚美深沉而偉大的母愛!此為文章的第三部分。


朗誦停頓和連線的技巧
朗誦節奏的變化技巧
相關知識
六步備稿法的朗誦技巧
播音主持自備稿件的朗誦
格律詩與自由詩的朗誦技巧
語氣和語感的朗誦技巧
補氣和換氣的朗誦技巧
重音訓練的朗誦技巧
散文的朗誦技巧
語速和節奏的朗誦技巧
詞的朗誦技巧
六一兒童節的朗誦稿